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貳仔!
印象中的U盤,還是那種普普通通小巧的銀色的小東西,上大學的時候經常用來交作業、copy作業。這麼多年了,鑰匙串兒上依然掛著一枚U盤,因為時不時的總會用得到,不帶著一個不放心,真正用到的時候沒有是真的著急。
除此之外,留下來的還有一塊1TB的機械硬碟,是從小米路由器1代硬碟版中拆下來的,自己入了一個硬碟盒安裝,用來存放一些資料和這麼多年的生活照,軟體測試讀寫100MB左右不算快,但也不慢。
最近入了iPad Pro11寸2020款,想要當作輕辦公的工具來用,所以在這之前就一直考慮C口U盤的拓展,在iPad Pro上外接來使用。而且家裡使用的是mac mini,用雷電3外接C口的U盤用起來也不錯,主要是mac mini的A口使用經常對藍牙設備有影響,所以我個人不怎麼用。對於存儲的速度方面,還是想要一個快一些的,之前已經有一款aigo的單A口固態U盤,習慣了這個快,很難回去。不久前aigo又出了這麼一款雙口固態U盤U393,不論是A口還是C口都具備了,用起來就沒有那麼局限。現在將自己使用這款U盤幾天的感受和大家分享下!
外殼依舊是鋅合金材質,不過相比之前的A口,表面拋光面處理,看起來會炫一些,質感方面沒的說。不過,鋅合金的好處是耐用、抗摔、散熱快,在品質方面表現好,但也帶來了些許的墜手感,重量方面相比市面上一些產品要沉一些,38g,想了想其實也還好。
跑車型的流線設計,由於是雙口設計,掀起兩側蓋帽像極了前後引擎蓋的趕腳。
C口的數碼設備越來越多,我自己的設備幾乎都已經換成C口,但是考慮到A口仍在逐步的過渡時期,還有很大一部分設備均為A口設計,所以選擇了aigo的這款雙口A+C固態U盤,多種設備切換用比較方便。
C口的使用範圍其實還挺大,我手裡最常用的就是mac mini和iPad Pro11寸,偶爾也會在C口的手機上用用,不過由於平板和手機接口速度方面的限制,是發揮不了固態速度優勢的。如果手裡有新款MacBook Pro標配的雷電接口,用固態U盤當作快閃記憶體擴容不錯。
雖然我個人不太喜歡跑分,但是還是跑個分吧。
Mac跑分測試:
Windows跑分測試:
實際上跑分結果跟官宣的速度相差不多,A口和C口的速度差異也比較小,幾乎一致,使用過程中如果是視頻類的大文件傳輸速度基本可以穩定在300多兆。
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在mac和iPad Pro11寸之間來回切換表示很順手,mac的快閃記憶體只有256GB,所以完全把aigo這款固態U盤當作了外置存儲,對於讀520MB/S,寫420MB/S的速度來講,日常體驗與內置的存儲速度表現很難區分。一些較大的文件如視頻、PPT等都會存在這個固態U盤裡,外出攜帶iPad Pro11寸出門輕辦公,也會帶著固態U盤,需要的時候即插即用,無縫銜接很方便。
速度方面相比常用的U盤要快太多,基本上與市面上的很多中端PSSD速度相差不多,我經常傳輸一些5-20GB的大文件,傳輸速度挺快,就是文件越大發熱會嚴重,傳輸完畢拔掉U盤時可能會燙手,所以一般傳輸完大文件後等一分鐘左右再拔,好很多。這個時候,就體現出鋅合金的散熱優勢了,可以將內部的熱量儘快散發。
USB Type-C接口已經成為新品的主流標配,不過USB-A接口的過渡還需要很長很長的一段時間,所以當下對於已經擁有多個C口傳輸接口設備的用戶來說,A+C雙口的設計會更友好一些,適用於多種場景下的切換,避免單種接口類型無法配對的尷尬。
總體來說,aigo固態U盤U393的使用感受還不錯。固態U盤似乎從去年開始逐漸增多,許多品牌開始漏出,發力固態U盤應該也是一個大趨勢,畢竟相對於PSSD來講,U盤體積大小的固態產品便攜性要高很多,而且無需使用單獨的線材,即插即用,速度方面與好多固態PSSD相差不多。還有一點比較靠譜,就是U盤連接手機接口一般可以直接讀取,手機、平板、電腦幾乎可以通用,而移動硬碟在手機或者平板上經常會存在供電不足無法直接使用的情況。這樣對比之下,固態U盤的優勢其實還是挺明顯的。目前使用這款固態U盤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掛孔設計,每次只能裝到兜裡或者包裡,不太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