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3月27日訊 3月25日下午,在火花街道安監科及消防人員的密切監控下,國家級重點課題裝配式冷彎薄壁型鋼(輕鋼)結構房屋1:1模型耐火試驗在榮盛安置房西側、原火花社區委員會空地處進行,該課題的研究旨在探索鋼結構房屋燃燒後火和煙的走向以及房屋倒塌時間,為火災現場自救、救援提供最科學的技術指導。
屋子裡「機關」重重
3月25日下午2點,由中國礦業大學力學與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研究生組成的30餘人課題研究小組正在現場忙碌著,他們的「服務」對象是一間面積為50平方米的輕鋼結構房屋,房屋四方四正,由四個房間組成。
東北角房間內堆放了1800根長50釐米、高5.5釐米、寬3.5釐米的木棒,上面灑上了柴油,燃燒點就從這間屋開始。其他房間內沒有木棒,但設置了紅白間隔的標杆和多股連接線,兩位技術人員在屋外進行相應的調試。屋頂鋪放著130個鐵塊,每個重20公斤,總重為2.6噸。房屋四周設置了一圈的腳手架。
輕鋼結構房屋周圍比較空曠,兩輛消防車在現場待命,火花街道安監科工作人員也守在現場。
主要達到兩個目的
「我們進行的是裝配式冷彎薄壁型鋼(輕鋼)結構房屋1:1模型耐火試驗,這是國家級重點課題,主要為達到兩個目的,第一是鋼結構房屋著火後火和煙是怎樣蔓延的?還有就是鋼結構房屋較混凝土房屋更易發生受火倒塌,我們要試驗它的耐火極限,說白了就是能撐多長時間不倒塌。」
團隊成員陳偉副教授介紹,消防員滅火是需要進入建築體內的,如果測試出鋼結構著火後的倒塌時間,就是對消防員安全的保障。
「以前是用建築物單個物件進行試驗,如樓板、牆體,這是國內首次進行輕鋼結構房屋耐火試驗。標杆是測火煙蔓延走向和煙的高度的,四周設置腳手架是為了保證房屋向內倒塌並起到固定傳感器的作用,這50房間安裝了300餘個傳感器,2.6噸質量塊模擬的是中間樓體的承重。」
實驗效果非常滿意
14點42分,耐火試驗開始,東北角房間很快就燒了起來;
14點46分,玻璃開裂但未掉落,濃煙順著裂口外冒;
14點50分,房間內濃煙滾滾,已經看不到火了;
14點55分,玻璃掉落,濃煙散出,火勢頓時旺了許多;
15點20分,房間頂部的防火石膏板被燒掉脫落;
15點25分,房屋結構已經有了歪斜,消防隊員開始滅火。
此次試驗非常成功,使用裝配式冷彎薄壁型鋼(輕鋼)結構房屋1:1模型在常規構造和自然火災環境下進行火災試驗,在比我國《建築設計防火規範》更為嚴格的火荷載要求下,能堅持四十多分鐘不倒塌,可以非常圓滿的驗證了計算機模擬結果。課題負責人、中國礦業大學力學與土木工程學院葉繼紅院長表示, 「這個課題計劃2020年完成,我們會不斷探索、持續研究並拓展延伸,爭取給消防救援的安全提供最大的技術保障。」(全媒體記者 陸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