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棗園」到「科技小院」——山西青年農民譜寫特色春耕「交響曲」

2020-12-14 金融界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太原3月13日電題:從「百棗園」到「科技小院」——山西青年農民譜寫特色春耕「交響曲」

新華社記者王皓

過了驚蟄節,春耕不能歇。在山西省,一群「80後」「90後」青年農民投身黃土地,用創新與活力譜寫了一首特色春耕「交響曲」。

初春時節,在晉中市北田鎮朱村,淺草點綴著蒼茫的黃土高原,「80後」朱志新的「百棗園」就掩映在這片溝壑縱橫的土地上。伴隨著有節奏的「咔嚓」聲,朱志新身背電動修枝剪刀,在棗園裡快速穿行。

早脆王、不落酥、冷白玉、蜂蜜罐、芒果棗、磨盤棗……幾十個優良紅棗品種來自全國各地,在園內分區規劃,成熟期早中晚相搭配,豐富了採摘種類。

「這是『冷白玉』,去年立了大功嘞,今年春耕增派了技術員給它們修枝。」朱志新指著面前的一排棗樹說,去年聯合電商平臺打造的「棗中貴族——冷白玉」大受歡迎,一天能有近三千元銷售收入。

缺水是制約當地果業發展的突出問題,朱志新學習了先進地區的科技成果,在棗園營養帶鋪設了地布,為棗樹抗旱、防草打下了基礎。如今30多歲的朱志新已有10年的種棗經驗,是當地名副其實的「種棗能人」,帶動了一批農戶的農業產業轉型和提質增效。

「95後」白曉傑是晉中綠鮮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社長,還是當地的基層農技推廣員。記者在晉中市修文鎮內白村見到白曉傑時,他正忙著給大棚裡的草莓除草,通過定期疏花疏果來提升草莓的品質。

白曉傑說,近年來合作社開始嘗試立體化種植草莓,單位面積栽培苗量增加58%,病蟲害發生率減少70%以上。「省水、省肥、省工,既節約了栽種時間,還提升了產量和觀賞效果。」

不斷創新、敢於挑戰是這些青年農民的共同點,「85後」李鑫更是立志將自己的農業基地打造成一座「科技小院」。

在晉中市東陽鎮北席村,李鑫的西紅柿溫室大棚內鬱鬱蔥蔥,苗子上的白色吊蔓器十分顯眼。「我們給棚內的3000棵苗子都裝上了專業的吊蔓器,根據每棵苗的生長情況進行拉蔓、放蔓,達到精細化種植的效果。」他說。

記者看到,在這個基地的每個溫室大棚內,都安裝了軌道和電動採摘車。據介紹,這是李鑫的團隊自主研發的遙控防撞採摘車,不僅能在打藥和採摘時減輕人力負擔,還能通過紅外線感應器消除安全隱患。李鑫在控制室演示了團隊研發的水肥一體化設備,通過設定程序實現整個基地的精準灌溉、施肥,一年下來可節省50個工人的勞動成本。

