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六七十年代,邵逸夫的香港邵氏影業進入黃金時代,無論是旗下推出的「黃梅調」「風月片」,還是武打片,均引動潮流,成為一時風尚。然而,就在這一片大好的偉業背後,一個隱藏在邵氏公司內部更大的危機卻悄悄的來臨。邵逸夫從影半生捧紅眾多明星。但是他卻留不住人,留不住人就是傷了人心,為什麼傷心,就是因為錢。
邵逸夫的小氣是出了名的,當年邵氏公司實行月薪制,即便是姜大衛,狄龍這樣的演員也要按月領工資,當年很紅的鄭佩佩進城買東西,也要向普通人一樣坐公車。早年許多跟邵氏合作過的電影導演都曾領教過邵逸夫的這一份吝嗇。除了人員成本,在製片費上邵逸夫也是精打細算,一次有一個劇務向邵逸夫申請20元餐費去買100個生煎饅頭。結果邵逸夫沒批,20元錢都沒批准,原因很簡單,因為公司內部食堂的饅頭才一毛錢一個。
關於邵逸夫的吝嗇,有的人心裡不舒服,也有的人不以為然,畢竟邵氏公司幾千員工要想順暢的運作,節約成本是理所當然,只是在商言商,有舍有得,邵逸夫就曾經因為他的這份不捨得而錯過很多,而且他錯過的還不止一個。邵逸夫儘管成功打造了大批巨星,但在他眼中,明星只是公司流水線作業的一顆螺絲,成本絕對不能過高,凡是籤約邵氏的員工都要接受低工資和長期合約。
在邵氏獨霸影壇的時代,然而隨著競爭對手的不斷壯大,明星的選擇也越來越多,邵氏公司也漸漸失去了原本的活力。時至今日,我們來看邵逸夫的做法確實有些固執。但任何事情都有他的兩面性。反觀今日的電影市場。電影質量參差不齊,明星的片酬卻居高不下。但無論如何,邵逸夫的堅持導致了他事業的滑坡。其實,邵逸夫當時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20世紀70年代,香港的房地產行情飛速發展,如果邵氏轉投房地產,他的收益不知道得翻幾番,再簡單些,假使邵逸夫他什麼都不幹,就拿一個億存在銀行裡,每個月還能拿100萬元的利息,這也比拍電影賺錢。拍電影不是最賺錢的,但是「光影」畢竟是他最初的夢想。
1967年,邵逸夫已參與合資的形式創辦了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也就是我們熟知的tvb ,但是想不到電視行業的競爭同樣白熱化。為了拿下是不是桂冠,徹底壓倒對手,邵逸夫打了幾場硬仗,這第一仗就是造星運動,相對於砸錢捧當紅的明星,邵逸夫更願意給新人機會,為了培養和造就新一代的歌星和影視明星,無線電視臺舉辦了各種節目,其中捧紅了很多的新星,周星馳、劉德華、周潤發、等等。
20世紀80年代香港電視機普及率達到百分之百,為了抓住觀眾,無線電視臺推出很多至今仍膾炙人口的電視劇,從《射鵰英雄傳》《上海灘》到21世紀的《金枝玉孽》《衝上雲霄》很多部作品深深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tvb 的成功將邵逸夫的人生帶向了一個新的高度,這不僅使他成為了真正的影視大亨,更讓他擁有了巨大的社會財富。
但即便如此,邵逸夫的經營理念中,對於錢的控制仍未改變。「無線」同樣「無錢」,著名演員鄧萃雯再回首,昔日在t v b 中的生活時就曾經說,我很紅,但我特別窮。邵逸夫這個對下屬如此吝嗇的大富大貴之人,自己的生活,又是什麼樣兒?曾經一份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生活雜誌上的一篇報導,在這篇報導裡為大家介紹了邵逸夫的日常生活,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邵逸夫每天早晨6點鐘便起床,早餐吃的很少,通常是吃一些面類,喝一杯茶,然後打太極拳,接著沐浴更衣,讀一兩部劇本,然後接著巡視各攝影場錄影棚,大約9點15分左右。然後他整個上午的時間連用來看影片,看節目。邵逸夫通常回住宅吃午餐,午餐時間很短,經常是幾款青菜配飯,毫不奢侈。然後一定是午睡半個小時左右醒來,再回到辦公室,一直工作到黃昏。
從這裡面我們能夠看出,邵逸夫除了工作之外,生活相對的簡單,甚至可以說簡樸。那麼可能有人會問了,邵逸夫他掙那麼多錢,到底幹什麼?除了工作以外他的人生追求到底是什麼?相信您所有的疑問在下面這張圖,會給您答案。
在邵逸夫逝世後,這張「逸夫樓」分布圖曾被無數的網友瘋狂轉載,這上面記錄了4888座「逸夫樓」的位置,這都是邵逸夫先生捐獻的。有人說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座「逸夫樓」。這話雖然有些誇張,但這些密密麻麻的紅點卻有一股無聲而堅定的力量,傳遞著大慈善家邵逸夫的情懷。
20多年來,邵逸夫通過邵逸夫基金連年向內地教育捐贈巨款,建設教育教學設施,期間贈款金額近47.5億港元。建設各類項目6013個,這些贈款投向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中小學職業技術學院及師範學校。對於興建教學樓、圖書館、科技樓、體育館。藝術樓學術交流中心,研究中心的。在邵逸夫眾多的慈善事業當中,我們可以看到邵逸夫對教育事業尤其的偏愛。邵逸夫的慈善更應該定義為公益,不是簡單的扶貧濟困,更不是別有用心的沽名釣譽。
邵逸夫曾經說,他希望自己能夠搭建更多的平臺,讓年輕人成長,讓國家的未來更有希望。當然,邵逸夫的善舉,也為他換來了前所未有的榮譽,是一種好聽的名聲。但同時,更是一種鼓勵。向大慈善家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