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溫度的手藝》:如果不是熱愛,如何能成為「大匠」?

2020-12-18 十七君的詩書見聞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國相管仲就曾說過:「四民分業,士農工商。」這大概是中國最早的職業劃分了。不過,管子當時推行「四民制度」的目的是為了推行他的變法,好使齊國強大起來。

管仲當時所說的「士農工商」是「士兵、農民、工匠和商人」,四民之間並無地位高低不同,而僅僅是職業上的區分。畢竟,管仲自己本身就是商人出身,不至於將商人放在最底層。

不過,隨著歷史的發展,士大夫階層地位不斷上升,官僚階級發展壯大。伴隨著科舉制度的產生,讀書與做官緊密聯繫在一起,讀書人的地位逐漸提高,「士」由「士兵」變成了「士大夫和讀書人」。

於是,「四民」之間也開始產生地位差別,再加上千百年來農耕文明過的影響,「士」和「農」的階級地位開始高於「工」和「商」,正所謂「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即使到如今,仍有不少人認為,讀書遠比學一門手藝更有前途。

小野二郎

前幾年,一部名為《壽司之神》的日本紀錄片使大眾開始熟知「工匠精神」這個詞,片中主人公小野二郎是全世界年紀最大的米其林三星主廚,有著「壽司第一人」的美譽。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傾注到做壽司上,半個多世紀以來只專注於做壽司這一件事,體現出一種追求極致的工匠精神。

其實,對於中國人而言,「工匠精神」並不是一個新鮮的詞,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史書記載,舜在河濱製作陶器,追求精工細作,並因此帶動了周圍的人們在製作陶器時拒絕粗製濫造的事跡。

此後,在漫長的歷史中,無數能工巧匠被記錄在史書中,工匠文化和工匠精神也伴隨著技藝的成熟而日漸形成。到了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都願意花費大量財力招留外來工匠,工匠的多少已是衡量國力大小的重要標準。

要論中國最有名的工匠,你一定會想到魯班,他被稱為中國土木工匠的鼻祖,許多沿用至今的木工工具如鋸子、曲尺、墨斗,都是由他發明而成。

除了魯班,還有隋朝建築設計大師宇文愷,主持修建大興城和東都洛陽;橋梁工匠李春,設計並修建了舉世聞名的趙州橋;北宋土木建築師李誡,編著了世界最早建築學著作《營造法式》並設計營建諸多宮廷建築;明朝知名建築工匠蒯祥,設計和組織施工修建了天安門和北京諸多宮殿……

除了這些被史書記載的大匠,還有無數默默無聞地手藝人,他們對自己的技藝要求嚴苛,並為此不厭其煩、不惜代價地精益求精、精雕細琢,並將技藝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來,從古至今,未曾斷絕。

或許你會以為,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人工智慧已開始滲透到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傳統的手藝人早已經被現代化流水生產線所取代了吧?

實際上,仍然有這樣一群手藝人,他們甘於身居微處,終日與泥、木、陶、火、鐵、石為伴,雖默默無聞,卻一刻也沒有停下追求極致的腳步。

《有溫度的手藝》

《有溫度的手藝》一書,改編自大型紀錄片《大匠之夢》。作者是兩位長期從事紀錄片拍攝的媒體人周衛平和曹誠博。

周衛平是雲南廣播電視臺高級記者,同時也是一位具有人類學視野的紀錄片導演、攝影師,曾多次在國內外知名電影節上獲得獎項。曹誠博是雲南廣播電視臺紀錄片項目負責人,負責發行過的多部紀錄片曾在央視和各大衛視播放。

受家庭環境影響,一直以來周衛平都有一個夢想,那就是拍一部關於普通工匠的紀錄片,「為手藝樹碑,為工匠立傳」。

李宏進

2017年,周衛平結識了著名的民族建築設計大師李宏進。出身於湖南湘西的李宏進從十二歲開始拜師學藝,從事民族歷史建築工作超過三十年,完成了一百多項建築作品,創造了十多項金氏世界紀錄,被稱為「湘西鬼才」。

李宏進的傳奇人生和在民族建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引起了周衛平的好奇,更激起了他研究中國傳統手藝的興趣。為了深入一線拍攝傳統手藝和民族建築的修建,周衛平跟隨李宏進和他團隊的工匠輾轉於泥濘的工地和骯髒的工棚之間,採訪工匠,拍攝他們的工作場景,最後有了紀錄片《大匠之夢》。

