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個字,是父母給孩子終生的毒藥,為人父母要知道

2021-01-11 青雲心理工作室

這兩個字,是父母給孩子終生的毒藥,不是什麼好事

過年回家的婉婷,在與家人聊天的時候,聽說了鄰居阿姨家女兒雪嫻的事,讓她不由得唏噓。

雪嫻的家境很不錯,爸爸的能力很強,開了個大公司,媽媽是位很溫柔賢惠的人,經營著一家不大不小的鋪子。

雪嫻的父母很喜歡女孩,所以對雪嫻比對她哥哥還好,哥哥也很喜歡自己的妹妹,一家人都很寵她。

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雪嫻的人生一直都很順利,沒有遇到過什麼壞人,她相信所有人都是好人。

在她大學的時候,認識了一個男生,雖然家境不好,但是學習卻很努力,每年都會獲得獎學金。

就是這樣一個男生,吸引了雪嫻的注意,而男生也注意到了雪嫻,沒多久,兩人互表心意,就在一起了。

大學畢業後,雪嫻向家裡說了自己戀愛的事,父母聽說男生是從農村來的,沒有半點猶豫的要求雪嫻和他分手。

雪嫻當然不願意了,她才不在乎男生的家境,只在乎男生愛她的那顆心。

見她執意要和男生在一起,父母第一次向雪嫻生了氣,那也是雪嫻第一次看到溫柔的媽媽生氣的樣子。

雖然她心裡是有些害怕的,但她相信既然父母從小就對她那麼寵愛,即使現在生氣了,只要她和父母說些好話,他們總是會答應的。

就這麼持續了大半年,不知男生和雪嫻說了什麼話,雪嫻居然答應以懷孕來威脅父母。

雪嫻安靜了四五個月的時間,父母還以為雪嫻想清楚了,心裡還是很高興的。

可當雪嫻拿著已經懷孕16周的檢查單給父母看時,他們都驚呆了,媽媽還一度要暈過去。

雪嫻的哥哥聽說了這件事,也無心工作,急忙坐飛機回家,要找那個讓自己妹妹懷孕的男生說道說道。

可是不管父母和哥哥的態度如何,雪嫻懷孕的事情已然成了事實,他們也不捨得讓雪嫻流產,因為太傷身體了。

最後,他們只能不情不願的答應了兩人的交往,還很迅速的將婚事辦了。

父母心疼婚後的雪嫻,怕她婚後過得不好,就又是買房買車的,還給雪嫻一張銀行卡,讓她留著自己用。

為了讓雪嫻能過上好日子,爸爸還通過人脈,給她老公在一個不錯的公司,安排了一個職位。

老公畢竟是個努力的人,在爸爸的幫助和他自己的努力,短短兩年的時間,他就連升兩級,工資也高了很多。

看到女婿的努力,再加上他平時對父母的言聽計從,順從的樣子,讓父母對他也有了改觀,也有點相信雪嫻的眼光了。

過了五六年的時間,老公的事業越來越好,雪嫻生了孩子就一直在家了,生活的很是安逸。

可好景不長,老公慢慢的改變了態度,對雪嫻的態度沒有那麼好了,對雪嫻父母也不言聽計從了。

雪嫻因為這種變化,和老公吵了一架,沒想到老公說出了自己婚外情的事,還說要離婚。

一直生活在舒適圈中的雪嫻,遇到這種事情,根本就不知道該怎麼辦,只能求老公不要離婚。

老公看雪嫻這樣,就更過分了,完全不把她放在眼裡。

實在是沒有辦法的雪嫻,就只能和父母說了實話,父母當機立斷,讓雪嫻和老公離婚,而離婚的時候,他們才發現,老公將大部分的家產都轉到了自己的名下。

雖然父母家並不缺錢,可是自己的女兒受到了這種委屈,他們怎麼能輕易放過這個傷害了女兒的男人呢?

