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萬人評價,平均得分9.2分,這是電影《小丑》在豆瓣上的成績。
36萬人評價,50%的人給予滿分,這是電影《小丑》在海外影評網IMDB的成績。
上映20天,全球票房7.4億美金,這是電影《小丑》在電影市場上的成績。
毫無疑問,《小丑》口碑票房雙豐收已成定局。這部改編自DC著名反派的漫改電影,恐怕將會是今年最優秀的漫改電影,沒有之一。
什麼是「小丑」?
一部關於反派成長的電影,居然能引起全球範圍的轟動,即使這個角色有強大的品牌效應,如此結果估計也是讓許多人意料不及的。
畢竟無論是現實中的小丑,還是影視形象中的小丑,這個名字所代表的事物並不討好公眾。
現實中的小丑雖然能給人帶來歡樂,但卻是滑稽、愚蠢的代名詞。前段時間流行的網絡金句「大師在民間,小丑在殿堂」,就是借「小丑」一詞的寓意,諷刺一些愚昧可笑的人。
影視作品中的小丑多是讓人恐懼的存在。因為小丑往往會在自己臉上畫上厚重的妝容,蒼白的臉容搭配血紅的大嘴,再加上顏色各異的眼妝以及略顯詭異的笑聲,極度容易引起不適。
例如在1990年的《小丑回魂》中,這個神出鬼沒的小丑一度成為了許多人揮之不去的恐懼。
又例如在《美國恐怖故事》裡,小丑殺手的出場總能令人不寒而慄。
即使在漫畫中,小丑這個角色既不愚昧也不會讓人產生視覺上的恐懼,但他癲狂的舉止,蒼白的妝容以及讓人反感的罪行,並不是讓公眾能「愛」上的主流形象。
但事實上,小丑卻是DC漫畫中最受歡迎的反派。
一個罪行罄竹難書的反派,沒有炫目的超能力,也沒有精緻迷人的臉龐,憑什麼可以一改公眾對「小丑」的傳統認知,並且深深地迷上他?
這一切需要從漫畫中的小丑起源說起
小丑的背景故事至今並沒有一個官方認可的最終說法,甚至連名字這種最基本的個人信息,都隨不同版本的漫畫有不同的說法。
因為小丑這個角色,在一開始只是被設定為存活2、3集的小反派而已,有別於超人的勁敵盧瑟,閃電俠的對手逆閃電,小丑在出場時並沒有和蝙蝠俠有一絲淵源。
但由於小丑在與蝙蝠俠對抗的過程中,表現出獨樹一幟的特色,讓編輯覺得他還有發揮空間,所以就保留了下來。隨著他與蝙蝠俠對抗程度的加深,小丑漸漸被安排了更多的劇情。
為了能進一步彰顯角色的魅力,許多新設定被逐筆添加到小丑身上,最終讓他成為了一個邪惡又迷人的大反派。但由於開始沒有做好鋪墊,添加的設定反而讓小丑的起源變得混亂不堪。
可是這並不影響小丑的成名。因為小丑的經歷,完全是一個小人物逆襲的故事。小人物逆襲的故事很容易讓人產生共鳴,即使這個故事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正向。
傳統意義上的小人物故事遭遇質疑
1999年,周星馳的《喜劇之王》為世人展示了一個小人物逆襲的故事。尹天仇一邊受人冷眼,一邊喊著「努力!奮鬥」,憑著一股「打不死」的小強精神,最終事業愛情雙豐收。
儘管結局至今依然有許多不同的解讀,但尹天仇的故事,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感動的。周星馳也通過這個小人物逆襲的故事感動了所有人,衛冕喜劇之王的稱號至今。
2019年,周星馳執導的《新喜劇之王》遭遇「滑鐵盧」,成了他執導電影中最低分的作品。
鄂靜文飾演的如夢,雖然也為觀眾帶來了一場小人物逆襲的「大戲」,其中眾叛親離的經歷比起尹天仇還要慘得多,但最終依然沒有打動觀眾,甚至被諷刺為「失敗的致敬」。
有人說:「現在是成功者當道的時代,小人物的故事已經過時了,不能再讓人感動了。」
成功者的故事當然是勵志的,但試問全球75億人口,有多少是佔據「頭部」資源的成功者?著名的「二八定律」告訴我們,大多數人都只會是佔據小部分資源的「80%」。
成功者的故事雖然勵志,但小人物的故事才是大多數人的切身體會,才更容易引起共鳴。
那為何《新喜劇之王》的小人物故事卻無法打動觀眾呢?這與故事的角度息息相關。不管是《喜劇之王》還是《新喜劇之王》,劇情上都是從小人物成長的正面角度展開,同樣都是經歷挫折依然不忘初心,最終收穫成功的套路。
20年前,百廢俱興的大環境充滿機遇,許多人為生活奮鬥不息。即使在奮鬥中栽了跟頭,依然可以通過努力東山再起。所以小人物努力奮鬥的故事能打動不少人。
20年後,社會繁榮昌盛,社會層級較穩定,機遇相對減少,小人物通過奮鬥走向成功的難度也增大了。許多人即使窮盡一生,只能讓自己過得好一點,要通過自身努力達到成功,非常難。
這種情況下,小人物靠努力奮鬥,最終獲得成功的故事,無疑成了一碗營養過剩的雞湯。
所以,並不是小人物的故事過時了,而是小人物故事的切入角度「不對胃口」了。
《小丑》是一個怎樣的小人物故事?
