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有幾句話很是火爆,在人們的口中奔走相傳: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這句話的本意是說:自己作為人很是失敗,生活在人世間卻沒有成為人的資格。
很悲傷,也折射出現實的悲劇。然而表姐在最近聽到了這句話的衍生版:生而為女人,我很抱歉。
不錯,這句話一出來,大家就應該知道我要講述什麼?那就是重男輕女。
重男輕女思想根深蒂固,它就猶如一棵枝葉繁茂的大樹,將陽光層層阻隔,它用那盤根錯雜的根系將一個家庭緊緊纏繞,讓人窒息但是又無法逃離......
為了能夠生出一個兒子,你永遠也想像不到作為女人的她們能夠有多拼命。
轉胎丸
最近表姐在看孕產論壇的時候發現了有這樣一則帖子:
「生了一個女兒,去年流過一個女胎,前天查肚子裡好像又是個丫頭,跪求轉胎藥,圓我全家兒子夢。」
從帖子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一位媽媽因為沒有兒子的緣故,一心期待能夠生一個兒子,當得知自己又懷上了一個女孩的時候,迫不及待的想要找尋轉胎藥。
有點科學常識的人都知道,生男生女那都是由基因決定的,藥物的幹涉根本起不到什麼作用,甚至還會危害胎兒和自身的身體健康。
然而就是有很多人寧願抱著虛無的幻想,冒著極大風險,也願意去搏一搏,那麼最終結果可想而知,竹籃打水一場空,賠了夫人又折兵。
在這種情況之下,一種名叫「轉胎丸」的藥物被大家捧上了神壇,它究竟是什麼呢?
然而它真的有效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它就是毒藥,正是因為吃了它,很多人生下了雙性畸形嬰兒。
在2019年,淮安的一名15歲的少女被檢查出終身不育,為什麼呢?
原來是這名小女孩沒有子宮。在醫生的詢問之下才知道導致這一原因的正是女孩的母親希望生一個男孩在懷孕時吃了轉胎藥。
正是因這一錯誤的決定,徹底的害了小女孩的一生。
無獨有偶在,2017年,連雲港第一人民醫院接診了一名四歲的雙性兒患者,詢問病史後發現,其母親在懷孕時服用過「轉胎藥」。
有的孕婦明知轉胎藥沒有科學依據,但看著身邊的親戚吃藥後成功生了男孩,便也跟風吃了起來。
一位寶媽在加入同月預產期的待產群後,發現其中不少孕婦分享著自己「吃轉胎藥」的故事。
她們甚至統一戰線,無視他人勸告,堅信轉胎藥能「逆天改性別」。
為了能夠生出兒子,她們真的是拼盡了全力,表姐不禁很疑惑,為什麼就一定要生兒子,難道女孩就不是人嗎?女孩就沒有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的權利嗎?
這些名為「轉胎藥」的產品,實際上都是雄激素——甲基睪丸素。
在胚胎階段接觸到大劑量雄激素,會導致有的孩子陰蒂畸形肥大,看起來宛如男性陰莖。
有的孩子陰唇腫大融合,看起來像是男性睪丸......但同時,她們的體內又有著卵巢、子宮、陰道。
這些女嬰被從小當作男孩來養,直到青春期,乳房開始發育,有的開始偶爾來月經,家長才意識到不對勁。
帶孩子去醫院一檢查,被告知這在醫學上被稱為女性假兩性畸形,也就是新聞中的「雙性人」。
為什麼就一定要生兒子?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女孩的名字是:招娣「招娣」「佳娣」「盼娣」「引娣」,
顯而易見,就是希望能夠盼來一個兒子。但是這些父母從來就沒有想到過這會給女兒帶來多大的傷害。
有一個小女孩名叫「迎娣」隨著逐漸長大,「迎娣」漸漸意識到了自己名字所帶來的的含義,
在被無數人嘲笑過後,迎娣」向父母提出了改名的要求,
但這個要求卻被父母無情拒絕,當她反問為什么弟弟的名字叫「舒暢」,而自己卻不能叫的時候,
父母卻回答說「因為生下你確實當時不高興」。
這一句話帶給女孩的是一生的傷害,當某一天你發現你最緊密的人,本應該保護你一生的人,卻只是那你當作一個工具,這種絕望,這種心碎的感覺,換做是誰都會難以承受吧!
