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殃及、招聘凍結,留美中國博士們該何去何從

2020-12-24 澎湃新聞

不過就在一個月前,筆者的同學圈裡還流傳著一張留美中國博士們相互打趣的拼圖。拼圖由四張一模一樣的油畫組成,油畫的內容是趴在桌上奮筆疾書的使徒保羅。讓大家會心一笑的是油畫邊的配文:研究生(grad student)、保持社交距離的研究生 (grad student social distancing)、隔離的研究生 (grad student in quarantine)、解除隔離的研究生 (grad student after quarantine)。圖片輕微惡搞,但是內涵豐富,一來,這無非是博士的自嘲群像:生活單調、缺乏社交,整天浸泡在自己的世界裡與博士課題作鬥爭;二則,這一類貼圖是留美博士生們窘迫生活的真實寫照:即使被隔離了,還是要硬著頭皮幹活。連疫情這種洪水猛獸,似乎都影響不到與世隔絕的博士生們。3月初的美國高校即將迎來春假,想來大家心情不錯,都對學期中長達十天的修整充滿期待。放在當時,誰能想到一個月以後,很多人已經笑不出來,只能無奈的歪一歪嘴角了呢。

疫情如何在北美肆虐,當然無需贅述。媒體與網絡上充斥著真真假假的信息,引人熱議。但是關於疫情對於北美高等教育界的衝擊,報導不算太多。上一波熱議,還停留在對大學慌亂之中清理學生宿舍的討論,近十餘天來,則是對留學生歸國正當性的你來我往。但是這些討論,主角多是本科生、甚至年齡更小的未成年留學生們,至於因為各種原因選擇留在北美的博士生與博士後群體,似乎並沒有吸引太多關注。本文作者在美東地區費城的一所大學研學中國歷史,在即將踏入職場的當口遭遇了新冠疫情的狙擊。這裡便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談一談留美博士們不知於何處安放的未來與前景。

「Money talks」與「Hiring freeze」

在號稱追求真理、放眼人類文明的美國高等教育界,即使不能說錢是萬能的(money talks),沒錢也是相當麻煩的事情。作為新冠伊始便早早關閉的社會單元,美國數以千計的大學和文理學院很快陷入了財政緊張。雖然3月末美國國會已經允諾,擬撥款140億美元幫助那些不得不關閉校園的高校挺過危機,大量高校仍感捉襟見肘。來自學生們的錢首先便指望不上了。不少學生或主動、或被動的搬離宿舍,那麼他們便沒有了繼續支付住宿費的理由。與此同時,學校不得不對 「膳食計劃」 (meal plan)進行退款:這是一筆針對不少本科生,尤其是低年級本科生的強制收費,要求他們必須在校內餐廳解決夥食問題。眼看著疫情好轉遙遙無期,有的調查問卷甚至顯示有高達百分之二十的學生在考慮是否回到學校繼續秋季學期。如果他們選擇延緩回校,那麼高校預算中這一部分學費的收入也就泡湯了。在全社會經濟停擺的情況下,甚至會有不少學生因為家庭經濟狀況的考慮,不再回到課堂。

高校財政收入的另外兩大部分,國家財政撥款及私人捐款,同樣不容樂觀,原因無需多言。不少高校視作創收項目的暑期夏令營,在現下看來,也是基本無望。但與此同時,高校仍需定額支付教職員工的薪酬,保障學校基本設施的運轉,以及購買大量電子書及線上教學軟體使用權限。源不能開,流無法節,高校財政壓力陡增,難怪普遍認為國會的撥款是杯水車薪。在這樣的危機之中,不少高校的人文精神值得肯定。有的高校繼續承認臨時工程合約的有效性,即使停了工,仍然願意支付工人直到六月的相應薪酬;亦有高校深切體察博士生們的生活不易,願意為此前並不享受醫療保險的博士生家屬承擔特定時期的醫療保險。不少教職員工也表達意願,提出自降薪水,或是放棄加班津貼,以協力共克時艱。

