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看一個有趣的小故事。
有個人得到一紫砂壺,甚是喜歡,視為寶貝,就連睡覺時都要將紫砂壺放在床頭。
某天夜裡,他不小心失手將紫砂壺的壺蓋打翻,驚醒後甚為懊惱,心裡想著既然壺蓋已經碎了,還留著壺身有什麼用。
沮喪之下,抓起紫砂壺的壺身扔出了窗外。
天亮了,意外發現昨夜摔下地的壺蓋竟然沒有碎,因為掉在了棉鞋上。想到已經被丟出去的壺身,頓時又懊悔萬分。
一氣之下,一腳將壺蓋給踩碎了。
出門透口氣,卻見到昨天夜裡扔出去的茶壺竟然完好無損地掛在樹枝上。
這是在網上廣為流傳的一個小故事,細細品味,甚覺有趣,有趣之餘,又甚感有理。
有道理在什麼地方呢?
這則小故事想傳遞的一個道理是:遇事時不要急,遇到急事更不能急,越急越容易出問題,要學會冷靜、沉著地應對。
冷靜處理問題,這就叫「冷處理」。
在我看來,不管是在生活還是在工作中,「遇事冷處理」都是一個人最應該具備的能力之一。
01
遇事冷處理,暴露性格和層次
之所以說「遇事冷處理」是一種必備技能,原因是同樣一件事,能做到冷靜處理和不能做到,最後往往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結局。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有一個理論:
人生中10%的事件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 ,而另外90%則是由你對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
怎麼來理解這句話呢?
費斯汀格在書裡舉了一個例子:
某個早晨,丈夫起床洗漱時,隨手將自己的高檔手錶放在洗漱臺邊,妻子看到後,擔心手錶被水淋溼,便順手拿走放在了餐桌上。
卻不料,兒子起床後到餐桌上拿麵包的時候,不小心將手錶碰到了地上,結果給摔壞了。
丈夫見狀,氣急之下揍了粗心大意的兒子一頓,又數落了妻子一通,倆人為此吵了起來。
也沒心情吃早飯了,丈夫摔門而出,怒氣衝衝地上班去了。即將到公司的時候,突然想起公文包沒帶,裡面有一份上午開會要用到的文件,便急匆匆地趕回家。
到了家中,發現妻子已經上班了,兒子也去了學校,而他的鑰匙則放在家裡的公文包裡。無奈之下,他只好打電話給妻子。
妻子知道情況後,急忙往家裡趕,由於路上太著急,不小心撞翻了路邊的一個水果攤,結果賠了一筆錢。
等到拿到公文包的丈夫趕到公司時,已經遲到了15分鐘,不僅被上司批評了一頓,這個月的全勤獎也沒了。
兒子這天參加學校的棒球賽,因為心情不好,結果發揮不佳,第一局就被淘汰了。
夫妻吵架、上班遲到、妻子撞車、被上司批評,兒子在比賽中發揮不佳...後續這一系列的糟心事,這90%的部分,其實本可以不發生的。
問題的源頭,就是在兒子不小心摔壞手錶後,丈夫所採取的反應,這部分就是費斯汀格所說的10%。
在手錶摔壞以後,如果這位丈夫能冷靜處理,而不是怒氣衝衝地揍孩子,數落妻子,那麼後續的那些糟糕經歷,是可以避免的。
實際上,人生中的很多糟心事,真的就是這麼來的,有時候原本其實並不是太糟糕,但因為我們的處理方式不當,反應不對,結果變得越來越糟糕,甚至到了無法挽回的地步。
比如前幾年發生的一起悲劇事件:
某個火鍋店裡,一顧客和服務員在言語上發生了衝突,結果這名服務員端出一大盆開水澆在了女顧客的頭上,導致對方嚴重毀容,而他自己也因涉嫌故意傷害罪入獄。
老話說,衝動是魔鬼,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很多時候,真的是這樣,就比如這位服務員,憤怒之下的一念之差,便毀掉了自己和對方兩個人,也毀掉了兩個家庭。
可以說,遇事能不能冷靜處理,這往往能看出一個人的性格和層次。
那些無法做到「冷處理」的人,性格上多是有缺陷的,容易被情緒牽著鼻子走,而他們不管是在工作上還是在生活中,都難以達到一個不錯的高度。
02
情緒穩定,是人生的必修課
人是感情動物,有喜怒,有哀樂,所以遇事時情緒上有波動是正常的,特別是在遇到一些緊急的事情時,更是如此。
但不同的是,有人能很好地控制、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而有人則是被情緒所控制。
前面所講的那些案例,因不小心打翻壺蓋而怒扔壺身,因兒子摔壞手錶而大發雷霆的丈夫,以及往顧客頭上澆開水,故意傷人的服務員,他們都是很典型的被情緒所控制,無法做到冷靜處理。
包括我在之前的文章裡提到的,有讀者因沒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當眾頂撞了上司,或者得罪了客戶等等之類的故事。
當然了,這些故事的結局都是非常不理想的。
所以,我認為一個人遇事能學會冷處理,能保持情緒穩定,這是我們人生中的一堂必修課。
有兩個主要原因:
一是,這可以讓我們免於受到更大的困擾,陷入更大的困境之中;二是,這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走出困境。
來看這樣一個小故事:
父親的懷表丟了,在家裡翻箱倒櫃的找,可就是找不到。
兒子看到父親急的像熱鍋上的螞蟻,便讓他坐下來休息下,他來找。一會的功夫,兒子就找到了懷表。
父親很納悶:你是怎麼找到的?
兒子回答道,我就安安靜靜地坐在房間裡,循著滴答滴答的聲音,然後就找到了。
這就是「遇事冷處理」的價值。
人在情緒失控的情況下,智商往往是很低的,在慌亂的情況下,往往會更容易出錯,能力會大打折扣。
所以從今天起,遇事別急,遇急事更不要急,努力保持情緒穩定,讓自己冷靜下來再做決定。
很多時候,緩一緩、看一看、等一等,會收到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