文/圖 朱文建
成都荷花池綜合批發市場位列全國七大市場之一,在這片不大的區域內雲集了東西南北的客商。下海成為一股潮流,一個時尚,他們來這裡淘金,懷揣著發財夢,成都荷花池不是一個池,而是一片「海」。
有多少人下到「海」裡,有多少人在這裡沉浮,又有多少人遊到了預定的彼岸,成就一個一個的財富神話,一個又一個夢想。
2012年的荷花池市場。劉陳平攝
賣吼貨的地攤時代
七月流火的一天,我騎著共享單車從西北橋走過人民北路路口,一眼望見金牛萬達廣場高高的樓宇,竟有一種莫名的衝動和興奮——這就是曾經的荷花池市場?回想荷花池的舊影,繁華與喧囂歷歷在目,就如昨天。
荷花池的名字,據說是解放前一個軍隊長官解甲歸田後,在這裡挖了一個大池塘,遍種荷花,附庸風雅而得名。歲月更迭,當年的荷花大池塘早就湮沒在行色匆匆的歷史腳步中,而荷花池這個地名則流傳下來,演變成一塊閃閃發光的金字招牌。
打破這裡沉寂的是火車北站的出現,這是成都第一個火車站。成都北門歷來就是出入川的主要通道,一個繁華之地,聚集了南來北往的人群。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這裡人氣旺盛,人們歇腳打尖,熱鬧非凡,城北汽車客運站也因此應運而生。一個繁華的商業中心在成都北門誕生,並由此向周邊擴展蔓延開來。
最初的荷花池市場是自發形成的,有人看到了商機,就在街邊隨便鋪塊塑料布扯起攤攤做生意。剛開始還都是江浙一帶的人帶的頭,賣些襪子、健美褲、氣球等小商品,有來成都的人回去的時候,就順帶拿些小東西回去賣。這一賣還覺得不錯,收入比上班強多了,嘗到甜頭的人也不管人們異樣的眼光,抽空隔三差五地來拿貨,畢竟賺錢才是硬道理。開始還是兼職,一邊上班一邊賣貨,後來乾脆辭了工作,做起了百貨生意,這批人也成為荷花池最早的零售商、拿貨人。
荷花池市場2012年關閉改造前。劉陳平攝
現在做生意是平常事,以前做生意的觀念不為人接受,被視為「不務正業」。我的女朋友、後來的妻子,從老家到成都來闖蕩,也混跡於荷花池最初的地攤生意當中。地攤不是隨便就擺的,要等到下午五六點鐘才行動,直到晚上九十點鐘收攤。白天人跡稀落,晚上人流熙熙,下了班的搞兼職掙外水,專職做小生意的,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就是如何把生意做成做好。昏黃的路燈下一字排開的地攤,一般都是用兩根板凳搭起一塊層板,或是鋼絲床搭起一個攤攤,男男女女大聲叫賣:「走過路過,機會不要錯過,買回去就撿錢呀!」賣小吃、賣涼麵、賣滷菜的小販亦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遊走其間。荷花池批發市場由此萌芽。
不愁賣的百貨生意
北站東一路的左邊是青龍市場,以前的百貨交易第四區,後來改成了鞋區。荷花池的轉正期是在1985年下半年到1986年的上年,地攤一律取消,開始有了比較統一的管理,清一色的鋼絲床攤位,不再大呼小叫地賣吼貨樣子。
之前荷花池水果批發點搬到了駟馬橋,騰籠換鳥,也都擺上了貨攤。鋼絲床沒擺多久,又用磚塊水泥板修起固定的簡陋攤位,不久又用鐵皮貨櫃取代,荷花池大型綜合批發市場初具規模,吸引了省內外各地下海前來淘金的人。
我除了上班外,也經常混跡於荷花池,算是兼職。開始攤位在綜合市場內的主通道,後來又到了百貨交易四區,給妻子打下手。市場裡一片喧囂,早晨把貨拿出來掛好,一疊疊碼在鐵皮柜子上;下午收了攤,把貨裝在袋子裡放到寄存處,儘管一袋貨寄存費需伍角到一塊錢,仍排很長的隊。第二天一早又趕緊去把貨取出來擺好。至今還記得市場廣播喇叭裡放起的那支歡快的歌:「叮噹叮噹叮叮噹,騎車奔馳在大道上……」
相鄰攤位的陸明清是仁壽人,兩口子都來守攤,在八裡橋租了房,把家都搬了來。後來掙了錢回到老家,買了房子,又開了一家歌廳,也算是衣錦還鄉了。記不起小張是哪個地方人,父子兩個來看攤做生意,兩人看上去歲數相差也不大,見老張來了,有人開玩笑說,小張,你哥哥來了,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我嘴笨,不會做生意賣貨,很難賣出貨,在攤位上不過起個看守作用而已。有買主來了,小張就會主動答話幫我賣貨,叫我不要說話。買主也練精了,往往快成交點貨數錢,一句話不對就戳脫。陳姐把兩個兒子都帶來荷花池擺攤,兩個小弟娃都才十幾歲。前不久我遇到了陳姐,她早不做生意了,在北站附近買了房,服裝生意讓小兒子接手,大兒子做了另外的事。她頗有幾分自豪地說,管他的,這輩子還是混出了個人樣子。