《大匠之夢》先後在中國教育電視臺、湖南金鷹紀實頻道、北京東奧紀實(原北京高清紀實)等各大平臺熱播,並榮獲24屆「中國十佳紀錄片」殊榮。如今,周衛平又推出了這本改編自紀錄片的書籍《有溫度的手藝》,將影像文字化,希望更多的人能夠了解到什麼是所謂的「工匠精神」。

在《有溫度的手藝》一書中,作者深入中國古建築和傳統手作的第一線,採訪了二十餘位普通的匠人,他們中既有傳統的木匠、瓦匠、石匠,也有陶藝師、彩畫師、跟雕師;他們有的是家族傳承,有的是半路出身;他們有的堅持傳統,有的敢於創新……

這些來自不同地方、身份各異的能工巧匠們,在一位心懷大夢的民族建築設計大師李宏進的帶領下,在民族建築方面共同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世界奇蹟。他們中的許多人可能都沒聽過「工匠精神」這個詞,但卻在用一生去踐行工匠精神,並將這種匠心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縱觀全書,無論是木匠、瓦匠、石匠還是鐵匠、銀匠、銅鎖匠,在他們的行業裡,都有一套嚴格的立身規矩和處世準則。哪怕是父子傳承,這其中的規矩都分毫不能差。這些規矩已經傳承了上千年,卻隱含了諸多古老的智慧。

比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句話原本是出自木匠行業,「規」和「矩」都是木匠行業用以取形的工具,如今也已成為一句人人熟知的諺語,意指做事要遵守一定的規矩準則,才能夠獲得成功。

還有「上梁不正下梁歪」,最早也是出自木匠行業,「上梁」是建造房屋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步,上梁不正,會導致整個房屋的結構不穩;上梁是否順利,甚至會關係到房屋主人是否興旺發達。後來,這句諺語被引申為「若領導和長輩做事違背法律和道德準則,其餘的人就會跟著這樣做」的含義,用以強調家庭教育中父母以身作則的重要性。

