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水有位「養魚大王」,通過網際網路玩出新花樣,實現「智能養魚」。年產值達480餘萬元!他是怎麼做到的,一起來了解一下。
張東慧,龍泉蘭巨鄉大巨村人,1997年退伍,2010年開始接觸淡水魚養殖業,多年來,他的魚塘從原來的8畝擴大到現在的200餘畝,如今,他每天穿梭於魚塘、農戶、市場之間,一門心思養好魚。
1997年,從部隊退伍的張東慧正好趕上「下海經商」熱潮了這波潮流,加入到下海經商的隊伍中。在杭州工作期間,有辛苦也有辛酸,張東慧憑著軍人不怕苦的精神,堅持了下來。「不管在外面發展得怎麼樣,最終我都是要回到生我養我的地方。」2009年,張東慧回到家鄉龍泉。
2010年回到龍泉創業的張東慧在農貿市場租了一個攤位,開始售賣淡水魚,日日有進帳,生意很是紅火。當時龍泉市場上的魚主要是靠外面運進來,這樣的魚在運輸過程中存活率受到影響,增加了成本且肉質不夠鮮美,張東慧便萌生了一個想法,為什麼不自己養魚呢?說幹就幹,2011年,他從村民手裡流轉了8畝閒置土地作為自己的發展熱土,開始了自己的養魚之路。
錢袋子「鼓起來」了
說起第一年的養殖效益,張東慧表示很滿意,「第一年銷售了10來萬,收穫不錯。」2012年,嘗到甜頭的張東慧將養殖規模擴大到40餘畝,並成立了合作社,一躍成為遠近聞名的「養魚大王」。
合作社成立以後,張東慧將周邊村的土地流轉過來,農戶可以收到每年每畝1000元的租金,同時合作社也低價提供魚苗給農戶,讓農戶自己養魚。帶動了周邊增收80餘戶,為村民提供就業崗位10餘個。
龍泉養魚領域的「冒險家」
為了提高效益,張東慧成了龍泉養魚領域的「冒險家」。2018年,張東慧到江蘇一帶考察循環水養殖新模式——「跑道養魚」,新模式跟傳統養殖模式有很大差別,一立方米能養一百條魚,將魚放在2%的跑道裡養,98%的面積用來養水。通過水在「跑道」內流動,構建了一套帶來氧氣、食物,帶走糞便、殘渣的綠色循環,實現零水體外排。
2019年,經過深思熟慮的張東慧投資200多萬元建成先進的「跑道養魚」養殖模式。張東慧介紹,現有的4條「跑道」足足養了12萬尾魚,相當於傳統養殖方式40畝水塘的養殖量,一年可養殖兩輪。「我們比傳統養殖戶更早捕撈上市,獲得更高利潤。」張東慧說,目前以養殖羅非魚、鯉魚、草魚、鯽魚、甲魚、鱸魚幾個品種為主。
「衝浪」魚 帶來了新的機遇
魚塘上建起了「跑道」,這群會「跑步」的魚通過增氧、加速水流,好似在「跑步機」上跑步,進行有氧運動。人一走近,活蹦亂跳,水花飛濺。張東慧說:「通過循環水養魚之後,最大優點就是產量高,魚住在高密度溶氧養殖池,24小時不停做有氧運動,肉質、口感要比傳統模式養魚好很多,價格也高一些。」
有了跑道養魚這套設備,張東慧可以通過手機隨時掌握魚塘水質變化,輕鬆操作投料、施藥等環節,實現了「網際網路」養魚。
魚養的得好,也賣得好,優質的魚肉品質不僅受到龍泉本地百姓的喜愛,更吸引了麗水、溫州等地農家樂、餐館老闆來訂魚,如今,魚塘已經擴大到了200餘畝,產量從最初3萬斤到60餘萬斤,其中一個25畝的魚塘進行了「跑道養魚」,總產值達480餘萬元。
「從開始接觸魚養殖業到現在我心中一直有個想法,龍泉的好山好水一定能養出屬於龍泉人自己品牌的魚,今後我還會在養魚之路上繼續探索,提高魚品質,我的夢想是,龍泉人餐桌上吃的都是我養的魚。」張東慧笑著說。
來源:麗水網,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