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鏡頭對準美麗中國

2020-12-18 中國經濟網

《我們誕生在中國》海報 資料圖片

《我們誕生在中國》海報 資料圖片

【文藝觀潮】

5月22日,我們迎來了第27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近期,《天行情歌》《岷山秘境——王朗》《方舟·東黑冠長臂猿》等多部國產自然題材紀錄片紛紛上線,在疫情期間為人們提供了重新思考和審視自身與大自然關係的窗口。

前不久,由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研究中心、五洲傳播中心和嗶哩嗶哩(B站)聯合在線發布的《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2020》顯示,自然紀錄片是近年來國際傳播的「硬通貨」。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當下,紀錄片如何講好生態文明的中國故事,已成為相關從業者的必答題。

高科技助力 營造身臨其境的觀影體驗

真實是紀錄片的生命,自然紀錄片從誕生之日起,就表現出鮮明的自然觀察特性,攝製團隊的「秘境之眼」或將生活中罕見的動物及其行為記錄下來,或以微距等比較新奇震撼的視角展現給觀眾。

但捕捉野生動物的畫面無疑是巨大挑戰,攝影師常常為了克服自然條件限制和極端環境的阻隔而付出巨大艱辛。攝影機的相機鋰電池在低溫環境下耗電加劇,工作時間大大縮短,《岷山秘境——王朗》攝製組人員不得不冒著零下10攝氏度的低溫和山谷裡沒膝的雪坡進山為不久前安裝的觸髮式相機更換電池,以免電量耗光關機。自然紀錄片攝影師除了配備紅外自動觸發相機、微距、熱成像等高科技「秘密武器」,還要掌握與野生動物「打交道」的本領,這就需要科學顧問和具備相關知識的調研員加盟指導。紀錄片《遷徙的鳥》攝製工作歷時三年,跨越70多個國家,參與者除了150多人的拍攝隊伍和17位飛行員,還包括一支科學顧問團隊。

紀錄片《天行情歌》的主角天行長臂猿,是由中國科學家命名的唯一一種類人猿。攝影師跟隨科學家的腳步,在山上與長臂猿長期適應相處,經年拍攝才得到這些珍貴影像。實際上,拍到動物畫面只是一部自然紀錄片的最低標準,為了使觀眾獲得身臨其境的觀影體驗,國際自然紀錄片領域對畫質、音效的追求從未止步。近期上映的幾部國產自然紀錄片採用4k超高清攝像技術,從而使視聽呈現達到國際一流水平,讓觀眾獲得了在日常審美中無法企及的視覺體驗。

通過身臨其境的觀影體驗,觀眾通過自然紀錄片可以更好地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從中體會到動物和人類一樣的情感,同時也能激發人們保護大自然的意識。

跨文化傳播 從自然視角生發客觀敘事

一部自然題材紀錄片的國際傳播,往往要越過價值觀、生活方式等多道檻,文化差異會導致產品在海外市場的吸引力降低。有學者用「文化折扣」來解釋這一現象,而自然紀錄片在降低文化折扣率、跨越文化邊界進行傳播上具有顯著優勢。

如果說視聽呈現是自然紀錄片影像意義表達的第一層面,那麼敘事則是自然紀錄片影像意義系統的第二層面。一部優秀的自然紀錄片會在展現普及自然科學知識的同時,兼顧藝術美學表現手法,用國際通用語言展現生態故事。《天行情歌》中,天行長臂猿的「天行」二字,英文翻譯為SkyWalker(天行者),既展現該長臂猿具有在樹上靈活行走的功夫,又為中國的長臂猿保護行動賦予了更加鮮明的國際標識。

在劇情電影中,人物的對白和獨白可以直接推動敘事,而對於以野生動植物為主角的自然紀錄片而言,旁白解說有時也並沒有那麼重要,展現自然環境和行為狀態的鏡頭語言成為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關鍵因素。擬人化手法是自然紀錄片常用表現手法,將人類社會的矛盾、衝突甚至情感心理投射在動物世界,給人以感染和啟示,往往能給觀眾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如紀錄片《未至之境》第一集解說提到,大熊貓媽媽讓孩子「自己去闖蕩」,畫面切換到年輕熊貓離開遠去的背影,仿佛一位人類母親送兒遠行,令人動容。《天行情歌》運用交叉蒙太奇手法,巧妙設置懸念和衝突,將同一時間、不同地點發生的兩隻長臂猿的畫面迅速而頻繁地交替剪接在一起,使觀眾在兩隻相距了3000多公裡的長臂猿通過人類通信工具你唱我和的交替畫面中,情緒也逐漸達到高潮。

