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山東省日照市黃家塘灣北部海岸乘船,迎著海風向碧波深處前行,抬眼便可望見藍天碧海之間矗立在海面之上的一座人工「島嶼」——日照萬寶海洋牧場海上平臺。圍繞這座長寬各25米、高35米的「島嶼」,10餘只網箱有序排列,300餘臺筏架分區布設。蔚藍海水中魚蝦騰躍,萬頃碧波上釣船往來,一幅「耕海牧漁」的畫卷徐徐鋪展。
在海上「放牧」,這聽上去似乎是天方夜譚。但在日照市,海上養殖的歷史由來已久。黃家塘灣這片海域,曾被海參育苗大棚和近岸養殖設施佔據。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傳統漁業養殖模式的弊端也逐漸顯露出來:海水汙染、過度捕撈帶來的近海「荒漠化」,讓捕撈越來越困難。
日照萬寶海洋牧場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2009年,以水產養殖為主業的日照市土地發展集團萬寶水產公司在魚蝦近乎枯竭的近海著手建起海洋牧場,由「捕獵者」變成了「放牧人」。自海洋牧場建設以來,先後投資近8000萬元,向海洋投放大型石塊礁、混凝土構件礁等各類礁體,讓原本「荒漠化」嚴重的海域有了新的「生態銀行」。
「礁體投放幾個月後,開始附著藻類,魚、蝦、蟹、貝慢慢地都來了。魚蝦在藻類中生活覓食,它們的代謝物給藻類提供了養分。久而久之,一個微型小生態就形成了。」在日照市土地發展集團萬寶水產公司辦公室主任張傳欣看來,每一塊礁體就相當於一個微型生態環境,共同作用修復海域的生態。人工魚礁的存在,不僅為魚蝦、藻類提供了繁衍、棲息的空間,也避免了漁船拖網作業過度捕撈,實現良性循環。
從粗放轉為精細,在科學養殖方式的助力下,曾經的海上「荒漠」已變成廣袤「良田」。這座離岸5海裡遠的平臺,是350公頃海上牧場的中心樞紐。6艘船舶、300臺貝藻類養殖筏架、10個深水抗風浪網箱、180萬斤增養殖貝類、150萬頭海參、420萬尾放流戀礁魚類的養護管理,都維繫在這方平臺上。
不同於傳統漁業的粗放式養殖,現代化海洋牧場自誕生那一刻起,就與科技密不可分。日照市土地發展集團以黨建引領技術革新,逐一突破技術瓶頸。在專家團隊的協助下,日照市土地發展集團綜合運用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等先進技術手段,在日照萬寶海洋牧場建立起海洋牧場觀測網等信息平臺,實現可視、可測、可控、可預警,打造生態安全、智慧透明的現代化海洋牧場。
離岸海洋牧場大型平臺等裝備的使用,讓海水養殖從近海走向遠海、從淺灘走向蔚藍,「海上糧倉」正逐步形成。
在臨近黃家塘灣的日照山海天旅遊度假區兩城街道安家村,漁業養殖仍然是大部分村民的主業。談及日照萬寶海洋牧場,村民們總會豎起大拇指:「原本以為這個平臺會耽誤我們搞養殖、賺大錢,然而它不但不搶生意,還給我們帶來了不少收益。」經過海洋牧場改善的生態為周邊的漁業養殖提供了更好的養殖條件,定期增殖放流讓出海捕撈的漁船得以增收。
作為國家級海洋牧場,日照萬寶海洋牧場的效益遠不止於此,垂釣、餐飲、科普、休閒等都是新產品。在海洋牧場的帶動輻射下,依託人工魚礁區增養殖、貝類筏式養殖、深水網箱養殖等漁業產業,礁區船釣、海上休閒採摘、網箱休閒垂釣等休閒娛樂項目逐漸成形。接下來,日照萬寶海洋牧場將繼續拓展發展空間,發揮更多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為全國探索海洋牧場多元融合發展、提升綜合效益提供借鑑。
大海深處有「良田」萬畝,碧波萬頃也是「金山銀山」。從粗放到精細,從傳統到現代,從近海到深藍……在擁有6座國家級海洋牧場的日照市,「耕海牧漁」已不僅僅是紙面上的單薄文字。隨著海洋牧場的建設運營,瀚海碧波中的「良田」日漸肥沃、踏浪前來。
【來源:日照市國資委】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