在採訪中,周衛平還和工匠們聊起入行的初心。有的人是為了「給子女減輕負擔」,有的是「不想祖傳的手藝斷在自己手上」,還有的是手藝背後所蘊含的文化深深地吸引。

無論是為何而入行,一旦進入這個行業,每一位手藝人都決心將自己一生的精力都投入到其中去,不斷進步,精益求精,把作為手藝人的那份驕傲和情誼融入到自己的每一件作品中。

或許,他們並不知道什麼是所謂的「工匠精神」,但他們卻用自己的一生,身體力行地踐行著「工匠精神」

相關焦點

  • 東家「傳家節」聚焦「手藝傳家」:年輕的「匠N代」,擁抱網際網路新玩法
    「傳」為傳承,「家」既指東方文化之大家,也指千萬個溫暖小家,「傳家」的含義,就是讓文化和手藝代代相傳。「手藝傳家」是今年傳家節的題中要義:聚焦年輕的「匠N代」。看90後、95後的年輕手藝人如何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在傳承傳統手藝的同時積極創新,擁抱網際網路及各種新玩法。
  • 八大匠與十八匠是什麼工匠
    古時候八大匠有哪些手藝傳統的技藝有八大匠:木匠,瓦匠,鉄匠,石匠,皮匠,氈匠,剃頭匠,裁縫匠,箍爐匠亦稱小爐匠,紙匠亦稱糊匠,編匠亦稱席匠、織席匠。有的也說是:木匠,瓦匠,鉄匠,石匠,皮匠,氈匠,剃頭匠,裁縫匠,餅匠。
  • 大匠塾 | CEO要有泥腿子精神
    作 者:大匠塾  來 源:大匠塾(ID:HanLan_Academy)  大匠塾上課,小峰難得發言。  每次跳出來教大家兩招,都是很落地的方法和工具:像從上到下掃樓梯一樣一層層為客戶畫像,客戶九宮格,現場管理54321,魚骨圖等等等等。
  • 學一門手藝 免費教殘疾人
    在他看來,從2015年的「尋匠之旅」開始,做一名「手藝人」不僅是自己謀生的手段,還寄託著他幫助身邊「殘友」們走出困境的夢想。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張曉宜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蘇韻樺、張曉宜  尋匠之旅:找到適合自己的手藝  1990年出生的唐劍臉龐稜角分明,身材瘦削。
  • 泰州88歲箍桶匠堅守老行當七十載
    孔祥遠手藝精湛,產品貨真價實,每年都有各地顧客找他箍桶,孔祥遠不厭其煩,專心致志打磨每一件產品,儘量不留遺憾。「造房子、造船的是大木匠,我們箍桶的是小木匠,我就是個88歲的『小木匠』。」孔祥遠常常這樣調侃自己。他的老伴常常嗔怪地說他「就是個木匠瘋子」。   不僅是箍桶,老人做的香樟衣架也很有特色,懸掛衣服還能防蛀。
  • 蘇州鐘錶匠專注「蘇鍾」手藝30年
    今年7月,蘇州鐘錶匠田亮隨中國鐘錶協會前往瑞士交流學習,以蘇州園林「四季盛景」為主題的文創懷表、宋錦錶帶等有著濃濃東方文化的設計引發了當地鐘錶設計大咖的濃厚興趣,紛紛向田亮發來合作邀約。歷史上,蘇鍾、廣鍾和宮廷鍾並稱為中國三大鐘表。實際上,蘇鍾在形成批量生產能力上還要早於廣鍾。清代,蘇州生產的鐘表不但在民間廣為流傳,還成為貢品獻給清朝皇室。
  • 成都記憶:老成都的補碗匠、剃頭匠
    老成都走街串巷的補碗匠補碗匠:也叫鋦碗匠,上世紀專門修補陶瓷碗、陶瓷罐、陶盆、缸之類的手藝人。老百姓稱他們為「鋦盆(鍋)鋦碗鋦大缸的」,而成都人則喜歡叫「補碗匠」。這些人都是走街串巷,挑子上有風箱和小爐子、板凳、錘子、鑽子之類。擔子一頭掛著小銅鑼和鉛(鐵)「疙瘩錘」,走起路來一晃就叮噹作響,省的總吆喝。他們的手藝主要是修初陶瓷罐、陶盆、缸之類,陳設的撣瓶、帽筒等也可以修補。補碗匠最初主要是為成都皇城、少城裡的達官貴人服務的。
  • 「耕育匠藝」傳承耕育文化、工匠藝術和工匠精神
    2、 匠人、匠藝、匠心與「工匠精神」七千多年前的原始社會,出現了人類第二次社會大分工,手工業逐漸從農業分離出來。出現了工匠,有手藝有技術可稱為匠。匠人是木匠、鐵匠、皮匠、鐘錶匠等代表。匠是一門技藝,匠人對精品有著執著的堅持和追求,通過不斷打磨自己的技藝,淬鍊心性,是「品質」的象徵。匠藝要求產品無瑕疵,精益求精。
  • 茅臺鎮大國醬鄉,尋找99位中華匠藝人
    由大國醬鄉發起的「尋找99個中華匠藝傳承人」 活動,正持續進行中。期間,我們不斷尋訪書法、茶道、唐卡、建盞等各領域手藝人,欲將中國傳統手藝,通過公眾號等官方平臺宣傳弘揚,讓百年文化再發光。今天,就讓我們走近泉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珠繡傳承人陳克忍老師,通過指尖的藝術,閱覽千萬繡品後的匠心故事。