自然紀錄片通常以交叉剪輯敘事邏輯,展現動物或植物王國裡的奇妙世界,讓全球觀眾打破文化隔閡,共同陶醉於大自然之美。這類紀錄片打破文化壁壘,成為國際傳播的有效載體,不僅讓中國觀眾能感受到世界生物多樣態之美,也能讓世界觀眾體悟到中國獨特的動物種類與自然奇觀。

多維度觀照 喚醒生命共同體意識

近年來,隨著拍攝技術進步和敘事手法的成熟,自然紀錄片的鏡頭離大熊貓、長臂猿、雪豹等「明星」物種越來越近。特別是前些年由陸川導演的《我們誕生在中國》上映後引發世界觀眾的共鳴。當我們將鏡頭拉得更廣一些,便可以從更多維度觀照「人與自然關係」這一全人類共同關心的話題。

去年綿延數月澳洲大火奪走了數億動物的生命,部分物種或將在澳洲大陸徹底消失。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當下,人們已經意識到,78%人類新發傳染病與野生動物有關。一條條消息,一個個數字,敲響了生態警鐘。

人與自然關係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從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到徵服自然,再到今天所提倡的「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摒棄「人類中心主義」的傲慢,不僅意味著觀念的回歸,從唯物辯證法的角度來看,也是一種人與自然在對立統一過程中形成的系統發生、協同進化的過程和狀態,這是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的靈魂和實質。在這個大前提下,自然紀錄片的作用不言自明,展示的是大千世界,投射的是人文眼光。展現並反思人類與自然關係,已成為自然紀錄片的必答題。

紀錄片的傳播效果與受眾認知心理過程密切相關,大致可以分為認知、情感、行動三個層次。一部優質的自然紀錄片,能夠使觀眾在獲取科學知識的同時,激發美的感受和心理認同,影響生態倫理取向,從而激發參與生態保護的行動。中國、越南聯合攝製的《方舟·東黑冠長臂猿》,講述中越兩國科學家和保護工作者十餘年跨國聯合保護工作的歷程,使觀眾意識到全球共同行動的意義和價值,號召更多人加入到長臂猿保護行動中來。

近期,我們已經欣喜地看到,濫食野生動物已被視為必須革除的陋習,更新《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將加快調整,禁獵、禁售會有更加明確的法律法規依據……未來,將有更多的優質國產自然紀錄片把鏡頭對準美麗中國,為世界環境保護和生態可持續發展提供鏡鑑。

(本報記者 徐譚)