於是,爸爸就再次利用人脈,以前夫生活不檢點等理由,讓公司辭退了他。

結果沒幾天,前夫就回來找雪嫻了,說自己是因為一時的鬼迷心竅,被外面的花花世界誘惑了,才做出了那些對不起她的事,他想和雪嫻複合,因為雪嫻才是最好的。

聽了他說的那些話,雪嫻也是心軟了,就答應了他,還去求父母,讓前夫再回到原來的公司。

父母說什麼也不願意,氣得雪嫻要和父母斷絕關係,還說想要和前夫重新生活。

可當前夫聽說雪嫻並沒有搞定她父母,就收起了自己的虛情假意,把雪嫻給甩了,還將房子賣了,帶著所有的錢跑到外地重新開始生活去了。

雪嫻受不了這個事實的打擊,差點就去自殺了,還好被父母及時發現了。

從那以後,雪嫻就一直在家裡待著,也不願意出門,孩子只能由父母帶了,現在的她,還是無法從這種悲傷的情緒中走出來。

現實中,有很多被父母寵大或是缺愛的姑娘,面對感情都會付出自己的一切,就算對方做出了傷害她們的事,她們也要不斷的挽回,卻沒想過要徹底的離開。

而導致她們這麼做的原因,除了愚蠢,還有就是父母的:溺愛。

她們大多是被父母寵大,從未經歷過世事,要不然就是缺愛很厲害的姑娘,只要有人對她好,她就恨不得將自己的一切給對方,對那些渣男來說,這兩種姑娘最好騙,因為她們太過單純。

讓她們變成這個樣子的原因,也是與父母有很大的關係。

那些寵孩子的父母,要是真的很愛自己的孩子,就不要一味地寵她,因為你們不可能保護她一輩子,這個世界上也沒有幾個人會像你們那樣寵她的。

中國式溺愛:一邊為奴,一邊求解

愛是關注,缺愛即缺乏關注。

溺愛,往往忽視了孩子的內心需求,盲目的給自認為缺失的部分。

溺愛——一種缺乏規則的愛,沒有秩序,沒有規則,沒有底線。

父母之所以會溺愛孩子,往往跟他們的內在狀態有很大的關係,在溺愛的關係裡,滿足的可能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未滿足的被愛需要幼時缺乏愛的人,為人父母之後,往往會給自己的孩子很多的愛。

他們不想讓幼時缺愛的痛苦再讓孩子體驗到了,因此,可能以加倍的方式給予孩子。

此時,孩子成為了父母幼時缺愛的自己,父母要通過給予孩子愛,來補償自身的缺失。

在這樣的關係裡,我們很難說父母是在滿足自己,還是在滿足孩子。

真的為孩子好,就要教會她自尊自愛,別只讓她看到世界的美好,別讓她變得愚蠢,不然的話,她這輩子也找不到優秀的男人。

那些讓孩子缺愛的父母,要懂得為人父母的責任才行,不要忽視自己的孩子,如果不能給予她應得的愛,那真的沒必要生下她,然後讓她受盡傷害。

真正愛自己孩子的父母,是不會讓自己的孩子變得沒有分辨能力,是不會讓自己的孩子受傷害的。

作者簡介:小賢老師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塔羅牌佔卜師、行星能量頌缽療愈師,自由碼字人,培訓師。

體會愛的老靈魂,人生路的探索者。

重要的是:一個認真熱愛生活的心理師。

以有限文字,寫無限可能!

倡導以愛為本質的精神生活,一起感悟生活的真諦,生命的真意!

我遇見你,然後遇見我自己!