「我們還與山西農業大學園藝學院合作,開設大學生創業創新基地,疫情結束後學生們就可以來這裡體驗和實操,共同為現代農業貢獻智慧。」李鑫說。

相關焦點

  • 北京高校」兩優一先「先進黨組織:中國農大資環學院科技小院碩士黨...
    、黨員教育和支部生活要規範」要求成立科技小院碩士黨支部,探索將黨組織建到農業科學服務生產實踐一線,確保「黨員教育不斷線、組織生活全覆蓋」。黨支部在實踐中探索建立了「十個一」模式:即一位研究生黨員「住一個科技小院、辦一所農民田間學校、培養一批科技農民、研究一項技術、建立一個示範方案、發展一個農業產業、推動一村經濟發展、輻射影響一個鄉鎮、完成一篇論文、組織好一系列活動」。通過「十個一」模式的實施,學生黨員收穫了成長,也獲得了學校、社會的高度認可:一是科技小院學生黨員深入農村,學生黨員的群眾觀念和群眾感情增強。
  • 以田野為課堂 山西農大三萬師生「防控疫情、服務春耕」雙管齊下助...
    央廣網太原3月10日消息(記者嶽旭輝 山西臺記者杜維剛)正值疫情防控和春耕生產關鍵時期,山西農業大學三萬名師生以強農興農為己任,發揮農科專業優勢,採取線下線上相結合的多種方式,把田野當做課堂,把論文寫在田野上,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助力農業生產。
  • 村民致富的敲門人種下一個「科技小院」
    育苗如育人,棵棵是希望2019年9月,由市委統戰部統籌部署的「北京科技小院(統農 031 號)」落戶大莊科鄉。谷繼成決定帶著技術入駐「科技小院」,擴大產業規模,讓更多的人受益。谷繼成成了「科技小院」的香草專家,還是大家口中的谷老師,更成為了村民致富的敲門人。
  • 林州:因地制宜調結構 奏響鄉村振興交響曲
    春耕在即,備耕先行。河南省林州市統籌疫情防控和農業生產兩不誤,農業結構調整如火如荼,一幅幅別樣的「春耕備耕圖」正在紅旗渠畔徐徐展開。 特色小米讓農業插上騰飛的翅膀 在林州市東姚鎮,隨處可見三三兩兩的農戶在田地裡,他們有的在翻地,有的在施農家肥。農時不等人,他們戴著口罩,做好防護,在田地裡犁地、鬆土,辛苦耕作著。
  • 「地評線」江右時評:譜寫一曲感人肺腑的「命運」交響曲
    這兩天,隨著援鄂醫生陸續返程,武漢人民發自肺腑的表達著感謝和敬意,「你們為我們拼過命」 「感謝你們為武漢拼過命」「你們是救命恩人」「我們患難與共,以後都是生死之交」……一句句滾燙的話語,見證了白衣戰士為「救命」而「拼命」的高尚情懷,迴蕩著血濃於水的「命運」交響曲。為了「救命」擔起「使命」。請戰無私慾,逆行有厚德。
  • 鴉兒崖鄉疫情防控與春耕備耕兩不誤
    與此同時,全鄉提前謀劃、超前部署,把春耕備耕作為當前農業農村工作的重點抓緊抓實抓好,已備齊種子850斤、地膜0.1噸。為讓農民全身心投入春耕生產,有序開展春耕工作,鄉黨委政府強化指導,切實抓好春耕備耕和農技服務工作,加強執法監督檢查,開展春季農資打假專項治理行動,確保農民用上放心農資,強化供銷、交通、市場監管等部門的協作聯動,確保農資調運渠道通暢,貨源儲備充足、正常供應、質量可靠、價格穩定,持續保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良好態勢。
  • 「田保姆」高效服務春耕春管
    眼下,全國大部分地區開始進入春耕春管的準備階段,不少地方的農民已經行動起來。日前,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向全國1900萬名高素質農民發出倡議,號召他們發揮立足鄉村、聯繫農戶、對接城市的獨特優勢,助力春季農業生產。在今年的春耕生產中,這批高素質農民成為活躍在田間地頭的生力軍,為農戶提供社會化服務,被親切地稱為「田保姆」。南方一些地方正趁著氣溫回升開始田間管理。
  • 【青春興晉·奮鬥有我】晉中市青年農民聯合會:眾人齊發力 鄉村顯...
    在共青團晉中市委的指導下,2018年8月18日,由154名青年新型職業農民共同組建成立了晉中市青年農民聯合會(簡稱青農聯)。青農聯是我國首個成立的「青年農民聯合會」組織,青農聯會員平均年齡31歲,來自農業的各個領域,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絕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創業故事,而他們的聯合,又不斷碰撞出新的火花。
  • ...記晉中市青年農民聯合會會長、晉中林果豐專業合作社社長程子昂
    只有越來越多的農民在生產上有能力、在經營上有辦法、在精神上有追求,成為真正的新型職業農民,鄉村振興才會更加生機勃勃。晉中市榆次區北田鎮杜堡村33歲的程子昂就是這樣一位「新農人」。從穿梭於高樓大廈間的「海歸小資」,到奔波在田間地頭的「核桃社長」,再到發起成立國內第一個「青年農民聯合會」,他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奮鬥姿態,在綠色的田野上書寫出了鄉村振興的青春答卷。
  • 追著春光趕農時——魯北平原春耕見聞