Hiring freeze 是近來見諸紙端的一個高頻詞,直接翻譯過來,大概可以稱作「招聘凍結」。大量高校都發出或公開、或半公開(校內)的聲明,宣布各院系、各行政部門的延緩或暫停正在進行和計劃的招聘程序。疫情爆發伊始,布朗大學便由教務長理察·洛克宣布,停止兩個財政年度中的所有招聘。作為常春藤聯盟的一員,布朗大學絕對算得上美國高校中有錢的少數,全美高校財政緊張程度可見一斑。自三月中旬開始,美國博士求職指南

The Professor is in

的作者凱倫·凱爾斯基在線上發起徵詢,號召全美各個高校的博士分享各自學校的相關政策。筆者在3月26日上線查看時,共有56個高校發出了與「招聘凍結」有關的通知;二周以後的4月12日,已經有291間高校榜上有名。這些高校遍布全美各個區域,所凍結的職位也並不限於某些專業。當然可以推測的是,醫學、生命科學等專業所受影響較小,畢竟這些學科對延緩疫情「貢獻較大」,而人文學科,比如筆者就讀的歷史學,則無疑屬於那些並不用急著擴招的專業了。由凱倫·凱爾斯基主持的線上共享編輯文件可見,大量學校的措詞是「無限期停止/暫停/取消招聘」,至於那些給出具體日程的學校,則多數將重新開放的日子定在了2021年。即使是為數不多、受災不算嚴重地區的高校,也將凍結日期至少設置到了今年秋天。每一個新員工背後都是一筆可觀的支出,美國高校在經濟受到重創的情形下如此應對,也不能說讓人意外。畢竟在這樣的特別時期,以不變應萬變是合乎邏輯的做法。

美國的高校招聘往往是一個長達數月的過程,以博士生求職為例,通常在前一年秋季提交申請材料,冬季進行第一輪電話或視頻面試,春季進行校內第二輪面試及試講,最終在3月中下旬到4月期間陸續收到錄用通,知及完成聘用程序。但是在很多高校發出的「招聘凍結」通知中,往往都會出現「立即執行」的字眼。這就意味著,只要求職者在通知發出之前沒有收到正式錄用通知,那麼便一夜回到解放前:不論程序走到了哪一步,此前數月的心血就算白費了。疫情肆虐之際,正是北美高教界招聘新人、續籤合約的時節,此時的「一刀切」無疑對成千上萬的青年學者造成了巨大影響,這其中,當然包括大量的中國留美博士生、博士後們。筆者身邊最為極端的例子,是一位朋友在過五關斬六將之後,已經得到了錄用的口頭承諾。然而短短幾天以後,便就被告知職位取消,何時再次開放時間不明。朋友感嘆人生無常,時代的一粒灰,對他來說,真的是一座山。除卻求職的青年學者們,連即將開始博士生涯的學生也受到了影響。亞利桑那大學便發出通知,對於那些已經發出的博士錄取,只要還沒有被接受,那麼這些錄取便將被收回。這一舉措背後的邏輯被學校發言人如是包裝:「新冠疫情給我們造成了沒有預料到的財政壓力,我們希望給那些還沒有接受錄取的學生們一次重新選擇的機會。」可以想見,接下來兩年間的高校博士錄取,同樣會經歷不同程度的比例收縮。

新冠疫情期間的哥倫比亞大學。新華社 圖

如何自洽與何處安放

除卻不甚明朗的前景,留美博士還需面對認同與立場的取捨。新冠疫情猶如地震,破壞了學術界努力維持的政治正確。在政治與媒體的輿論裹挾下,理性、客觀、中立日漸成為一種奢望。這些天來,圍繞著大家已經有些耳熟能詳的政治碰撞、外交摩擦、輿論指責,社交網絡上的陣營分明的相互攻伐隨處可見。有的留美博士加入論戰,群情激憤,鮮明的表達態度;有的嘗試維持中間立場,卻擋不住來自各方的質疑和標籤,被逼著選擇陣營;謹言慎行希冀獨善其身者,也很難置身事外,默默關注的同時,多少會沾染上一些情緒。隨著疫情在歐美地區的大規模爆發, 歐美社會的集體心態已經從隔岸觀火發展到了城門失火,手忙腳亂之餘,中國便成了很多謾罵之下的替罪羔羊。而多數以學業為重的留美博士們,大概便是順帶遭殃的池魚。

