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斬斷偷票房黑手
上周影壇的最大新聞,恐怕要數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出臺了《電影院票務管理系統技術要求和測量方法》和《關於加強電影市場管理規範電影票務系統使用的通知》,重拳打擊偷漏瞞報票房現象。如今賀歲檔接近尾聲,春節檔將至,電影票房正在經歷一個高峰,迎來下一個高峰,年末重拳出擊,來年嚴打「碩鼠」,其意義不言自明。
據報導,2013年全國電影票房為217.69億,但這並非最真實的數據,由於「偷票房」普遍存在,每年計算機售票系統統計的全國電影票房比市場真實數據「縮水」達10%左右。這意味著,2013年全國電影總票房應為241.88億左右。「偷票房」不是新鮮事,據業內人士透露,早在1995年,院線和片方實行分帳模式之初,漏報、瞞報真實票房數字這一潛規則也應運而生。
對觀眾來說,「偷票房」可能感覺與自己無關,但它之於電影產業的危害如同跗骨之蛆,終日侵蝕著「中國電影」的健康機體。「票房」這兩個字,不僅僅是影院、院線與片方、發行方分帳的依據,也是影院上繳國家5%電影專項資金和3.3%營業稅的依據。在「縮水」的票房面前,不僅電影專項資金和國家財稅收入打了折扣,片方、發行方的經濟利益也會受損。試想一下,如果某國產大片歷時數年,嚴格按照好萊塢電影工業流程製作,上映後票房走紅,但隨著上映,總有一部分票房數字不翼而飛,或神不知鬼不覺地挪到某國產爛片帳目上,長此以往,國產電影發展的動力將消失殆盡。
有人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有人坐享其成,「偷票房」傷害的是整個國產電影行業的創作激情。
如今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一方面從技術上規範電影院票務管理系統,另一方面從宏觀上加強電影市場管理,可謂對症下了兩劑「猛藥」。然而,話說得言之鑿鑿,事能否做得行雲流水?「偷票房」並不是某個影院的偶發行為,而幾乎成為「行走電影圈的必修課」,片方、發行方、院線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關係,時而利益對立,時而利益捆綁,大多數電影院線擁有放映主動權和終端排片權,片方和發行方很大程度上還得看院線的臉色,哪家片方敢撕破臉和院線算明帳?
「偷票房」之疾,目前已深入肌膚,如果不治,等深入腸胃、骨髓,乃至爆發之時,大家會發現,原來中國電影100億、200億甚至日後300億的神話,原來只是個一戳即破的泡沫而已。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徐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