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1月08日 10:49 來源:《哲學研究》 作者:賈紅雨
字號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On the Problem of the Beginning in Hegel’s Philosophical System
作者簡介:賈紅雨,長安大學文學藝術與傳播學院,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
原發信息:《哲學研究》第20176期
內容提要:黑格爾哲學體系的開端難題,應從絕對者的本性來理解。絕對者作為思維所內含的自身與自身的「原始分裂」,標誌著其本質結構,是其得以開始運動的內在動力,是其整個辯證運動的「靈魂」。這種「原始分裂」,就其首先顯現為一種自身與自身的對立關係而言,即是外在反思所代表的那種「兩分的觀點」。抽象的反思或知性,構成了絕對者最初顯現。因而,從反思開始的必然性,正是由絕對者的本性所決定的。但與開端相關的且直接影響到黑格爾整個體系方案成立與否的一個問題在於:將哲學家的思維運動內化為對象自己的思維運動,從而使兩者合一,並不能解決理念運動的發生學問題。
關鍵詞:開端/直接性/中介/Reflexion/原始分裂
標題注釋: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編號310833170323)的階段性成果。
關於黑格爾哲學中的一些基本關鍵問題,國內過去鮮有論及,比如黑格爾哲學體系的開端(Anfang)問題。在開端問題上,迄今為止最具有代表性的討論是迪特·亨利希(Dieter Henrich)1971年首版的《語境中的黑格爾》(Hegel in Kontext)一書。但相較於亨利希在該問題上所理解的黑格爾而言,亨利希本人並沒有提供一個更明確的解答,並且亨利希主要把開端限定為「存在邏輯學」中的純存在。實際上,除了純存在或《精神現象學》中的感性確定性,黑格爾哲學體系中的每一個進一步發展階段的開始部分也都是某種開端。此外,與「實在哲學」(即自然哲學和精神哲學)相對的《邏輯學》整體上也被視為體系的開端部分。誠如亨利希所言,黑格爾哲學體系的開端需要從更大的文本中尋求解答。(Henrich,1975,S.88)從黑格爾整個體系來看,這些不同意義的開端最終都指向一個東西,即作為思維運動的理念或絕對者。開端問題不僅涉及《精神現象學》和《邏輯學》中的第一步運動何以可能的問題,同時也涉及《邏輯學》整體上作為開端向「實在哲學」過渡的必要性與可能性問題。就開端作為已然將各種規定性包含於自身的理念而言,開端便是終點,是整個理念運動過程,因而開端難題在很大程度上表達的也正是黑格爾整個體系的難題。
一、開端及其規定性
黑格爾的哲學體系分為《邏輯學》《自然哲學》和《精神哲學》三個部分,體系的開端問題,一般而言,也就是體系的第一個部分《邏輯學》的開端問題。在《邏輯學》中,黑格爾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科學必須以何開始?」(1999,S.35; 2008,S.55.文中關於黑格爾著作的引用僅標註出版年份或著作縮寫。)按照黑格爾的表述,絕對開端作為體系的「第一個東西」(das Erste)是不帶任何規定性和外在關係的簡單直接性(Unmittelbarkeit),不經任何其他事物的中介(Vermittlung)而只與自身處於簡單的等同(Gleichheit mit sich selbst)中,它是非反思的(reflexionslos)、不可分析與比較的,一切外在的反思在開端這裡都必須被去除。(cf.1999,S.35ff.; 2008,S.58ff.)這裡,我們碰到的爭論是關於黑格爾對待開端的態度。一般認為,如亨利希和安德烈亞斯·阿恩德特(Andreas Arndt)認為(cf.Henrich,1975,S.85ff.; Arndt,S.127ff.),黑格爾是為這種開端辯護的。實際上,在這種沒有任何規定性的開端這裡,黑格爾看到的毋寧是倒向康德物自體的傾向,因為對黑格爾來說,無規定性意味著不可認知性:「在沒有規定性的地方,知識也是不可能的。」(1991,§36,Zusatz; TWA 8,S.105)這樣的開端其實就陷入了一種日常的理解之中:開端是某個獨立於主體的、現成自在的客體。這樣理解的開端,作為「第一個東西,客觀地看,並非必然的,從主觀方面來看,則是未被認知的」(1999,S.36; 2008,S.59)。普通知性或反思在開端這裡所誤以為的「未被規定的直接性」,必然導致開端的不可認知性——這個矛盾也是黑格爾整個哲學體系的核心矛盾和所要解決的終極問題之一。而黑格爾顯然不會接受一個不可認知的偶然開端。至此,可以確定的是,在開端這裡,黑格爾只是作為外在觀察者來描述「邏輯開端是如何顯現的」(2008,S.56),並對這種普通知性所理解的開端加以批判。從整個理念運動的大範圍來說,最初的東西也都是要被批判和否定的。因此,麥可·泰奧尼森(Michael Theunissen)把整個邏輯學都視為發揮著一種批判功能。(cf.Theunissen)黑格爾對如此理解的開端所持的批評性態度,可以更加清楚地在1813年的「本質邏輯學」中被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