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人山人海的廟會突然就衰落了,讓人摸不著頭腦,也讓人空留許多惆悵。
廟會的起源或許和神靈崇拜有關,人們在廟裡塑上神像,讓神靈們在裡面安享香火。神靈享受完了,人們也要享受。於是,人們就開始在迎神賽會的時候順便逛一逛,看看熱鬧,好讓緊巴巴的日子和心頭都鬆快鬆快。那些有頭腦的人看到廟會人多的商機,就開始做小買賣,起碼可以賺點小錢,養家餬口。還有轉著圈趕廟會的馬戲團、歌舞團等,剛離開別處的廟會就到這一處來湊熱鬧,惹得大人小孩兒都跑去看。他們一個個興衝衝的,就好像見到了西洋景兒,趕一圈廟會無異於出國留洋一般,看的、聽得、吃的都與眾不同,也都是新鮮和刺激。
唱戲的在高臺子上賣力地唱,不收費,招惹得老頭老太太們都讓兒孫輩們攙扶著到戲臺下觀看。戲臺子高,他們就叫高臺兒。他們大多不懂什麼戲文,只是看個熱鬧,聽個熱鬧,湊個熱鬧。有那痴兒女攙著老人來了,就跟著聽一會兒,可一聽就進去了,再也拔不出來,跟著演員歡呼、流淚、黯然神傷。有那小夫妻到戲臺子底下看戲,不知道是受了戲文的蠱惑還是受了演員的感染,亦或是突然生情,看著看著就摟在了一起,或許他們根本就不是夫妻————誰也不知道。老人們看著,指指點點,還要呵斥孫子、孫女們閉眼,別看。可越是呵斥,孩子們就越是看,就好像看了一出現代愛情劇。臺上演著痴兒怨女的故事,臺下也開始了痴男女的愛情。
可是,如此熱鬧的場面竟然日漸衰落,迅速成為明日黃花。廟會還是那個廟會,但來往的人已經換了好幾茬了。馬戲團也不是原來的馬戲團了,聲光電全都用上,不知道的以為是歌舞團,而歌廳的興起讓歌舞團直接退出了廟會的舞臺。更有很多玩套圈遊戲的,商家弄了一胳膊藤圈讓人們套些不值錢的小玩意兒,要不就是一些在籠子裡的小白兔、小倉鼠之類得活物,惹得小孩們都來看熱鬧。也就搞對象的男女圖個新鮮,套幾個,套住了就很高興,抱了「獎品」就走,套不住的空留許多遺憾。還有照相的,都是快速出照片。手繪姓名的,用花呀朵呀的繪成人名,賺的是小錢。更多的就是賣零食的,賣衣服的,賣些小玩意兒的。廟會的放鬆管制讓很多小商販都趕了過來,也都開始經營自己的小買賣。
至於唱戲的,早就沒了蹤影,高臺兒也早就被夷為平地了,上面蓋上了十幾層樓,弄成了商業寫字樓。於是,廟會就只剩下騙小孩兒的玩意兒以及千篇一律的商品了。似乎人們已經習慣了網絡上的東西,以為見過了大世面,對馬戲團的表演也就不稀罕了,買點東西也僅限於吃的穿的,別的就沒什麼了。那麼,廟會的衰落是不是文化的衰落?
各種購物節的打折促銷、搶優惠券等活動刺激著消費者,已經把各個節日生生過成購物節。廟會也不例外,本來是迎神賽會的節日,也成了購物節————或許神靈們也喜歡購物?亦或是喜歡騙小孩和愚昧的人們?
不得不說,廟會的衰落是一種文化的悲哀。我已經好幾年不趕廟會了,廟沒了,會還在,精神也就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