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之怒
項羽本來是要消滅劉邦的。
項羽在巨鹿之戰牽制秦軍主力章邯大軍的時候,劉邦這小子抓住時機,搶先一步進入到了關中。
按照當時的起兵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劉邦是可以當大王的。他先入關中,接受了子嬰的投降,於情於理劉邦完全可以稱王。
但問題是,他能嗎?不能,因為項羽更強。這個天下本來就是屬於強者的。
當時項羽手握四十萬大軍,又在巨鹿之戰中以少勝多,威震天下,請問還有誰敢跟項羽爭雄?劉邦嗎?他才十萬大軍,配嗎?不配。
但劉邦不甘心,於是派人封住函谷關,不讓項羽入鹹陽。項羽氣的暴跳如雷,自己的勝利的果實要被劉邦摘去了,他很不高興。當聽到劉邦手下曹無傷說劉邦已經做好當秦王的打算,項羽更是火冒三丈,揚言非滅劉邦不可。
劉邦大難臨頭!
危急時刻,一個人出現了,這個人就是項羽的叔叔項伯。他來到了劉邦的軍營之中,這個時候,項羽去見劉邦幹嘛?
其實,他不是去找劉邦的,而是去找張良的。他想救張良一命,因為當年項伯犯了殺人罪,是張良救了他一命。所以,為了報恩,他要連夜去通知張良,以免第二天張良與劉邦同歸於盡。
當項伯把消息告訴張良的時候,張良本來可以一走了之的,但他不會這麼做。張良很快就把消息告訴給了劉邦。
劉邦大驚失色,已經沒了分寸,只好說:「為之奈何」,怎麼辦呢?
張良說,有一個人可以救我們。此人就是項伯。
《史記》: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張良曰:「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
劉邦這個人雖然沒什麼大謀,但反應特別快,腦子也很靈活。於是他馬上跟項伯稱兄道弟,還跟項伯說:
「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意思是說,他劉邦不是有意冒犯項王的。入關中,秋毫不犯,查清吏民戶籍,封藏庫府財物,只是為了等待項大將軍來接收,至於派兵把守函谷關,那是防賊,哪裡敢背叛項將軍。項王誤會我劉邦,肯定是小人使詐,離間我們,從中得利。
項伯被劉邦的這一套花言巧語而迷惑的絲毫不懷疑,回去後馬上跟項羽傳達了劉邦的意思,還說劉邦向項王請罪,於是鴻門宴開始了。
鴻門宴
項羽其實就是個孩子。憤怒的只不過是劉邦搶了自己要到手的「糖果」,現在劉邦說還給他,他自然怒氣全消。不是敵人,那就是兄弟。誤會一場。來,一起到鴻門喝酒。
鴻門在今天陝西省臨潼縣的境內,北臨渭河,南依驪山。如果不是鴻門宴,今天恐怕無人知曉這個小山村。
雖然項羽怒氣消了,不準備殺劉邦了。但劉邦還是有危險,有一個人並沒有打消這個念頭。這個人就是項羽的軍師——範增。
範增是一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物,能夜觀天象,預測禍福吉兇。他知道劉邦此人絕非池中之物,必須死。所以,在宴會上範增多次舉起自己手中的玉玦。玉玦是指有缺口的玉環,在古代代表訣別之意。意思是叫項羽趕緊幹掉劉邦。不過項羽根本沒理會,只顧高興喝酒,完全沒有動手的意思。
沒辦法,範增只好把項莊找來,故意讓他在宴會上舞劍,趁機殺掉劉邦。「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便是這個意思。
可惜項伯又出來攪局,他拔劍起舞掩護劉邦,以至於項莊無法得手。
當時的場面已經很驚心動魄了,殺機四起,劉邦很危險,隨時可能性命不保。
就在此刻,一個人出現了。這個人就是劉邦的好兄弟兼保鏢樊噲。當他聽說劉邦有危險,不顧一切的衝到宴會上。
樊噲的突然出現,讓項羽很意外。不過當項羽看到樊噲一生英氣後,又很高興,於是說:「壯士,賜酒」。
樊噲接過酒後,二話沒說,一飲而盡,豪氣幹雲。喝完酒後,又大口吃肉,完全沒把任何人放在眼裡。
項羽看到這一切,非常吃驚,也很欣賞,這是英雄。英雄惜英雄,二人開始對飲起來,對飲中,樊噲又幫劉邦說好話。反正就是說你項羽沒理由殺我們家大王。
項羽根本不在意這些,他早已沒了殺意,早已忘了劉邦。此刻只想跟人生知己對酒當歌,快意恩仇。說這些幹嘛呢?喝酒、吃肉,才是人生樂事。
劉邦則抓住時機,藉口上廁所溜之大吉,跑回了軍營。鴻門宴就此落幕。
當然,對於這個結果。項羽是無所謂,但範增很不滿意。看到張良呈上玉器說是劉邦要送禮給範增時,範增立刻拔劍砍爆玉鬥,嘆息一聲說:「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事實證明,範增不愧是先知,能夠預測未來。項羽的確被劉邦打敗,最終烏江自刎,天下盡歸劉邦所有。
後人對這場鴻門宴頗有微詞,都說項羽太愚蠢,這麼好的機會,卻不消滅劉邦,難怪失去了天下,咎由自取。
其實,當我們將眼光拉長到項羽的一生,就會發現這個結果並非完全出於項羽的性格。鴻門宴上,項羽之所以放過劉邦,他有自己的政治考慮。什麼政治考慮呢?