版權聲明: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相關焦點

  • 為人父母后,才知道教育孩子首先要約束自己,還要理解孩子的想法
    為人父母后,才知道教育孩子首先要約束自己,還要理解孩子的想法。1、父母掙錢,往往是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條件。在農村的家庭,兄弟姐妹都特別多。孩子在叛逆期,認為父母的命令就是對自身的一種壓迫,讓孩子感受不到自由,總會生出一些念頭,比如父母真煩、父母總是限制我的行為,約束我的思想等。而父母在這期間總會因為孩子不聽話而感到頭疼。有人說有的孩子沒有叛逆期,那是再好不過了。我記得我的叛逆期,那可是在家裡掀起了一場「腥風血雨「,把媽媽氣到哭,爺爺奶奶也來我家對我進行說教。
  • 孩子要體諒父母的辛苦,感恩父母
    現代社會,之所以有那麼多孩子啃老,對父母索求無度,而絲毫不懂得感激父母,就是因為他們對父母的付出習以為常,絲毫不能想到父母老了作為孩子該為父母支撐起一片天空了。當出現這樣的情況,漸漸老去的父母還如何能夠得到子女的贍養呢?與其等到孩子在父母無條件、無限度的愛中變成白眼狼,父母理應從孩子小時候就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常常對孩子說:「爸爸媽媽工作很辛苦,你要感恩爸爸媽媽,也要盡力為爸爸媽媽分擔。」
  • 非常時期,父母給孩子講好這五個「過年故事」,孩子會獲益終生
    因此,在災難面前,在這個非常時期,父母與其苦口婆心阻止孩子們玩手機,不如抓住機會,給孩子講好五個過年故事,教會孩子如何面對挫折與困難,將讓TA獲益終生!所以,父母如果要想讓孩子將來成長為一個有用的人,務必要讓孩子懂得感恩。就像這一次隔離病毒,體現大愛。在新型病毒肺炎嚴峻的這個非常時期,那些奮戰在疫區一線的醫務工作者、警察,人民子弟兵們,那些放棄休假加班趕製的口罩廠工作人員們。大家過年,他們在幫過關。
  • 為人父母要經歷的3種恐懼,你克服了哪一個?
    為人父母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會懷疑自己,質疑自己的育兒方式,甚至因此作出對孩子不利的行為。但是父母們要意識到,你所經歷的那些恐懼都是正常的,接納才能更好處理那些恐懼情緒。我們先來看看父母內心都會經歷那些恐懼?
  • 三流的父母溺愛孩子,二流父母縱容孩子,而一流父母都在做什麼?
    這孩子終於幹了件「大事」!一天,他在商場裡用可樂澆了一臺鋼琴裡的「愛馬仕」,價值68萬的佩卓夫三角……,這回可沒人念及他是個孩子了,更講不了人情了,琴行老闆直接報警,最後判定他們賠償折舊價20萬。 因此,為人父母,我們要明白,過度的愛將是毀掉孩子人生的催化劑。父母溺愛子女,孩子在家的確是過得逍遙自在、快快樂樂。但是一旦長大,走上社會,就會寸步難行,受苦受難。
  • 有遠見的父母,知道給孩子灌輸這6句話,孩子以後懂得孝順父母
    媽媽卻鼓勵他,「兒子,你只有嘗試了,才知道會不會成功。爸爸媽媽會支持你的選擇!」小哲勇敢邁出了第一步,開啟了他的「班長」生涯。孩子的優秀成長,不僅需要孩子自身付出努力,還離不開父母的栽培。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體現在孩子生活和成長中的每一個細節。有遠見的父母,會培養孩子正確的三觀,讓孩子一步一個腳印地成長,孩子人生的基石才更牢固。
  • 我把孩子養成了「惡魔」:《人生第一次》道出為人父母的心酸
    第一聲啼哭、第一次學會走路、第一次上學、第一次上班、第一次步入婚姻的殿堂、第一次成為父母……從出生到長大,我們的一生要經歷多少難忘的「第一次」,一道輪迴,又要看著我們的孩子經歷多少「第一次」。每個孩子,都是父母滿心期待拼盡全力,才進入這人世間的。憑著過命的交情,無論孩子長大後怎麼樣,我們都會無條件守護、相信、支持他們。幾年後,他們要上幼兒園了,邁向社會的第一步,就得克服離開父母的焦慮。在教室裡,他們嘶吼、大叫,甚至狂奔出門口,老師也攔不住,扯住媽媽的衣服和手,不讓媽媽走。
  • 為人父母,定當盡心盡力
    「沒事,這兩天孩子生病了。總是晚上九點後發燒,連著兩天了。我怕自己睡著了孩子燒上去不知道就沒敢閉眼,再說孩子生病我也睡不著。」莉莉沒有孩子時也是一個嬌滴滴的小姑娘,愛撒嬌也很喜歡依賴人。她的轉變也是大多數為人父母的真實寫照吧······他們也在愛著我們。「媽媽,這是老師獎勵給我的糖奧,你吃吧。」謝謝,定當盡心盡力。
  • 寫給為人父母的你:父母最大的失敗,就是把兒女培養成仇人
    孩子的到來,讓父母的愛情得到了見證,讓血脈得以延續,讓家人有了更多奮鬥的動力。孩子是母親身上掉下的一塊肉,是父母愛情的結晶,是父母寧可捨棄一切也要保護的人。 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平安長大,成為一個有用的人,一生過著平安順遂的日子。
  • 媒體:為人父母,要不要「持證上崗」?
