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4日,中國臺灣,8.14是國際慰安婦紀念日,臺灣第一座慰安婦銅像在臺南市設置,馬英九專程到場揭幕,呼籲日本政府對慰安婦道歉 IC 供圖
楊晶華
8月14日,在世界第六個慰安婦紀念日當天,臺灣地區首座慰安婦銅像落成典禮在臺南市中西區忠義路、中正路口的國民黨黨部內空地舉行。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到場為銅像揭幕,並呼籲日本政府應正式向慰安婦道歉。慰安婦問題再次聚焦,並再度挑動臺日關係的敏感神經。
銅像初立臺南,試煉臺日關係
臺南市慰安婦人權平等促進協會募款塑造慰安婦銅像並非首創。這項活動最早由韓國市民團體及韓裔組織發起設立,截至2017年9月,在韓國國內外設立的慰安婦銅像已超過40座。在美國、加拿大、德國、澳大利亞、中國等都有設置,用以追念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日本軍迫害的慰安婦,並要求日本道歉。
日本政府一直反對慰安婦銅像的設立,但因主導團體大多屬於非政府團體性質,所以難以通過法律手段追究。臺南慰安婦銅像設立後,日本政府已透過多方管道表示深度關切。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透過「日本臺灣交流協會」表示,這與日本政府立場和迄今為止的努力並不相容。
對此,臺當局第一時間表態,並未參加銅像設置的相關事宜以撇清關係。臺駐日代表謝長廷更於Facebook上發文譴責臺灣內部的「中國政黨」不斷擴大臺日的矛盾對立,主導慰安婦銅像事件,發起禁止東北食物進口臺灣地區的公民投票,意在破壞臺日關係,孤立臺灣地區。
國民黨對於慰安婦問題表現出不同於民進黨的態度,斥責執政黨為貫徹「媚日」政策,犧牲慰安婦的尊嚴,主張儘速替慰安婦索賠,還其歷史公正。另外,由新黨臺北市議員候選人蘇恆、林明正、侯漢廷組成的「很震撼」連線,則帶領民眾共同推著慰安婦立像到日本交流協會前抗議,要求日本政府道歉。
「友日」變「媚日」,力推「準同盟關係」
蔡英文執政後,調整馬英九時期採取的「友日」策略,轉而推動一系列「媚日」政策,企圖構建臺日「準同盟關係」,並與強化「臺美實質關係」同頻並舉,以期挾美日之力反制大陸的影響,並為「臺獨」謀求空間。
臺當局的「媚日」政策主要側重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通過人事調整,強化對日工作力度。蔡英文上臺後,任命前「行政院長」謝長廷為「駐日代表」。謝長廷畢業於日本京都大學,曾任民進黨主席,並被視為民進黨「四大天王」之一。謝長廷角逐過2008年大選,對日工作熟稔,政治經驗豐富,黨內根基深厚 ,級別與層級明顯高於「駐美代表」高碩泰。另外,蔡英文還任命前「總統府秘書長」邱義仁擔任「亞東關係協會會長」。邱義仁為民進黨內大佬級政治人物,有「臺獨第一軍師」之稱,對外事務經驗豐富,尤善協調,與謝長廷搭建對日工作是「雙保險機制」。蔡還任命「立法院長」蘇嘉全擔任臺灣地區立法機構中最大的對外交流組織「臺日交流聯誼會」會長。蘇嘉全身段作風柔軟並屬於蔡英文的嫡系。此番人事安排大大提升了臺灣地區對日工作人員的層級。
二是通過戰略調整,強化與日合作深度。首先,蔡英文延續馬英九時期的對日經濟政策,主張在經濟文化上與日本強化合作,「拓展經濟和文化聯結」。不僅在綠能、精密機械、生物科技、物聯網、防務產業等 「五大創新產業」領域與日本進行合作,還致力與日本籤署具有自由貿易協定性質的 《臺日經濟夥伴協定》(EPA),及加入改由日本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以提升臺日關係,並力促臺日合作共推「新南向政策」,以減少臺灣地區經濟對大陸的依賴;其次,在加強與美軍事合作的同時,企圖重啟與日的軍事合作。改變武器進口來源地單一現狀,謀求從日本購置軍事武器,引進軍事技術、軍事人員培訓等,以提升臺日的軍事實質關係;第三,增加臺日交流的路徑與規模。通過政府、政黨、城市、NGO、青年、推特等橫縱向交流方式的推動,強化與日本各領域、各層級的深入交流。