    新華社濟南3月10日電(記者邵琨)驚蟄過,仲春到。魯北平原,冬小麥返青,果樹抽芽,蔬菜綠油油。施肥、剪枝、澆灌……追著春光趕農時的人們忙得不亦樂乎。進入春季,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從「窩冬」的屋中,走到廣袤的田野,疫情防控壓力逐漸緩解,將注意力轉移到生機勃勃的農事生產中。受疫情影響,霑化冬棗的春季管理工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不能再等了,現在正是冬棗整個生長周期管理的關鍵環節。如果管不好,就會減產,甚至絕收。」
  • 西華縣田口鄉:棗園打棗記
    那時候,西華縣田口鄉的幾千畝棗園可謂是遠近聞名,也是全縣農業經濟的一個著名品牌。進入2000年以後,由於管理不善和農民比較利益的驅使等原因,這裡的棗樹大面積砍伐,改為種植其他農業經濟作物,只有該鄉的灘上行政村還有幾百畝棗樹保留了下來。近年來,每到白露季節,西華縣的一群攝影愛好者都要來這裡拍攝打棗的場面。
  • 這些小院「好得意」...
    這些小院「好得意」......珠海女聲將對其中20戶優秀庭院進行展播,帶領大家觀賞庭院改造的「整潔美、綠化美、布局美、特色美」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是高欄港區的「炫明院」和「雅園」兩戶庭院一起來感受小院之中藏不住的美麗景觀
  • 河南心連心集團:千方百計保障農民春耕用肥
    據了解,心連心公司汽車運輸已實現全程自動化,但火車運輸中從車輛到車廂的化肥搬運還要全靠人工。工作量提高了150%,為幫農民搶農時,50名搬運員工拼了。「2000噸化肥,50公斤的袋子要裝4萬袋,平均每人每天要搬800袋。
  • 鶴慶新華銀器小鎮:創建特色小院 提升小鎮品質
    雲鶴鎮菜園村花樹自然村的李傑夫婦多年來在新華村從事銀器的加工和銷售,隨著客戶的增多,李傑夫婦在新華村大師巷創建了一個小院子,取名為至為小院,以招待客人。在這次新華銀器小鎮特色小院創建工作中,李傑夫婦根據特色小院的創建要求,從庭院環境、功能設置、配套設施、文化展現等方面進行了創建提升,在院子裡種植了爬藤,多肉,還布置各種特色銀製品,打造茶飲區域、休閒區域,完善配套設施,提高服務質量。
  • 開展農技服務 帶動農民致富!貴州科技特派員活躍田間地頭
    這是活躍在貴州農村產業革命中的科技特派員身影之一。來自貴州省發改委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省已選派1180名科技特派員到88個縣(市、區)開展科技服務。  入秋以來,平塘縣華鵬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員工在緊張有序地收果、施肥。公司董事長楊昌華感慨:因為有了科技特派員幫助,600畝百香果供不應求,銷售額已突破200萬元,在果園務工的30多名鄉親人均增收2.2萬元。
  • 河南星創天地精準助力疫情防控和春耕生產:當好農民的「科技大管家」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尹江勇  「這次疫情期間,我種的200多畝小麥多虧了星創天地,從打藥除草到網上代購物資,跟『大管家』一樣跑前跑後,今年春耕才沒掉鏈子!」3月17日,周口市項城市王明口鎮孔莊的種植戶孔鵬告訴記者。
  • 山西:特色種植種出好「錢景」
    近日,山西離石信義鎮馬家溝村的農戶們正趁著晴好天氣採收籽用西葫蘆。  2018年,為了拓寬村民增收渠道,馬家溝村引進「籽用西葫蘆」特色種植。籽用西葫蘆產量高,種植經濟效益好,可以進一步推進產業扶貧。葫蘆籽則具有營養價值和獨特的醫療保健功效,廣泛應用於食品、醫藥和化妝品行業。
  • 山西萬榮:特色農產品「競秀」中國農民豐收節
    紅彤彤的蘋果展區長勢喜人的香菇黃河新聞運城訊(記者楊春)紅彤彤的蘋果、綠油油的蔬菜,濃鬱香醇的柿子醋……2020年9月22日,中國農民豐收節期間,黃河流域特色農產品和貧困地區特色農產品的饕餮盛宴在萬榮縣蘋果主題公園精彩上演
  • 漫畫:春耕網課
    「防疫期間,農民最擔心的就是春耕的事。3月4日,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安圖縣明月鎮河東村村民陳國祥通過手機觀看了「備農事」直播課堂,他一邊聽一邊詳細記錄下要點,為春耕備耕做好準備。新華社發 王鵬 作 「防疫期間,農民最擔心的就是春耕的事。這回好了,縣裡組織線上視頻學習,我也正好在家利用這段時間學習一些新的農業技術。」
  • 津門裡巷|踐行青年使命 譜寫青春華章
    一百多年來,愛國青年學子矢志報國,在歷史的捲軸上烙印著「五四精神」,這是青年人不變的志願。青年一代接續著五四愛國精神的火種,以堅定的步伐邁向強國之路,憑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信念艱苦奮鬥,創造了新時代的燦爛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