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SlS頭目巴格達迪身亡,中東恐怖主義退潮?|新京報專欄

2021-01-20 新京報評論

川普政府選擇此時公布巴格達迪的死訊,意在通過展示其反恐成果來挽回因撤軍行動而丟失的部分顏面。

▲川普證實ISIS頭目巴格達迪身亡。視頻來自新京報我們視頻。

文 | 包澄章

據新華社消息,美國總統川普27日宣布,極端組織「伊斯蘭國」最高頭目巴格達迪已在美軍襲擊行動中身亡。美方公布巴格達迪死訊,正值美國從敘利亞北部撤軍後不久。此前的撤軍決定,不僅遭到了美國國內輿論對「川普忽視美在中東戰略利益」的炮轟,還引發了美國盟友尤其是其中東反恐盟友敘利亞庫德武裝對美國背信棄義的指責。川普政府選擇此時公布巴格達迪的死訊,意在通過展示其反恐成果來挽回因撤軍行動而丟失的部分顏面,也有為明年大選積累政治資本,避免美國短期內再次捲入地區衝突的考慮。中東反恐面臨新形勢巴格達迪的死訊,或許是川普政府中東反恐的又一「階段性成果」。然而,現實挑戰表明,中東反恐局勢尚難言樂觀。首先,整體實力受挫的「伊斯蘭國」組織已進入戰略調整期。巴格達迪最近一次公開露面是在今年4月斯裡蘭卡發生恐怖襲擊後一周。當時,巴格達迪在視頻中承認「伊斯蘭國」丟失了其在敘利亞的最後據點,號召其支持者對敵人發動「消耗戰」。這標誌著「伊斯蘭國」組織實體遭受重創後,其戰略目標已從之前的領土擴張轉變為蓄積實力,通過多重方式——如外圍進行戰略轉移,戰術上轉向遊擊戰等非對稱作戰方式,認領世界各地的恐怖襲擊,及持續加強宗教極端意識形態和暴力觀念的輸出,最大限度地維繫該組織的有生力量和「全球影響力」。過去兩年間,這一戰略調整實際上賦予了「伊斯蘭國」分支更大的自主權和靈活性,恐怖組織內部等級結構明顯弱化,組織結構更趨扁平化和去中心化。利比亞、敘利亞、伊拉克、葉門、埃及西奈半島、阿富汗等動蕩國家和地區的碎片化、小規模恐襲,仍呈現高發態勢。其次,恐怖主義勢力對無人機和化學武器的使用頻率呈現上升趨勢。當前自殺式炸彈、汽車炸彈、地雷等簡易爆炸裝置以及綁架、劫持等,仍是恐怖組織在動蕩國家和地區發動暴力襲擊採用的主要手段。但近年來,恐怖組織越來越傾向於使用無人機和化學武器發動襲擊,以期造成更大的恐怖效應。俄羅斯在敘利亞的塔爾圖斯海軍基地和赫麥米姆空軍基地,都曾受到過當地恐怖組織發動的無人機襲擊。近年來,中東地區極端組織和恐怖主義勢力使用無人機,針對軍事設施、民用設施、政治人物的車隊和官邸、工廠、燃料庫、燃氣泵站等目標發動襲擊的頻率,以及劫持和使用化學武器的頻率,都呈現上升趨勢。美國收縮戰略使中東反恐格局重新洗牌再次,反恐階段性勝利無法根本扭轉動蕩國家的安全形勢持續惡化的局面。與川普政府標榜的「反恐成果」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中東地區仍是全球高風險地區和恐怖主義的重災區。敘利亞、葉門、伊拉克等中東動蕩國家的政府,穩定性、政策穩定性、國家治理能力、政治風險、恐怖主義風險、國內治安狀況、經濟發展狀況等關鍵性指標仍不容樂觀。地區恐怖主義的根源性問題尚未解決,恐怖主義滋生的土壤遠沒有根除,這在國際層面表現為全球失序和大國博弈導致的全球治理「碎片化」;在地區層面表現為地區衝突頻發、地緣博弈加劇、動蕩長期化、教派主義和宗教極端主義盛行;在國家層面表現為發展滯後、經濟低迷、治理失靈、腐敗猖獗等。最後,大國對中東反恐投入的戰略資源持續減少,反恐的工具化和功利化特徵明顯。從美國的反恐戰略來看,奉行「美國優先」政策基調的川普政府,對中東反恐的戰略投入持續減少,美國的全球反恐戰略逐漸收縮並轉向境內反恐。美國從阿富汗和敘利亞撤軍,是美國中東戰略收縮背景下其反恐戰略調整的典型表現。從中東地區反恐的角度來看,美國的撤軍事實上導致了域內外國家行為體和非國家行為體的活動空間進一步擴大。而域內外力量都將反恐作為開展地緣政治博弈的重要工具,不同反恐陣營之間、陣營內部在反恐目標上都存在深刻分歧,反恐目標與反恐主體之間時常存在錯位狀態。大國對中東反恐戰略投入的持續減少和反恐讓位於大國博弈的現實,無疑將加重各國在地區開展反恐行動和協調的難度,進而影響未來地區反恐的成效。總的來看,巴格達迪被擊斃的消息或許短期內能夠提振國際反恐力量的信心,但要根本性扭轉近年來中東反恐「治標不治本」的局面,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包澄章(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副研究員)