留美博士何去何從?相信這是很多人不得不認真審視的問題。美國的高教職場原本便競爭激烈,以筆者熟悉的中國歷史專業而言,每年開放的職位本就不多,數百人爭奪一份工作的情況並不誇張。在每年新近畢業的博士以外,還有大量的博士後及兼課講師等待市場消化。此番疫情席捲,情形當然愈加嚴峻。美國經濟究竟被影響到何種程度,現在言之尚早,但若說高教界即將遭遇降溫,大概沒有人會反對。縱使疫情得到控制,求職市場在二年以後逐漸復甦,這期間擠壓的更多待業博士,只會讓重新開放的職場異常擁擠。事實上,美國高教界的「終身教職」(tenure-track)系統已經搖搖欲墜了。《福布斯》雜誌新近刊登了一篇文章,題為《終身教職系統正在死去》()。文章作者理察·萬德,俄亥俄大學經濟系的榮休教授,為大家算了一筆帳。他提到,在一所還不錯的大學,一個終身教職體系的正教授如果每年承擔六門課的教學任務的話,那麼雜七雜八、來自學校的收入大約是10萬美元,這其中還不算各類的醫療、教育和生活福利。如果沒有重大過失,這些教授和校方的合約其實是沒有期限、直到教授退休的。而在美國的高教界,並沒有法定的退休年齡,因此在財政危機中,高校有時甚至要「賄賂」終身教職系統下的老教授們,讓他們提前考慮退休,以減輕學校的財政壓力。因為這一個體系下的教職是「終身制」的鐵飯碗,學校每籤下一位教授,便意味著之後的數十年間,每年會多出十數萬的開銷,因此越來越多的大學對聘任「終身教職」體系的科研人員愈發謹慎。相反,很多學校在「基本盤」不動的情況下,傾向於招聘「非終身教職」體系的青年學者。新近畢業的博士和博士後們苦於找不到工作,也都願意先在這種體系下過渡。當然,他們一方面需要承擔繁重的教學任務,另一方面又要面臨生活的不安定感:下一年自己會在何處漂泊從來都是未知數。很多青年教師已經成家,拖家帶口四處奔波、或是夫妻雙方長久異地的情況實在是稀鬆平常。這許許多多的不便,都在無形中給留美的中國學生學者造成許多壓力。