來源:光明日報

相關焦點

  • 現實題材網絡電影《中國飛俠》將鏡頭對準「外賣小哥」
    12月9日,現實題材網絡電影《中國飛俠》上線啟動儀式在京舉辦,這是我國首部聚焦「外賣小哥」的網絡電影。受訪者供圖新華社北京12月11日電(記者張漫子)現實題材網絡電影《中國飛俠》10日起在愛奇藝上線播出,講述「外賣小哥」酸甜苦辣的奮鬥故事。
  • 請問,我們能否把鏡頭對準殯儀館?
    殯儀館是兩千多位患者遺體最後停留的地方,並不是普通的地方,請問,我們能否把媒體鏡頭對準殯儀館?不用想,一些人的答案是否定的,因為這是一個讓人忌諱的地方。國人觀念中,死亡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與之相關的任何事物似乎都充滿了晦氣。更何況,疫情嚴峻,整個社會需要樹立信心,任何可能引發消極情緒的新聞都要慎重報導。
  • 《頭號玩家》將映 72歲史匹柏用鏡頭對準未來世界
    原標題:72歲電影大師 史匹柏用鏡頭 對準了未來世界   由史蒂文·史匹柏執導的科幻動作冒險巨製《頭號玩家》將於3月30日在中國內地與北美同步上映。   史匹柏帶著超前的眼光將鏡頭對準了2045年的未來世界。《頭號玩家》的故事背景設定帶有反烏託邦色彩,2045年,人們為躲避現實世界的衰退,利用VR技術整日投身於極樂園一般的遊戲世界——「綠洲」。史匹柏坦露:「這是我在《大白鯊》《拯救大兵瑞恩》之後遇到的第三大挑戰,這次遇到的挑戰跟之前是有所區別的,主要是因為我在這部電影裡試圖嘗試原來沒有做過的新技術。」
  • 鏡頭對準誰?作品記錄啥?
    「作為一名攝影記者,我選擇用鏡頭記錄他們的心聲。」從重慶出發時,謝智強沒有來得及攜帶大型燈具。「當時的武漢,搞到燈具很困難。」無奈之下,謝智強將希望寄托在網購平臺。然而,他收到最多的回覆卻是:疫情期間無法發貨。「你這個時候在武漢買燈具幹什麼?」幾經周折,網購平臺上一個武漢本地人曾諍回復道。
  • 別把你的鏡頭對準姐姐們的裙底
    她立刻中斷與記者的對話,正面凝視著鏡頭,並質問:「你也這樣拍男人嗎?」怎樣拍男人?男人就站在那裡,採訪鏡頭對準他們的五官和神態,男人做什麼,鏡頭就如實呈現什麼,這也是觀眾所能看到的全部了。但鏡頭在女性面前,卻不受控制一般,突然進化出了諸多意涵。
  • 他們把鏡頭對準家鄉 把家鄉推到了世界面前
    原標題:他們把鏡頭對準家鄉 把家鄉推到了世界面前   11月20日,信陽市商城縣雙椿鋪鎮聘請當地3位知名攝影人擔任「名譽村長」(該榮譽稱號為商城部分鄉鎮政府發文認定並統一聘任
  • 《重慶日報》謝智強:鏡頭對準誰?作品記錄啥?
    「作為一名攝影記者,我選擇用鏡頭記錄他們的心聲。」從重慶出發時,謝智強沒有來得及攜帶大型燈具。「當時的武漢,搞到燈具很困難。」無奈之下,謝智強將希望寄托在網購平臺。然而,他收到最多的回覆卻是:疫情期間無法發貨。「你這個時候在武漢買燈具幹什麼?」幾經周折,網購平臺上一個武漢本地人曾諍回復道。
  • 劉老根3:絕色俏佳人王秘書,為什麼鏡頭老是對準她?
    不過今天我們不去評論這部劇的缺陷,而是把鏡頭對準裡面的董事長劉大奎的秘書小王。細心的觀眾可能也會發現,只要是在劉大奎的辦公室,鏡頭總會瞄準一下王秘書,只要鏡頭對準王秘書,小編的小心臟總會撲通撲通跳,總是希望鏡頭能夠多停留哪怕幾秒。
  • 「農夫導演」把鏡頭對準爹娘的「爹娘」
    「農夫導演」把鏡頭對準爹娘的「爹娘」 從《俺爹俺娘》《鄉村裡的中國》到脫貧攻堅,紀錄片導演焦波深情記錄中國鄉村與農民 這位今年64歲,被公認為最會拍農村、最會拍農民的紀錄片導演,近五年來,總是忙著趕赴各種各樣的「戰場」,用鏡頭攝取一場大「戰役」的片段。 他覺得時不我待,歲不我與。 稍微了解焦波的人都知道,他是用起時間來最「大手大腳」的那類創作者。
  • 百名攝影師把鏡頭對準了它!省圖這個展定格很多難忘瞬間
    百名攝影師把鏡頭對準了它!省圖這個展定格很多難忘瞬間金羊網  作者:黃宙輝 陳佩湘  2020-08-11 圖片展通過「生死交鋒」「八方馳援」「全民防控」「別樣生活」「復工復產」五大主題,記錄中國人民抗擊疫情的歷史瞬間。
  • 拿了幾十個紀錄片獎項後,「農夫導演」焦波將鏡頭對準爹娘的「爹娘」
    均由受訪者供圖新華社北京12月11日電(記者王京雪)12月11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農夫導演」把鏡頭對準爹娘的「爹娘」:從〈俺爹俺娘〉〈鄉村裡的中國〉到脫貧攻堅,紀錄片導演焦波深情記錄中國鄉村與農民》的報導。焦波很焦急。