編輯:李冰冰 校對:吳興發

相關焦點

  • 「頭號恐怖分子」巴格達迪再傳死訊!這次是真的嗎?
    據多家美國媒體援引消息人士稱,26日,美國軍方在敘利亞西北部發動突襲,據信,極端組織「伊斯蘭國」最高頭目巴格達迪被擊斃。資料圖:「伊斯蘭國」(IS)最高頭目巴格達迪。  巴格達迪被歐美和中東大部分國家列為「頭號恐怖分子」,美國更是懸賞2500萬美元對其進行追捕。近年以來,有關其死亡的消息曾多次傳出,又被多次否定。
  • 川普白宮接見軍犬「柯南」,協助抓捕IS頭目巴格達迪有功
    視覺中國 圖當地時間11月25日,因在突襲「伊斯蘭國」(IS)頭目巴格達迪行動中立功,英雄軍犬「柯南」(Conan)在白宮受到美國總統川普接見,並被授予獎章與獎牌。據美國電視新聞網(CNN)25日報導,川普與妻子梅拉尼婭、美國副總統彭斯一同參加接見「柯南」的活動。川普在現場稱讚「柯南」是塊硬骨頭,是突襲巴格達迪行動中的功臣。
  • 美加倍懸賞捉拿「伊斯蘭國」頭目
    美國國務院24日宣布,把捉拿極端組織「伊斯蘭國」最高頭目阿米爾·穆罕默德·阿卜杜勒·拉赫曼·毛利的懸賞金額翻一番,從500萬美元漲至1000萬美元。毛利出生於伊拉克一個土庫曼裔家庭,是「伊斯蘭國」創始人之一,屬於佔少數的非阿拉伯裔高層。
  • 幹掉巴格達迪的三角洲部隊到底有多神秘?
    2011年,隨著賓·拉登被擊斃,神秘莫測的海豹突擊隊隨之登上了世界各大媒體的頭條,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這兩天,隨著極端組織「伊斯蘭國」頭目巴格達迪的喪生
  • 徵戰全世界,獵殺巴格達迪,美軍陸軍王牌,就是三角洲部隊
    前些天,美軍在敘利亞發動代號為「凱拉米勒」的秘密軍事行動,將頭號恐怖分子巴格達迪逼到走投無路,引爆炸彈自殺。此次行動由美國陸軍最為精銳的「三角洲」部隊所領導,據信由被稱為「夜間獵人」的三角洲部隊第160特種作戰航空團所執行。
  • 外媒:IS重要頭目被捕 曾被看好接替領導人職務
    中國日報網5月21日電(孫若男) 據英國《每日郵報》20日報導,伊拉克情報部門抓獲「伊斯蘭國」(IS)重要頭目阿卜杜勒·納賽爾·齊爾達什,並將展開相關調查。據伊拉克國家通訊社報導,可能接替巴格達迪的候選人阿卜杜勒·納賽爾·齊爾達什(Abdul Nasser Qirdash)被捕,尚不清楚他是在何處被發現並被拘留的。一名當地記者將齊爾達什的一張照片傳到網上,此人自阿布·穆薩布·扎卡維時代就在極端組織。消息人士稱,齊爾達什曾是恐怖組織「達伊什」委員會的負責人。
  • 金燦榮:那些為美國「國家恐怖主義」叫好的人,違反了基本人類道德