Tenure is Dying

如果美國早已接近飽和的高教市場無法消化大量的待業博士,大量留學人員學成歸國在所難免。事實上,筆者身邊的不少朋友已經開始做起了打算。近些年來,國內高教界的求職市場亦不算友好,水漲船高,競爭激烈。可以預見的是,作為新冠疫情的餘波,大量的留學生學成歸國,必將對國內學界、業界造成不小的震動。不過若是國內高教界能夠消化這一大批海歸的話,相信從長遠來看,還是利大於弊的。留美博士與本土博士在訓練方式、問題意識、學術理路上面都有不同,如果能夠促成這兩個群體的良性互動,相信對中國高教界的蓬勃發展不是壞事。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985博士去「專科」當老師,月薪6000擠破門檻,本科生該何去何從
    前段時間一些985大學的博士就遇到了就業難的問題,在不久前「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發布的2020年博士層次的招聘公告來看,有很多廈大畢業的博士以及北師大畢業的博士紛紛在這份名單上,而深圳的這所院校僅僅是一所「專科院校」。
  • 留美人才有多少?1.5萬富豪算什麼,90%中國AI博士留美才是大損失
    美國作為最多移民的國家,也是一個知名的留學聖地,誰也沒有想到今年的疫情來得如此突然,這讓這些已經無法順利回國的留學生們更加手足無措。 留美人才有多少?
  • 疫情下滯留在新加坡的中國人:留不下,走不了,我們該何去何從?
    萬事通說 疫情下被「擱淺」在新加坡的老人們,到底有多難! 但是因為孩子在這裡,因為孩子需要,他們跋山涉水離開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來到異國他鄉,誰也沒想到,2020年新年伊始,一場新冠疫情席捲而來,很多春節來到新加坡和兒女團聚的中國老人都因為疫情留在了新加坡
  • 疫情下的代購該何去何從
    疫情下的代購該何去何從?這次疫情給代購打了一個措手不及,目前韓國,日本,東南亞,港澳臺等疫情相繼得到控制,但是往返機票貴得離譜,根本不划算。只有長期在國外的還可以迅速發展起來,現在快遞已經通了。國內代購該何去何從,國內的代購一是缺貨(指的是正品),二是缺穩定的客源,貨的問題可以通過兩個方面來解決,1、奧萊來解決 2、身在國外的代購來解決(這個就要自己來判斷)客源問題解決,傳統代購基本上都是朋友介紹朋友,這樣的信任感比較強,不然陌生人的第一次是很難產生信任,一般朋友客戶都維護在微信,但是微信是私域,沒有獲取客源的功能
  • 中國留美博士被槍殺,美國駐華大使館回應
    在芝加哥大學就讀的30歲中國留學生範軼然(音譯,Yiran Fan)不幸遭槍殺,槍手已被警方擊斃。中國駐芝加哥總領館已第一時間與當地警方聯繫要求妥善處置,並已與遇害者家屬取得聯繫,提供協助。10日下午,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公告稱,範軼然為來自中國的該學院經濟金融博士四年級學生,他是一名聰明又極具天賦的學生,受到同學們愛戴。
  • 美國收緊國際學生籤證 中國留學生該何去何從
    美國收緊國際學生籤證 中國留學生該何去何從 2020-07-08 11:23:10   中新網7月8日電 據美國中文網報導,當地時間7月6日,美國國土安全部下屬的入境和海關執法局發布一份通報,2020年秋季學期的外國留學生如果僅上網課,將無法取得赴美籤證或維持當前籤證。
  • 臺灣又該何去何從?
    美國地區的種族問題沒有得到重視,疫情防護措施也沒有到位,而且還不斷退出國際性組織,讓美國陷入單邊模式。同時不間斷的抹黑中國,看似是為了美國好,實際上卻是以「自殘」的方式,讓美方失去主動性。自民進黨當局上臺之後,帶著臺灣地區跟著川普政府走,操弄「恐陸」議題,推動島內「去中化」思想。
  • 5G Rel-17標準計劃什麼時候完成,凍結時間推遲原因是疫情?
    中國企業在5 G技術上的貢獻和影響佔主導地位, 在中國通信領域,從1G空白、2G跟隨、3G突破、4G並行、5G領先,不斷實現歷史性超越!R17的研究方向將比R16進一步擴展5 G能力,包括基於5G的廣播能力、衛星通信、空中基站、無線側分片、人工智慧與5G相互賦能的探索。
  • 廣東省急需緊缺人才百校萬企公益招聘系列行動—博士科研人才供需...
    為深入貫徹中央關於「六穩」、「六保」的決策部署,按照省委組織部、省人力資源和社會廳、省教育廳等13個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加快新時代博士和博士後人才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粵組通〔2017〕46號)的要求,讓博士、博士後等高層次人才在我省「引得進、留得下、用得上、流得動、服務好」,經研究,省人力資源和社會廳擬於近期舉辦「廣東省急需緊缺人才百校萬企公益招聘系列行動
  • 留美就業:STEM專業由於OPT政策優勢就業機會比商科更多