回歸到電影《小丑》上,同樣是小人物的故事,主人公卻並沒有走傳統路子,而是在經歷了一系列讓人無力反抗的挫折和不公對待後徹底黑化,大有一種悲劇英雄的宿命感。
對錯是「你們」定的,好不好笑也是「你們」定的,憑什麼「我們」要活在「你們」制定的標準裡?「你們」憑什麼以為「我們」會永遠像個乖孩子一樣,安靜地任憑「你們」擺布?——小丑
如果說《喜劇之王》是小人物的奮鬥史,那麼《小丑》就是小人物的反抗史。
前者從正面角度給人希望,後者從反面角度給人勇氣。
然而,對於在生活中因為碰壁而遍體鱗傷的現代人,勇氣似乎比希望更重要。
電影《小丑》通過一個另類的小人物故事,為觀眾展示了面對生活的另一種方式。
儘管這種方式是偏激的,在現實中是違法的,但這種方式卻是充滿勇氣的,是人們現實中不敢嘗試卻又幻想過的。這個故事能讓人沉浸在切身的體驗中,感受全新的視覺,同時又能獲得能自我振作的勇氣,「增量」如此大,受到熱捧一點也不讓人意外。
也許有人認為,《小丑》的成功離不開強大的品牌效應,雖然角色在劇情裡是個小人物,但在現實世界中早已是著名的反派,深究起來並不能算是「小人物」。
然而,誰又告訴過我們,「鳳凰叔」飾演的這個小丑,就是漫畫中或者曾經出現在電影中的那個小丑呢?
此「小丑」非彼「小丑」?
2008年,已故著名演員希斯·萊傑在《蝙蝠俠:黑暗騎士》中飾演了小丑一角。
這部改編自漫畫的《蝙蝠俠》電影,毫無疑問是有著「正統血脈」的漫改電影。希斯·萊傑也因為在電影中完美還原了漫畫中小丑的形象,而被影迷美譽為「希斯·萊傑之後再無小丑」。
希斯·萊傑版的小丑,出場即「巔峰」,巧用詭計一人獨享了哥譚黑幫大佬們的金錢。但這名神通廣大的反派從何而來?電影從頭到尾都並沒有詳細介紹。
2019年,「鳳凰叔」傑昆·菲尼克斯主演的電影《小丑》,則是講述反派小丑誕生前的故事。雖然同為小丑,但菲尼克斯和希斯·萊傑並不是飾演同一個小丑。
在電影《小丑》的簡介中,已經指出了菲尼克斯版的小丑,是獨立於DCEU之外的角色,除了名字一樣,這個小丑和希斯·萊傑飾演的「正統」小丑並沒有直接的關聯。
儘管電影《小丑》的劇情似乎是對《黑暗騎士》進行了補充,但實際上卻是毫無聯繫的。所以我們可以在電影《小丑》中看到一臉滄桑的小丑已經開始行動,而蝙蝠俠此時應該還是個小朋友。
雖然缺少了與蝙蝠俠鬥智鬥勇的精彩劇情,但菲尼克斯的小丑和並不遜色於希斯·萊傑的小丑。
因為「鳳凰叔」的小丑更有小人物的代入感,更能彰顯黑化後反抗不公的悲情色彩。
「鳳凰叔」的小丑在開始也只是一個普通人,和希斯·萊傑那個「出場即巔峰」的小丑有著天塹之別。觀眾看著他如何受盡生活的折磨,希望一個個破滅,冷眼和不公對待卻一件件襲來,最終在忍無可忍之下黑化,奮起向所有的不公宣戰。
如果說希斯·萊傑的小丑是用反派魅力以及犯罪智商圈粉,菲尼克斯的小丑則是靠真實的代入感引起觀眾共鳴,並大幅提高觀眾對角色的認同感而成功。
這兩個小丑孰優孰劣?我認為沒有必要比較。但兩版小丑並不一樣,這是毫無疑問的。
所以,電影《小丑》並不存在所謂的「品牌效應」。雖然不排除「小丑」二字能在剛開始吸引部分漫畫粉絲去觀影,但電影能持續火爆並最終在全球範圍取得口碑票房雙豐收的成績,更多是因為電影從一個別致的角度,去為世界上80%的人講述了共鳴度極高的小人物故事。
藝術源於生活。縱觀所有口碑極佳的電影,在題材上並沒有必定會「走紅」的規律。動畫片《千與千尋》是經典,超級英雄電影《黑暗騎士》是經典,親子題材《當幸福來敲門》是經典,愛情題材的《鐵達尼號》是經典。
不同的時期不同的題材,只要能引起多數觀眾的共鳴,這部電影就有著成為經典的潛質。因此,誰能說小人物題材過時呢?電影《小丑》不就用事實告訴我們,只要角度恰當,小人物的故事也能風靡全球。
我是一木支危樓,大家對電影《小丑》有什麼看法?歡迎在下方留下你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