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江瀚視野
我們之前曾經長期跟蹤過一支曾經的神股「暴風集團」(前暴風科技),說過他的債務問題,說過他的管理問題,只是沒想到的是,一切都來的那麼快,一代神股暴風集團似乎真的不行了,暴風影音到底是如何隕落的,在我們沒有追蹤的這段時間又都發生了什麼?
一、暴風影音的真正倒下
11月21日晚,暴風集團公告,公司於近日收到大華會計師事務所的《告知函》,由於大華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業務規模進一步擴大,2019年報審計業務繁重,在時間和人員安排等方面已不能充分滿足公司的需求,特告知辭去2019年報審計會計師。
然而,這僅僅是喪鐘響起的開始,根據《中國基金報》的報導,22日晚間,網上就有傳出暴風影音的官網打不開了,或者打開之後也是亂碼,完全不是正常官網該有的樣子,顯然已經沒多少人維護了。曾風靡網際網路多年的暴風影音官方網站移動端和PC端以及App均出現問題,無法正常打開,貌似「猝死」,官網出現亂碼排版,App則顯示網絡異常。另外,在某個職場社交app上看到,暴風的開發員工只剩下一個人,如今官網app都掛了,估計這個小哥也離職了。
讓我們再把時間軸向前推到今年年中,7月28日,暴風集團發布公告稱集團實際控制人馮鑫因涉嫌犯罪被公安機關採取強制措施;9月初,上海靜安區檢察院以涉嫌對非國家工作人員行賄罪、職務侵佔罪對馮鑫批准逮捕。
隨著馮鑫入獄,整個暴風影音如同霜打的茄子一般迅速萎靡,10月30晚間,完成三季報披露後,暴風集團公告稱,公司副總經理張鵬宇、財務長張麗娜、證券事務代表於兆輝辭職。這也是去年以來,暴風集團經歷的最兇猛的離職潮。10月31日早間,深交所向暴風集團下發關注函,稱關注到暴風集團的高級管理人員已全部辭職。由於上述高管人員已經涉及到上市公司基本信息披露義務,而這輪辭職幾乎就搬空了暴風集團具體負責信息披露工作的部門。對此,深交所要求暴風集團儘快聘任相關高級管理人員,確保公司經營穩定,並能夠及時地履行信息披露義務。
然而,這二十多天過去,暴風集團不僅沒有迎來全新的高管班子,連最後的一絲維護似乎都沒有了,似乎這一切都在顯示暴風影音已經真正曲終人散了,想當年暴風影音剛上市的時候股價高達123元,但是如今暴風集團股價僅剩下3.66元,市值從當年巔峰的400億元跌到了如今只剩下12億,市值蒸發了超過九成。這樣的暴風影音到底是怎麼倒下的?它還有最後一絲希望嗎?
二、暴風影音到底是怎麼倒下的?
其實,在去年5月份,我們就已經發現了暴風欠薪半年的情況,當時只是覺得暴風遇到了危機,在去年12月份,我們發現暴風深陷債務危機的時候,我們只是在懷疑暴風有沒有可能變成第二個樂視,然而到了今年7月份馮鑫被關的時候,其實我們還是覺得有一絲希望,只是到現在,這絲希望似乎也開始變得渺茫,我們不妨分析一下暴風影音到底是怎麼倒下的?
首先,暴風陷入嚴重的資源陷阱。想當年暴風剛剛上市的時候,藉助中國股市少有的大牛市,暴風科技的股價從最低的9.43元一路上漲到327.01元,漲幅達到3 367.76%,創造了36個漲停板,成為2015年的「神股」。創始人馮鑫,突然之間身家百億元。雖然,當時的馮鑫並沒有因此驕傲自滿,而是用一碗「老壇酸菜面」來慶祝暴風的成功,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當時過於成功的暴風集團其實已經深陷資源陷阱,本來這只是一個形容國家和區域經濟的詞彙,但是用在暴風的身上似乎真的非常恰當。
本來只是在視頻播放領域位於第二梯隊跟隨角色的暴風,在突如其來的成功面前其實是有些迷茫的,一下子好幾百億的市值,如此巨大的市場成功,其實讓暴風進入了一種極為困難的管理狀態,本來作為一個二流的播放企業,大家對於暴風的期望都不會太高,但是一下子成為了焦點,無論是馮鑫本人還是暴風集團其實都陷入了資源陷阱,太多的資源和光環在自己身上,企業反而不知道該何去何從了。上市還不到一年的時間,暴風就開始新一輪布局,一下子投入巨資,先後開拓VR(虛擬實境)、TV(電視)、秀場、視頻、文化五大業務,然而這五大業務沒有一個能夠成為真正的支撐。
其次,突然失去靈魂人物整個企業陷入管理空窗。如果說當年爆發式妖股對於暴風集團來說並不是蜜糖而是砒霜和資源陷阱的話,那麼今年7月份的馮鑫入獄無疑成為壓垮暴風集團的最後一根稻草,和大多數網際網路公司一樣。其實,暴風集團一直都是一個只有一位靈魂人物的企業,馮鑫對於暴風集團的意義,堪比於賈伯斯之於蘋果、馬斯克之於特斯拉,當這位靈魂人物在的時候,雖然暴風集團風雨飄搖已經算是一條到處漏水、四處透風的破船了,但是畢竟還是有一位可以力挽狂瀾的老船長讓這艘船不至於傾倒。但是,當馮鑫入獄無法掌控暴風,暴風就一下子失去了主心骨,完全失去了掙扎的可能,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慢慢沉沒。
第三,暴風集團被債務活活拖到終結。其實,我們看到的是,在暴風集團最好的那段時間,雖然是烈火烹油,但是每個業務似乎還都有點起色,對於馮鑫來說,他卻犯了一個兵家大忌,這就是控制欲過強,想幹的事情過多,馮鑫也曾自我檢討,不能將暴風集團的失誤歸結到任何人身上,99.999%的錯誤都來於自己,怪自己沒有資本控制能力,怪自己沒有業務嚴謹性的能力,怪自己好的時候膨脹,壞的時候矇混過關……其實,我們不妨做一個假設,假設暴風集團能夠在發現問題的時候及時止損,像萬科一樣發現多元化不好的時候,壯士斷腕,憑藉暴風集團這些年在視頻領域深耕的優勢,其實暴風還不是完全沒有機會的,只是一個人要學會「何時貪婪,何時謹慎」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最終債務越欠越多,問題越來越重,暴風集團真正失去了最後的機會。
如今,暴風集團已經到了最後的時刻,會不會有人能夠站出來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我們並不知道,我們只能期待有沒有最後的奇蹟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