    就中國留學生而言, 商科學生的人數仍然最多(20.7%),工程專業以及數學和計算機專業學生的比重僅佔19% 和17.2%。 (IIE, 2018) 但從整個亞洲留學生STEM 專業數量來說,中國STEM 專業留學生數量少於印度。 (ICE, 2017)綜合分析,中國留學生留美就業呈現以下趨勢:1.
  • 畢業季PK就業季,博士大神們何去何從?錢途光明!
    原標題:荼蘼之後,花季已盡,博士們何去何從?  很喜歡王菲的《開到荼蘼》,大神林夕的作詞每一句都像隨想,卻又每一句都直指人心。  博士,最高的學位,斬獲博士頭銜,你就已經站上了象牙塔尖。
  • 美職?中超?昔日的伯納烏天王加雷斯·貝爾,該何去何從?
    這名把"WALES(威爾斯)、GOLF(高爾夫)"排在皇馬之前的威爾斯天王,來季將會何去何從呢?和主帥齊達內不和,實力仍在貝爾和皇馬主帥齊達內不和已非新聞,早在齊達內前年落馬時,貝爾便是他的"頭號大敵"。在齊達內回歸後,貝爾亦顯然不是齊達內的"那杯茶"。
  • 新時代的「錢學森」,留美博士研製「發電玻璃」,放棄高薪回國
    美國重點保護對象,拒美國高薪,攜「發電玻璃」回國,被稱為新時代的「錢學森」,留美博士研製「發電玻璃」,放棄高薪回國。新中國成立後,各項事業百廢待興,特別是中國的科技實力遠遠落後於其他各國,但是我國擁有一批熱愛祖國的科學家,他們放棄國外的高薪誘惑,毅然決然的回到祖國為國效力,這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我國的飛彈專家錢學森。
  • 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2020年度專業技術崗位工作人員招聘公告
    同時設有管理和科研輔助部門:綜合處和《中國史研究》編輯部。有7個非實體研究中心,其中院級6個,所級1個。有6個全國性的學術團體掛靠我所。辦有各類學術期刊(集刊)13種。  二、招聘人員類別  本年度出站博士後。
  • 沒有託尼的羅德上校,戰爭機器今後該何去何從?
    而戰爭機器又該何去何從?蜘蛛俠的戰衣是不用擔心的在《蜘蛛俠·英雄遠徵》之中我們知道其實帕克也是一個具有很高科學天賦的人才。帕克在最後對付神秘客的時候,在飛機上帕克就自己製造戰衣,所以不用太過於擔心帕克蜘蛛俠戰衣的更新問題,這個帕克自己就能夠解決。
  • 疫情之下,手工DIY店該何去何從?(上)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許多行業不得不按下暫停鍵。復工一再推後,有的人沒有等來復工,卻等來公司解散的消息,還有一些企業計劃舉債渡過難關。儘管多數企業還不至於立刻山窮水盡。而對於數量眾多的中小企業而言,更需要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在疫情中活下去?2月10日,新年復工第一天,新潮傳媒CEO張繼學的內部講話刷屏:裁員500人,高管降薪20%,帳上10億資金只能活7個月。疫情的影響正在漸漸顯現。
  • 美高招生辦主任眼中「疫情下的留美前景」
    團結出版社/換個角度看文化新冠肺炎疫情對赴美留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那麼疫情之下的留美前景又如何?哪些事情是留美前必須要清楚的呢?團結出版社新書《美高招生辦主任手記》作者馮宜勇將在本文給出答案。點擊圖片即可購買《美高招生辦主任手記》一書以美國高中招生辦主任以及大學錄取委員會成員的角度,為中國的學生分享美國高中申請和錄取的第一手材料。
  • 留美博士質疑無限制瘋狗拳大師陳鶴皋:你可以拿刀子剪子,我徒手
    【文/搏擊江湖】中國武林界有一位叫做陳鶴皋的狂人,他號稱無限制格鬥「瘋狗拳」宗師,戴著個眼鏡,手拿雙節棍,然後還嗷嗷亂叫,狂魔亂舞,拿著刀子剪子等利器,自稱是最能實戰最能一招制敵的武術。近日,留美博士練喻軒對陳鶴皋的實戰能力提出了質疑,當然練喻軒的話比較客氣委婉,沒有直接說陳鶴皋不能打,是騙子,不過既然質疑,肯定也是認為陳鶴皋空有其名。練喻軒願意登門拜訪陳鶴皋,允許陳鶴皋拿著刀子剪子和自己切磋,但是警告陳鶴皋,自己也可以反殺。
  • 一位留美學子的疫情經歷與思考
    直到幾個月以後,我才想起這件小事,想起這位在19號就戴著口罩的鄰座旅客,他似乎對疫情有先知,比我更加警醒。 下飛機後,我仍然一直咳嗽,加上聯想到新聞裡描述的疑似症狀,我第二天馬上去了當地的診所。該社區診所不大,只有3位醫生看診。
  • 疫情和貿易戰,無阻美企進軍中國市場
    疫情在全球爆發後,海洋運輸業受到極大影響,運輸風險加大,成本從在原來的基礎上翻了數倍。在這種情況下,許多美國企業,仍舊渴望獲得中國貨物。據了解,就在川普政表示要與中國劃清界限的同時,許多美國企業卻希望可以獲得更多中國商品。疫情爆發後,美國許多傳統零售店都面臨貨物短缺的局面,由於與中國以及其他亞洲商家有著合作關係,及時得到商品的補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