    伊朗軍方高官、「聖城旅」指揮官蘇萊曼尼遭美國空襲身亡引發全球譁然,美伊關係陷入空前緊張,中東地區的不確定性加劇。 美國針對一國首腦的「精準斬首」會引發什麼樣的連鎖反應?川普選擇了這個「最極端選項」背後有什麼樣的動因?從中國的角度我們又應該如何客觀理性地看待這一事件?觀察者網就近期的美伊局勢採訪了國際問題專家金燦榮教授。
  • 伊拉克軍隊突然出手,再次活捉IS高級頭目,反恐成績刮目相看
    自從去年10月27日,美國宣布打死IS創始人巴格達迪之後,IS實力大減,一時間陷入了爭權奪利的內鬥中,這給各國提供了消滅它的好機會。作為深受IS毒害的國家,伊拉克第一個響應美國號召,對付起IS來毫不手軟,並且取得了不錯的反恐成績。
  • 幹掉巴格達迪的三角洲部隊到底是什麼來頭?
    上周六,來自三角洲部隊(Delta Force)的A中隊和第75遊騎兵團(Ranger Regiment)的70名作戰人員突襲了敘利亞東北部伊德利卜省(Idlib)的一處院落,成功地擊斃了恐怖組織賞金榜上最值錢的阿布·巴克爾·巴格達迪(Abu Bakr al-Baghdadi)。
  • 全球恐怖主義指數:死亡人數跌至五年來最低點
    儘管恐怖主義對全球的影響總體上有所下降,但在許多國家,恐怖主義仍然是一個重大而嚴重的威脅。2019年,有63個國家的恐怖襲擊造成至少1人死亡,恐怖主義增長最嚴重的國家是布吉納法索,死亡人數增加590%。其他嚴重惡化的國家是斯裡蘭卡、莫三比克、馬裡和尼日。
  • 疫情、難民、恐怖主義危機疊加 非傳統安全挑戰歐洲
    難民正在撕裂歐洲 歐洲恐怖主義並非突發、孤立,而是自「9·11」積累至今。2015年,歐洲遭遇了二戰後最嚴重的難民危機。大量來自敘利亞等中東國家的難民前赴後繼通過歐洲南部邊界進入歐洲,加劇了歐洲社會內部移民、宗教、文化等衝突,滋生歐洲恐怖主義。社會化難題交織,社會分裂和激進化趨勢日益顯著。
  • 伊少將遇襲身亡,伊朗最高領導人稱將嚴厲報復美國,中方表態
    在襲擊中,伊拉克人民動員組織領導人阿布·邁赫迪·穆罕迪斯與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領導人卡西姆·蘇萊馬尼身亡。伊朗最高領導人哈梅內伊 資料圖 新華社/路透當天凌晨,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發表聲明確認伊朗「聖城旅」指揮官卡西姆·蘇萊馬尼遇難,聲稱他是被美國直升機襲擊所殺害。伊朗國家電視臺也報導了這一消息,稱蘇萊馬尼為烈士。
  • IS重要頭目被捕!體重300斤,警車「塞」不下,只能動用卡車拉走
    每當特警成功抓捕到犯罪組織的頭目,成功瓦解惡勢力這類事情被報導出來時。大快人心的同時人們還會對犯罪頭目感到好奇,當然,犯罪分子的形象也有可能和自己想像的相去甚遠。就說近期被抓獲的IS頭目,就因為太胖而只能用卡車而非警車拉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