  • 楊冪穿超短褲上樓梯被偷拍,手中鏡頭竟直接對準大腿處
    視頻之中,大家可以十分明顯的看到,楊冪在上樓梯之時,毫無防備甚至是根本沒有察覺到樓梯旁邊伸出的一個鏡頭。 偷拍者躲在樓梯處,身子緊貼著地面,手裡面拿著攝像機,鏡頭對準的竟然是楊冪的大腿部,還好此次她穿的是短褲,如果真是短裙的話,很可能就讓這些人得逞,如此惡意滿滿的偷拍行為,實在是讓人唾棄!
  • 老照片 1951年的東京 美麗溫柔的日本女學生
    瑞士著名攝影記者Werner Bischof溫納·比肖夫曾拍攝過很多精美的照片,他有句名言「不要忘記我是在尋找美麗。」 1951年,他在日本東京拍攝期間,尋找到了這樣的一段美麗。也許是街頭的一次偶遇,也許是不經意間的回眸一笑,Werner Bischof碰到了一個東京的女學生美智子。
  • 一部叫做 Machines 的紀錄片,用美麗但殘忍的鏡頭記錄了貧窮
    2012 年發行的紀錄片《牛仔褲的代價》則拍攝了中國廣州一家生產牛仔褲的工廠,關照的議題也很豐富——環境汙染、勞工健康、剩餘價值和工業化問題等等。不過,Rahul Jain 的紀錄片能拿獎倒不是勝在思想有多深刻。事實上,他在聖丹斯電影節拿的是紀錄片裡的「最佳攝影獎」。也就是說,他的鏡頭語言很漂亮。英國衛報評論說,是對工人的高貴讚歌。
  • 吳尊化身「精靈王子」,鏡頭對準他的臉部拍,這狀態確定41歲?
    這次為了貼合節目的主題吳尊選擇打扮成了「精靈王子」的模樣,看著吳尊這樣的造型給到觀眾很大的新鮮感,當現場鏡頭對準他的臉部進行拍攝時,他的臉部狀態簡直是令人不敢相信。看著吳尊的節目鏡頭裡的一顰一笑,真是讓人有種時間還停留在十五年前他還在飛輪海時期的感覺,要是在不了解吳尊的情況之下,以他這樣的臉部狀態恐怕說他二十幾歲都有人深信不疑。吳尊這少年感滿滿的帥氣臉蛋,難免會讓人發出他這臉部狀態確定已經41歲了嗎?
  • 法國攝影家:用鏡頭講述多彩自信的中國故事
    從天安門廣場上歡迎外賓的學生,到穿藍色工作服的工人,再到田間地頭勞作的農民……巴貝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拍攝的彩照,記錄了一個個具有時代印記的中國故事。1973年以來,他已經訪問中國20多次。他說,他的鏡頭裡是一個「越來越多彩和自信的中國」。
  • 「軍旅鏡頭·2020」我鏡頭裡的血性軍人是這樣的
    年終歲尾,《軍旅鏡頭·2020》致敬這一年感動你我的光影片段,致敬每一位乘風破浪的戰友。血性就是戰鬥精神。用信仰澆築血性,將血性融入靈魂,確保官兵聽黨指揮、能打勝仗。楊慧斌 攝楊慧斌,武警第一機動總隊某支隊報導員。他的鏡頭始終聚焦演訓一線,他的筆尖始終記錄著官兵最血性、最真實的情感。
  • (美麗中國行)多哥小夥蓋特在中國的「電影夢」
    (美麗中國行)多哥小夥蓋特在中國的「電影夢」   中新社杭州6月27日電 題:多哥小夥子蓋特在中國的「電影夢」  作者 祝曉豔  「我有個夢想,就是將來成為一名導演,在我們國家帶動周邊打造一個電影帝國。」
  • 從鏡頭語言、性格特點、拍攝手法解讀二戰電影《美麗人生》的魅力
    因此,本文將從鏡頭語言、性格特點、拍攝手法三個角度來解讀這部影片,在第四部分,將分析圭多的性格特點給我們帶來的現實意義和思考。 片中獨特的拍攝手法體現在三個方面:①從視角角度來看,這部影片由喜劇轉悲劇,沒有給觀眾和突兀的感覺,而是隨著鏡頭的轉換,慢慢過渡。在《美麗人生》的前半部,沒有發現任何有關納粹或者戰爭的悲劇色彩以及暴力疑點。也就是說,影片演到一半,一直呈現的是典型義大利人喜劇的味道。
  • 中國東方演藝集團《美麗中國》將在海口演出
    中新網海南新聞6月5日電(謝琛)為積極推進實施2019年海南省「三個一」惠民演出計劃,豐富海南省人民群眾文化生活需求,促進全省文化藝術事業繁榮發展,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特邀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有限公司(中國東方歌舞團)於6月9日-10日晚8點在海南省歌舞劇院舉辦音舞詩畫系列《美麗中國古韻國風》惠民演出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