三是通過課綱調整,強化「媚日」史觀。蔡英文執政後,廢止了馬英九當局於2014年1月27日通過的高中「課綱微調」。其中包括涉慰安婦描述應明確增加「被迫」兩字的規定,並沿用了未加「被迫」兩字的舊課綱版本,並且通過修改相關表述方式,美化日本的殖民統治,淡化殖民主義色彩。目前,臺灣地區的歷史教科書對慰安婦描述著墨甚少,甚至僅以一行文字或批註簡單帶過。另外,蔡英文對日本侵華歷史展現了與馬英九不同的態度,在2016年8月向原住民道歉儀式上,公然聲稱日據臺灣是「全面而深入的理番政策」;又在11月初「追思紀念臺籍老兵秋祭活動」上美化「臺籍日軍」。在「媚日」神劇《智子之心》停播後,「臺灣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甚至以換照審查威脅,要求電視臺重新播出。蔡當局漸進式推動重塑「去中媚日」史觀,意在對青少年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厚植「臺獨」民意基礎。
四是通過敏感議題態度調整,強化與日互信強度。在「衝之鳥礁」議題及釣魚島等問題上態度發生「髮夾彎」轉變,不僅撤回馬英九時期派到衝之鳥礁附近為臺灣漁民提供護漁服務的船艦,而且完全背離馬英九嚴守衝之鳥礁是「礁」非「島」的既有立場,迴避衝之鳥礁的島礁界定問題,默認日本對衝之鳥礁享有200海裡專屬經濟區。在釣魚島問題上,蔡當局採取了不主動觸碰,亦不主動「維權」的消極策略,規避「開罪」日本。而在爭議較大的開放日本核災地區食品入臺議題上,因民意阻力過大,不得不暫緩。可見,在許多關涉臺日的敏感議題上,蔡當局選擇了犧牲臺灣地區利益而換取日本信任的「媚日」操作。
臺「媚日」政策,兩岸關係隱患
臺當局將日本視為反制大陸影響、拓展「臺獨」空間的重要力量,而日本將臺灣地區視為南部安全屏障及海上運輸「生命線」的關鍵節點。在中美關係複雜博弈的時空背景下,臺當局的「媚日」政策,為臺海局勢增加了更多複雜性。
第一,臺日關係將成為影響兩岸關係走向的重要牽制力量。臺日關係受到中日關係大框架的制約,而中日關係同時受到中美關係、美日關係的影響。中美關係的變動將帶動一系列關係的聯動反應。目前來看,美國重啟「臺灣牌」的態勢已經相對明朗化。鑑於日本戰略地位與地緣的重要性,中日關係、美日關係的走向將成為重要的觀察點與動態要素之一。如果日本在此關鍵節點選擇策應美國,遏制中國,臺當局的「媚日」政策將契合日本的現實戰略需求,臺日關係作為最重要的外部影響力量之一將再度引發兩岸關係的動蕩。美、日、臺或會形成三邊合作機制,對大陸形成聯合遏制的態勢。
第二,臺日關係的不對稱性將持續加劇。從臺對外政策的指向與兩岸關係的冷滯化發展來看,蔡當局在加強「聯美日抗大陸」的策略落實。中美貿易爭端的加劇更強化了蔡的戰略企圖心,希冀在大國博弈間獲取更多政治資源,為「臺獨」爭取空間。因此,蔡當局要主動提升臺灣地區之於日本的「棋子」作用,勢必放低底線,放寬原則,在以往較難妥協的議題上做出更大讓步,失去更多自主性,犧牲民眾利益而換取「臺獨」的發展。更甚者在釣魚島議題上放棄以往堅持,做出較大轉變,嚴重危害兩岸共同利益。
第三,臺日關係畸化發展將增大執政壓力。臺當局在對日政策與大陸政策上已明顯「劍走偏鋒」,不僅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導致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發展停滯,低迷經濟雪上加霜,力行「漸進式臺獨」路線,挑釁大陸,引發兩岸關係再度緊張。而且利用公權力,強勢通過《不當黨產處理條例》草案、年金改革、「一例一休」、「廢除課綱微調」等,並以「轉型正義」為名,推動「去蔣化」「去中山化」「去鄭成功化」等各種「去中國化」的活動,引發社會矛盾。蔡當局的執政權威已受到嚴重衝擊,如此時堅持「媚日」政策,在敏感議題上妥協,雙重標準推動「轉型正義」,勢必將引發更大的民意反彈,陷入枯魚之肆的境地。(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主編王義偉 編輯嚴葭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