生男孩真就這麼重要?為什麼會有重男輕女的思想!
第一點就是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生兒子就是要傳遞香火,沒有兒子就沒有家族血脈的延續。
說到這一點就不得不提到一部電視劇《娘到》。簡直將重男輕女的思想演繹到了極致。
《娘道》從頭到尾,都在宣傳著一個理念那就是:「生兒子」好!
為了報答二少爺的恩情,提出了生兒子,
給兩個女兒起名「盼娣」和「招娣」,
因為生不出兒子,想讓丈夫把自己休了,
甚至為了生兒子說出了那句至理名言:「我這條賤命算什麼,我一定要為繼宗生出兒子!」
簡直讓人不知道該如何人吐槽!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狀況出現,根本上來說在重男輕女的文化影響下,女性的自我認同中有一種「原罪」叫做內疚,因為很可能在一個女性剛出生,甚至出生前,內疚就已經在影響她的自我認同:生為女性,是一種錯。
其次,養兒防老,姑娘結婚之後就是外家人......
在很多「重男輕女」的家庭的認知中,女兒始終都是為別人在養,花多少錢都是個「賠錢貨」。
作家黃佟佟曾說:「中國女孩的成長史,太多利用,太少關愛。」
在「重男輕女」的父母心中,就只有兒子能夠繼承他們的所有,而女兒只是一個輔助品。
他們希望用一個「奉獻型」的女孩,成就一個「完美」的男孩。殊不知,重男,是在廢掉弟弟;輕女,是在耗掉姐姐。
養兒真的能防老?
表姐曾經了解到這樣一個故事,向阿姨和自己的老公結婚之後有了一雙兒女,女兒是老大,比弟弟大了有三歲。
她們自然的是把最好的都給了弟弟,為了供弟弟上學就讓姐姐退學了,姐姐賺的錢都給弟弟交學費了。
以至於後來女兒結婚的彩禮錢,也給兒子當作買房子的首付了。
可是等到了,自己的兒子整日遊手好閒根本不管她們的死活,於是向阿姨只好給女兒打了電話,女兒二話沒說第二天就把錢送到家裡。
經過這些事情向阿姨也明白了:性別決定不了一切,也向女兒真誠地道了歉。
重男輕女家庭中的兒子,往往都很自私——他們從小就是在不公平的環境成長,習慣了父母掠奪女兒的資源給自己,並將其視為理所當然,因此他們往往不懂得分享和付出。
比如《都挺好》中的大兒子蘇明哲。去斯坦福念書後,直接就留在美國工作,娶妻生女,蘇母去世時,他已經10年沒有回國了。
可以說,他佔盡了蘇家的一切資源,而經濟獨立後,對於蘇家的付出幾乎卻是零。
蘇明哲仍表現得像是最有孝心的一個,他遠在美國,隨時打電話給弟弟妹妹,指責他們沒有照顧好父母,提醒他們應該擠出更多時間照顧父母云云,從未想過弟弟妹妹照顧父母的辛苦,而他啥都沒做。
他這大哥當得真是既體面又輕鬆,「愚孝」的表面是不曾付出的自私。
二兒子蘇明成同樣自私,他擅長利用花言巧語從父母那裡掠奪資源,自己過得爽歪歪,父母過得緊巴巴,還口口聲聲自己孝順父母。蘇父蘇母退休本該頤養天年了,
蘇明成還是變著花樣地「壓榨」二老。這究竟是養兒防老,還是養兒啃老?
希望那些執著於兒子的家庭醒醒吧!不要再讓自己的女兒覺得;生而為女孩,我很抱歉!
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