    尤其在八零後和九零後開始結婚生子的當下,反思原生家庭的年輕人們也要開始建立自己的家庭了。眾所周知,父母的行為方式對孩子的一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但是,如何「正確地」當父母,讓孩子快樂成長,依然是這代年輕人需要學習的。現代實踐派兒童心理學奠基人魯道夫·德雷克斯曾寫過被奉為經典的《父母:挑戰》,他在書中描述了現代父母面臨的諸多問題,許多案例就如一面面鏡子,使我們照到自己。
  • 青春期的孩子不願與父母溝通,看見家長就煩,父母要如何做才好
    初二的孩子正是青春期的孩子。青春期的孩子,他們無論是在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青春期的孩子雖然會有些叛逆,但也並不是蠻不講道理。有些青春期的孩子和父母相處,還是非常融洽的,這和父母的性格、教育方式有關。
  • 「給孩子買健康險有必要嗎」,「為人父母,我覺得有必要」
    不管是以身作則也好,言傳身教也好,為人父母,總是希望能夠把孩子教育好,給他最好的,也希望能夠護著孩子健康長大。這時候,很多人都會選擇做一件事,那就是給孩子買保險。「給孩子買健康險有必要嗎」,「為人父母,我覺得有必要」給孩子未來一個健康安全的成長環境,是每個父母最基本的責任。自然界中講究的都是弱肉強食,人類也不能排除,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也會遇到很多不可預測的考驗。
  • 父母常說這4種話,就別怪孩子沒出息!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作為孩子最親近的人,其說的每一句話都可能對孩子產生影響,影響孩子的性格以及人生觀的形成。 家長要切記,以下這四種話,是教育最大的災難,對孩子的傷害很大。
  • 孩子這4種表現,說明父母陪伴較少,父母一定要警惕
    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孩子脾氣暴躁不可理喻,其實這些都是對孩子缺少陪伴的表現,孩子有以下四種表現,就說明父母陪伴較少,一定要警惕。第一種:孩子迷戀電視我們雖然都知道長時間看電視對孩子不好,但是總會在忙得不可開交或者想要休息的時候打開電視,讓孩子安靜一會兒。
  • 父母的這4種教養方式,會給孩子帶來不利影響,父母要反思
    父母是孩子家庭教育的第一任老師。決定家庭教育成敗的是父母的教育素質。而父母的不同教養方式,給孩子帶來不同的影響。這4種父母的教養方式,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不利影響。對孩子控制的父母。這種父母對孩子有很強的控制欲。
  • 父母教育孩子,這幾句話千萬不要對孩子說,父母一定要牢記
    在孩子的成長中,孩子們會對世界上的每一種事物都充滿著特別強的好奇心,在這個時候,父母的正確引導對於孩子至關重要,這樣才能讓孩子對於社會的事物有更好的認知,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方法方式是極其重要的,父母如果經常用一些對孩子來說有傷害的話,或者是攻擊性的話,對於孩子影響極大。那麼作為父母在生活中,有幾句話是千萬不能對孩子講的,父母們一定要牢記這幾句話!
  • 《殺死一隻知更鳥》▎孩子是父母的鏡子,父母是孩子的影子
    通過這場孩子們全程參與的辯護,阿蒂克斯為孩子們樹立一個偉岸如山的父親的形象,教會了我們為人父母3堂深刻的課:對自己負責,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教會孩子包容、理解和感恩,就是給孩子最好的保護;有很多父母就是因為忽視了精神上的底線教育,從而造成了無法挽回的大錯。一個優秀出色的孩子擁有一顆冷漠無情的心,刺痛了無數父母殫精竭慮的神經:孩子,我寧願你不優秀,也要你有良知!
  • 6歲前父母必須給孩子養成這些規則,受益終生
    現在有很多育兒媒體會過分強調讓孩子擁有無條件的愛,擁有充分的自由,其實會讓很多新手父母陷入迷茫。父母們會不知道在什麼時候,在什麼事情上該給孩子自由;而什麼時候,什麼事情上該給孩子規則?在這個階段,父母要鼓勵自己嘗試,不要因為孩子做的不好而過度包辦,並且要注意為孩子做好示範和提醒。
  • 為人父母,是一場心胸和智慧的遠行
    從初為人父母,到做孩子成長路上的引路人,家長几乎都在摸著石頭過河,修成「正果」的鮮有,功虧一簣的卻大有人在。 每一名家長都應該是家校共育的合伙人,都應該是同頻共振、磁場相似、步調一致的合伙人。 我們把教育看作農業,把教師視為農人,把學生喻為種子。
  • 五年後重溫《龍貓》:發現父母做到這三點,孩子更優秀
    值得每一位做父母的看一看。因為這部電影,藏著這三個育兒真相。1.給孩子最好的愛,不是金錢,而是精神上的富養小月的媽媽生病了,出院後要到鄉下靜養,所以小月的爸爸提前帶著孩子們搬到了鄉下。突然從乾淨的城市搬到農村,小月和小梅都有點不適應,還笑稱房子太破,像鬼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