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是我國最年輕的直轄市,被稱為山城。在當地,山城步道通常是指只能步行的城市小道,步道上有很多的臺階,也就是本地人說的「梯坎」。來到重慶,要感受這座著與眾不同的城市,就一定要到最具特色的山城步道去「爬坡上坎」。那裡有最原汁原味的市井生活,有即將被遺忘的城市記憶,還有獨特的山城風景。
在馬蹄街路牌旁,就是山城步道的入口,沿著梯坎而上,先映入眼帘的是紅樓。這棟建築因為紅色外牆而得名,斑駁的光影透過樹葉映照在牆上,好像一幅畫。
山城巷,是一條依山而建、沿崖而上的街巷梯道。據介紹,1900年法國傳教士在此巷坡上立杆點燈為路人照明,由此得名天燈巷、天燈街,1972年更名為山城巷。
這棟房子叫「厚盧」,也被稱為石庫門。它是抗戰時期四川軍閥劉湘下屬蘭文斌師長的官邸,這座老宅具有很典型的上海石庫門建築的特點。重慶在抗戰時作為陪都,大批政府要員、軍閥、買辦、地主等達官貴人云集,他們大肆修建公館,這些官邸建築雖然量不大,但做工考究,與當時的普通民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重慶市區內有很多條步道,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重慶的第三步道。這是一條最長,坡度較高的歷史古道。據介紹,山城第三步道,從觀音巖經石板坡到中興路。沿途串起了抗建堂、菩提金剛塔、第一水廠塔、古城牆、仁愛堂、厚廬石庫門、山城巷等獨具老重慶風味的歷史景點。
山城巷,明清時期為老重慶城內的高檔居住區之一,雖然現在改變很大,但是我們還能依稀窺見往日的輝煌。
經過重新打造後的山城巷,加強了對老建築的保護,不僅有"山水顏值" ,更有"文化氣質"。遊人徜徉其中,仿佛通過時空隧道穿越到了當年。
法國仁愛堂的舊址,它的前身,是1902年法國人創建的「仁愛堂醫院」,1944年改名「陪都中醫院」,是重慶第一中醫院的前身,也是後來的重慶中醫學校所在地。
與山城巷相連的,是領事巷,它原是一條長數百米、寬約8米許的小巷;1896年3月,法國首先設領事館於巷內,後續美國、英國、德國等領事館或設置或搬遷至此,小巷因此而得名領事巷。圖片為原法國領事館舊址。
如今,山城步道上的一些老屋已經重新修整,開設為各種特色小店,成為遊人打卡拍照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