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社會都在把「全職主婦」的女性當作是自甘墮落、放棄事業、退出社會的代名詞,或者就是忍辱負重、灰頭土臉、終被拋棄的形象代言人。
之前華坪女高校長張桂梅關於「全職太太」的一段採訪視頻就引起了不小的討論。
雖然張校長的話是在特殊語境下講的,並且這個女校的學生的確經歷比較特殊,但討論的風向還是明顯更偏向「全職主婦沒有價值」這一命題。而這一討論也在主人公考上特崗教師的結局下平息了。如果她仍然繼續做著全職主婦呢?那她的人生就沒有價值嗎?下面分三點來說說:
01在當今社會,沒有用處就沒有價值,沒有價值就得不到尊重。這似乎已是鐵律。
還記得日劇《逃避可恥卻有用》中關於主婦價值的討論。
如果全職主婦可以應聘的話,可能出現以下場景:
我再上一家的時候,一個人每天把200平米的房子打掃得乾乾淨淨,每天早中晚三餐也是經過精心營養搭配後烹飪的,這是日常菜譜和我做菜的視頻和照片;把小孩子教導到小學六年級,每天的作業都是我輔導的,成績班裡前十,這是往年的成績單;我婆婆親戚也很滿意我,這是我們一同出遊慶生的視頻和照片;……但這樣的場面目前還未能出現。
自古以來,男主外女主內似乎是世界統一分工,所以做家務和帶孩子成了女性的「天職」。
全職主婦雖然不用協調複雜的職場關係,但更加主觀「不講道理」的家庭關係更難把握。
全職主婦雖然不用處理文件策劃案代碼等等,但做不完的家務、操不完的心也足以讓人身心俱疲。
在職場辛苦拼事業,會有工作經驗和職務升遷來為個人職業生涯加持;如果把家庭主婦也當作職場,辛苦操勞的全職主婦卻反而會被嫌棄,而且做家庭主婦的年限越長跳槽越難;拼事業不顧自己享受會被說是努力奮進,做家務不顧享受卻會被嘲是傻瓜。
可以看出,主外拼事業雖也是為了家庭,但自己卻可以獲取一定的價值,對以後的求職時有用處的;而主內做家務卻最終無從價值可得,這份經歷並不能可觀地幫助自己生存。
02你認為一件事情沒有價值絕不是因為這是真的,而是你忽略了它的價值。
全職主婦的每日付出並不能為自己的將來換取穩定的籌碼,這樣一個人是前途未卜的,是依賴於別人生活的,是處於弱勢地位的,雖然是隱性的。一個沒有被別人看到是擁有光明未來的人,是會被輕看的。
因為全職主婦的經歷對自己獲取更高價值無用我們就應該鄙棄它嗎?當然不!
現在的人們仿佛身後有人在拿著鞭子抽一樣,趕著人往前進、往上衝。好像凡是對成功無用的我們就不應該去做,凡是對自身進步無用的就是在浪費時間。所有的人從第一聲啼哭到化為塵土都完全地投身於人類社會這個永不停歇的龐大機器裡,無法讓自己站得更高的事情都受到了我們的鄙棄。
誠然,全職主婦不會名垂史冊,不會助推人類歷史,但在由千千萬萬個家庭組成的社會裡,她們每日的付出不是一句沒有用就可以抹滅的。
恩格斯有段話,或許可以解釋為何投身於家庭的女性會被認為沒有價值:
家務的料理失去了它的公共的性質。它與社會不再相干了。它變成了一種私人的服務;妻子成為主要的家庭女僕,被排斥在社會生產之外。現在在大多數情形之下,丈夫都必須是掙錢的人,贍養家庭的人,至少在有產階級中間是如此,這就使丈夫佔據一種無需有任何特別的法律特權的統治地位。在家庭中,丈夫是資產者,妻子則相當於無產階級。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03鼓勵女性走出家門的同時,不應摒棄那些仍在家中的主婦們。
人們常會說,他/她讀了那麼多書卻做這個,真是可惜了。這是現在的普遍共識:好似一個人或者物件沒有充分發揮其最大的能量就是浪費,就是在消耗價值,就是錯誤的。但一個人的價值是應該被這樣來定義的嗎?一個人的未來只要是在充分發揮使用其之前所得知識時,才是不辜負過去嗎?
現今社會不停地宣揚職業女性的價值追求,一是因為每個人都有拼搏自己人生的權利,二是現在社會的確也需要女性的參與。但更多的女性走入職場是為了讓女性更加自由的選擇,而不是讓事業成為女性的枷鎖。
不得不承認,仍舊有很多女性因為種種原因,無論是主觀或是客觀,仍舊在做全職主婦,這是一個不可也不能被磨滅和淘汰的群體。這只是一種生活方式和態度而已,我們不能因為其與主流價值導向不符就視而不見她們的存在,就企圖磨滅她們的價值。
從女性先做起吧。無論是職場女性或是主婦,彼此尊重,互相扶持,人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作出最舒服的選擇,無論女性站在哪個位置,她所作的努力都應該被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