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9年6月3日下午,奧地利維也納的一座音樂廳裡出現了一件異乎尋常的事。音樂會正在舉行,一首圓舞曲剛演奏完,只見有個人匆匆走到樂隊指揮身邊輕輕耳語了一陣。樂隊指揮沉默了片刻,側過身對首席小提琴手吩咐了幾句,不ー會兒全體演奏員都更換了樂譜,並在樂器上加上弱音器。這時,指揮緩地舉起那根白色的指揮棒,在空中劃了半個花環形弧線,樂隊隨之奏出了《藍色的多瑙河》的旋律……
「今天的節目單上沒有這首曲子呀?」場內聽眾互相議論起來。這時大家又發覺此刻奏出的音樂,給人一種異常的感覺:樂曲的速度變得非常緩慢,音量一直保持在微弱的力度上,失去了平日明朗、活躍的主題音調,變成了一連串暗淡、沉重的嘆息聲……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人們有點兒坐不住了。「施特勞斯逝世了。」不知是哪位聽眾得到的這個消息,很快傳遍了整個大斤。
處於驚訝之中的聽眾這下才明白:樂隊正是以慢速、弱奏的處理方式,將《藍色的多瑙河》一曲作為「音樂訃告」,向人們沉痛宣告:「奧地利作曲家、圓舞曲之王一一約翰·施特勞斯與我們永別了!」聽著那用音樂奏成的「訃告」,人們在悼念自己的作曲家的同時,不由得回憶起他那不平凡的一生……
約翰·施特勞斯生於1825年10月25日,與他父親同名。他出生時,父親已是一位大音樂家了。老約翰不想讓兒子當音樂家。可是小約翰從小就在音樂的氛圍中長大,還沒學會走路,就會按著音樂節拍呼唱了。父親練琴時,他總是偷偷地看著,還對著鏡子擺出各種拉琴的姿勢。七歲那年,他創作了第一首圓舞曲,當父親的既高興又擔心。
但最後父親還是下決心把兒子送進了工業學校讀書。父親心想,這下兒子總該死心了,不會再去搞音樂了。但是,做父親的不知道,倔強的小約翰懷著對音樂的熱愛,正瞞著家裡人在偷偷地苦練琴藝。母親最了解兒子,她在暗中為小約翰聘請了音樂教師進行指導。當老約翰知道此事後,氣得火冒三丈,狠狠地訓斥了兒子,還同妻子大吵了一場。
後來父親離家出走了,小約翰在母親的照料下,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創作中,隨著歲月的流逝,小約翰的技藝日趨成熟,他越來越強烈地希望能擁有一支自己的樂隊,能像他父親那樣手持小提琴站在指揮席上。有一天,小約翰終於向自己的老師提出了埋在心中的願望:「老師,我想自己組織一支管弦樂隊,我覺得我有這個能力……」
「可是你還不到十九歲呀!」老師看著這位稚氣未脫的小夥子,停了片刻說:「不過,試試也許能行。」小約翰在老師的幫助下,向市政當局提出申請,並在短短幾個月內,組建成一支管弦樂隊。從那以後,小約翰更加刻苦努力,他起早摸黑,指揮樂隊排練,同時還爭分奪秒地創作圓舞曲。1844年10月15日,小約翰在維也納舉行首場音樂演出。
紫紅色的絲絨幕布徐徐拉開了,小約翰身穿新的禮服,站在指揮席上向聽眾領首微笑,全場一片肅靜,人們伸長脖子屏息凝神,等待著…隨著小約翰慢慢抬起的雙手,悠揚美妙的樂曲在音樂廳裡飄蕩而起。音樂會序曲奧柏的《波爾蒂契的啞女》剛奏完,歡呼聲、鼓掌聲雷動,「太美了!」「再來一遍!」的叫好聲響徹大廳。高潮迭起的音樂會,使小約翰欲罷不能,十九次站到臺前向觀眾鞠躬致謝。
音樂會繼續進行,這時樂隊奏出了老約翰·施特勞斯的著名圓舞曲《女妖與菜菌河》的優美旋律。聽眾欣喜若狂,當最後一個音符的餘音在大廳裡緩緩消失時,全場爆發出震耳的掌聲,人們為小約翰精湛的指揮叫好,更為他對父親的尊敬所感動。小約翰的首場演出成功了。他在圓舞曲創作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1849年,小約翰二十四歲那年父親去世了,他接管了父親的樂隊。從此,他帶領著兩支樂隊,馳騁在樂壇上。小約翰·施特勞斯一生創作了四百多首圓舞曲,這些舞曲風靡全國,成了奧地利人生活的一部分,他本人也因之而被譽為「圓舞曲之王」。小約翰·施特勞斯去世後,在他的圓舞曲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就是那首著名的《藍色的多瑙河》。每當人們聽到這首美妙動人的舞曲,眼前就會展現出微波蕩漾的多瑙河和它沿岸充滿詩情畫意的自然景象,這首圓舞曲被人們稱為「奧地利的第二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