那陣做百貨生意根本就不愁賣貨,愁的是貨源。
剛開始,荷花池市場的百貨貨源幾乎都把持在江浙人手裡,他們包下市場附近的旅店,從外地發來貨碼在屋裡,靜等生意上門,而對於貨物的來源則是守口如瓶。找貨源是最辛苦的事,事先打聽到了哪個旅店有貨,收了攤就得趕緊跑去,還得有熟人引薦,說盡了好話,不然人家不拿貨給你,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急得心裡沒得抓拿。
闖出來的進貨渠道
走在如今的荷花池街上,氣派的商業購物高樓下,是整齊劃一的藥材市場及幹雜市場。原來的天海大市場早就被高樓所取代,形成了樓下商鋪樓上住宅的新格局。
上世紀八十年代羽絨服好賣,有多少賣多少,常常脫銷。買主是一大包一大包地搶,只消轉個手就賺錢。我們趕到附近一家旅店找貨源,老闆操著江浙口音說沒貨了,就要攆我們走。我們說出一個朋友的名字,老闆才答應拿貨。根本就沒有挑選的餘地,一包一包的貨不開封,直接付錢拉走。找到了貨就是勝利,趕緊在街邊喊了輛三輪車把貨拉到市場寄存處。一番忙碌下來,又冷又餓,都晚上十點過了才往屋裡走。
那時候,我們經常凌晨三四點鐘起床去找貨,頂著厚厚的白頭霜,這家旅店進,那家旅店出。老闆睡眼惺忪愛搭不理,只能拿幾包貨,多一包都不行。大冷天,冰冷的打包帶把手指都勒出了血。我不會騎三輪車,找來三輪車現學現賣,幾次差點把人撞了,把貨拉到市場,已是一身大汗。一見來了貨,買主一下就圍了上來,口裡抱怨著:咋這陣才來,還等著趕車回去賣貨呢!直到這時,我緊張的心才鬆了下來。
在人家手上拿貨終究不是長久之計。老餘是江浙人,瘦高的個子,腋下夾個公文包,派頭十足。他同其他批發商一樣,發了貨在旅店靜等說價。不過老餘這個人夠朋友講義氣,他也不隱瞞,把進貨的渠道給我們說了。可千裡迢迢,從未出過遠門,哪個敢大起膽子揣一大筆錢去冒險?找不到貨不說,還擔心弄不好出個意外。老餘干脆地說,走,我帶你們去!江浙一帶服裝加工廠遍地都是,有了老餘的帶路引薦,我們很順利地進到了第一批貨,減少了中間環節,利潤當然就要多些了。
大約在1987年到1988年間,很多荷花池的商家就開始全國四處進貨,很快勢不可擋,東到江浙,南下廣州,北上武漢,闖出一條條進貨渠道,荷花池的商路迅速拓展。
下海淘金的追夢人
荷花池商圈包括北站東一路、北站東二路,還有統稱肖家村的肖一巷、肖二巷、肖三巷、肖四巷。
這片地方吸引著南來北往的人下海淘金。
劉雙喜是江蘇人,在火車站貨運部工作,每天有很多百貨發往成都荷花池,可以看出荷花池的商氣特別旺盛。老劉認識了發貨的曾老闆,兩人一拍即合,老劉辭去了車站的工作,來到荷花池與曾老闆做起了服裝生意。
大成市場。
肖三巷是正對著成都大學的一條街道。他們先在肖三巷租了鋪子,賣羊毛褲羊毛衫,生意好得很,請了四個人,還有專門管帳的。每天要賣十幾包貨,從山裡來的買主大包大包地拿貨,從不挑剔。每天的營業額就達十多萬,從早一直忙到晚。一次管帳的一時疏忽,晚上關了門就走人,回家後才想起當天的貨款還放在鋪子上沒拿,嚇了一大跳,趕緊跑到鋪子上,幸好十多萬元的貨款裝在塑膠袋裡紋絲未動。天海大市場建成,他們又進入了市場打拼。
從上世紀80年代末到2000年初的近二十年時間,可謂荷花池的黃金時代,不管是人流量、交易額及貨物吞吐量都達到了鼎盛時期,躋身全國七大綜合批發交易市場之列。特別是2000年後,荷花池市場提檔升級,先後湧現出大成、金荷花、荷花金池等一批新型批發市場,交易環境和服務質量都上了一個檔次,影響迅速擴大,附近的雲貴川地區,沿海廣州、福建、江浙一帶,遠達西藏、青海、內蒙古等地的人都來到這裡。荷花池也不負眾望,成就無數人的創業夢想。
每天早晚是荷花池的黃金時間,凌晨三四點鐘,市場就活躍起來,汽車喇叭聲,人的叫喊聲,拉貨的小板車輪聲交織在一起。人們腳步匆匆,雄赳赳氣昂昂,跟上戰場一樣,就聽到喊:「快點快點!」送貨的搬運工穿梭來往,各個打包點燈火通明,一派忙碌,奏響了荷花池凌晨獨特的交響曲,拉開一天的大幕。中午過後,人流漸漸稀少下來,商家也可以歇口氣了。到了下午收攤,夕陽西下,又是另一番景象。大貨車停靠在路邊,搬運工忙個不停,一車車的貨發往遠方。直到天黑路燈發黃,整個商圈才停歇下來。
業內習慣稱最初成立的荷花池綜合批發市場為老市場,老市場在幾年前就拆除,完成了歷史使命,整體搬遷到國際商貿城。而大成、金荷花、宏正等市場則支撐起了荷花池市場新的一片天,因為這裡有成都火車北站為重要依託,這是其他地方所不能比擬的區位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