霸王與會盟
鴻門宴之後,項羽先是宣布立懷王為皇帝,但他自己稱楚懷王為「義帝」,也就是「假皇帝」的意思。
接著他自立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然後以霸主的身份將全國分成十八個王國,分封給諸侯、部將和降將為王。
這十八個諸侯王分別是:漢王劉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陽、韓王韓成、殷王司馬邛、代王趙歇、常山王張耳、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遼東王韓廣、燕王臧荼、膠東王田市、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
項羽對這樣的安排十分滿意,似乎又回到了春秋時代,天子、霸主、諸侯,共享太平。
其實,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窺測出項羽的理想。他自稱自己為「霸王」,就已經說明,他沒有稱帝的意思,他只想當個霸王。
霸王就是類似於春秋時代的霸主。霸主地位很高,可以指揮臣服的諸侯,代天子發出號令。
不過霸王對諸侯國的具體事務並不插手,各地是高度自治。只要諸侯承認霸主的地位,霸主非但不會消滅諸侯,還要按禮制去維護諸侯的權益。
當年春秋五霸的楚莊王就是,楚莊王幫助他的小弟陳國平息了國內的動亂,想趁機吞併陳國,但被人指責說:「我們以平定動亂的名義出兵,最後卻以併吞他國領土告終,這種貪婪的行徑,你覺得是君子所為嗎?」
這,當然不是貴族所為,也非君子所為。所以,楚莊王只能作罷。
霸主要維繫自己地位就是憑實力,當然,會不定期的舉行「會盟」,讓諸侯們來承認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春秋時代會盟次數超過200多次,其中大的會盟有葵丘會盟和踐土會盟。
齊桓公在召陵之戰後,綜合實力強大,於是搞了個葵丘會盟,尊王攘夷,齊桓公成為天下第一霸主。葵丘會盟確定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
城濮之戰後,晉文公實力大增,於是他以周天子的名義召集了齊國、宋國、魯國、蔡國、鄭國、衛國、陳國等國的諸侯王在踐土(今河南原陽)會盟。
這場會盟,周襄王親自到場,為晉文公斟酒,晉文公一時間風光無限。踐土會盟確定了晉文公的霸主地位。
無論霸主也好,還是項羽叫霸王也罷,在項羽眼裡,鴻門宴等同於當年春秋時代的會盟一樣。
劉邦是除了他之外最有實力的,現在連劉邦都向我低頭,承認我項羽的霸王地位,我的目的已經到達到。天下之內,已經無人敢與我爭鋒。所以,鴻門宴上項羽並沒有進一步的動作,內心還有一次轉變,劉邦已經「臣服」於我,我已經沒理由要消滅他。
項羽的理想
項羽對秦王朝的那一套大一統的郡縣制似乎不感興趣,他的理想是回到春秋列國的時代,實行封建制。他是一個復古的封建主義者,力圖恢復到春秋時代,天子、霸主、諸侯,共享太平,他是他的人生理想。
或許這與他的出身有關,項羽出身於貴族,他有名有姓,他是楚國大將項燕的後人。
可惜,項羽的這個理想終歸只是一個幻想。
因為時光一去不復回,天下大勢不可逆。封土建國的封建時代已經成為過去,取而代之的大一統的集權制,天下只有一個王,那就是皇帝。
劉邦就很懂得這個道理。楚漢爭霸後期,項羽又提出以鴻溝為楚河漢界,並約定各自退兵。劉邦並沒有聽從,而是很快撕毀合約,趁項羽東歸戒心下滑之際,一路窮追猛打。
項羽只能四面楚歌、霸王別姬、烏江自刎。
後來漢朝建立時,劉邦也分封了不少王,還有異姓王。但這是不得已而為之。他並非心甘情願,所以,沒過多久,他就一個個將其消滅了,韓信、英布一一被他除掉。
所以,劉邦才是秦國、秦主義,乃至秦朝帝王之術的最佳繼承者。他定都關中,實施郡縣,繼續延續秦帝國的行政制度。
西漢200多年的江山,證明了劉邦的帝王之術完勝項羽的霸王之念。而這一切,早在鴻門宴就已經顯現了。
所以說,楚漢爭霸,項羽的失敗和劉邦的成功,與其說是項羽和劉邦之間的較量,倒不如說是帝王之術霸王之念的對決,大一統的集權制和封建制的較量。項羽的失敗標誌著周王朝封建制的徹底失敗。
而充滿了「霸王理想」的項羽只能從容赴死了。
四面楚歌后,項羽帶著28名騎兵說:「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我今天的失敗,不是我的失敗,是天要亡我啊!
是啊,項羽最大的失敗就是他的霸王之夢已經不符合時代潮流。
接著項羽昂然說:「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
於是瀟灑的打了人生中最後一仗,從容自刎而亡,從此,江湖只留下了他的傳說。
也許,項羽到死的那一刻,都沒有明白,他心目中最美好的政治畫卷已經成為歷史,一去不復返。
朋友,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