  • 匠品美縫知識:地暖溫度能把美融化融化了嗎?
    匠品美縫冷知識:地暖溫度能把美縫劑溶化了嗎?雖然現在作美縫的家庭非常多,但是還是有很多人會擔心後期會出現一系列的問題,有的人會問:我家瓷磚下面是地暖,瓷磚美縫劑施工之後會不會導致美縫劑溶化?匠品美縫知識:地暖溫度能把美融化溶化是不是美縫劑會有問題?其實不然,目前市面上賣的美縫劑多數是雙組份美縫劑,當然單組分美縫劑也是存在的,這些雙組份美縫劑都會用在地暖上面。
  • 第一屆全國技能大賽閉幕 年輕能工「小」匠如何成為中國製造轉型...
    如何通過競賽的方式選拔、培養高技能人才?年輕的能工「小」匠未來將如何成為中國製造轉型升級的「頂梁柱」?本屆技能大賽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舉辦的規格最高、項目最多、規模最大的全國性、綜合性職業技能賽事。通過比賽,人們對年輕技能人才的高超技藝和工匠精神,有了更直觀的體驗和感受。汽車行業是製造業中技術含量、智能化程度和產業集中度較高的代表,也被稱為製造業的標杆。
  • 小胖子是祖傳的手藝,這些人偶傀儡真正的製作者並不是他!
    小胖子是祖傳的手藝,這些人偶傀儡真正的製作者並不是他!丹堂的深夜,萬籟俱寂。丹堂的垃圾場中,更是了無人蹤。突然,垃圾場的一角,卻出現了一個黑影。黑影看上去有些鬼鬼祟祟,左右打量著周圍,好像是生怕被別人撞到。等到他離開陰影處出現到月光下,才顯現出苑大師那張尷尬的老臉。
  • 隨身寶石庫 《激戰2》珠寶匠職業一覽
    在《激戰2》中,有這樣一批工匠,他們與華麗共存,雕刻閃亮,撰寫奢華,他們是珠寶匠,匠心獨具的手工藝者,隨身攜帶的寶石庫。他們能夠通過自己的手藝來製作各種具有增益效果的寶石及其他一些組件,這就像是給猛獸加上了翅膀,給奧特曼加上了延時裝置一般。
  • 創新設計智造賦能匠心匠藝 小罐茶成中國匠人大會官方指定用茶
    大會以「匠心初地,玉汝於成」為主題,深入探討傳統中國文化如何從「人類生活的總集」轉型成為具有經濟價值、可消費的文化產品等議題。作為現代派中國茶企的代表,小罐茶憑藉著對匠心精神的深刻理解、好茶品質的極致追求,在此次大會中榮獲「中國匠人大會匠星獎」,同時小罐茶創始人、董事長杜國楹被授予中國匠人大學特別理事榮譽。
  • 日本行探尋雷克薩斯的「匠」與「犟」
    如果給各個豪華品牌設定一道開放題,讓大家畫一個周長為c的四邊形。寶馬會設計出充滿殺傷力的菱形,捷豹會完全不顧命題變成一幅優雅的圖案,而雷克薩斯則會刻板地按照黃金分割比例,給出一個標準的長方形來。雷克薩斯對細節的考究幾乎到了偏執的程度,他們會花上兩年的時間來研究一個門把手只為了讓用戶在使用過程中左右手都能達到相同順手的狀態。
  • 功匠世家創始人般若一修,從白手起家到家居修護行業翹楚,用匠心...
    但正因為般若師傅區別於一般的傳統師傅,更能明白整合的重要性,從而成就了功匠世家品牌的誕生。對於個人而言,技藝精湛即可,而公司的運營,高技藝與高服務缺一不可,服務意識也是般若一修師傅始終強調的態度之一,因為在修護行業,頂尖師傅與師傅之間的技術差距是很小的,手藝的差距不一定能全面判斷師傅的好壞,技術以外的原因也起到最大作用,所以如何將服務價值最大化,般若師傅認為,除了提升技術以外,還要綜合提升各方面的能力才能得到發展。
  • 有多少人還記得,有一種手藝叫—毛氈
    他告訴我們他有兩個孩子一男一女現在都已經成家,兩個孩子現在都在外地工作,以後他還是想要把這門祖輩傳下的手藝傳給兒子,不管掙不掙錢也要將手藝傳下去,他的語氣堅定又誠懇。在大理的一周內我們兩次拜訪楊師傅,第二次去的時候楊師傅還特意給我們做了示範。
  • 梓匠輪輿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梓匠輪輿,梓匠:木工;輪輿:制車輪和木箱的人。泛指有手藝的人。出自:戰國·鄒·孟軻《孟子·盡心下》:「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近義詞有:能工巧匠,梓匠輪輿是中性成語,可作主語、賓語、定語;指工匠。
  • 父親是個「手藝人」,煎炒烹炸、吹拉彈唱,幾乎樣樣精通
    匠,古指木工,後引申為靈巧、巧妙,專指有手藝的人。在我們老家,有句老話叫荒年餓不死手藝人,手藝人憑本事吃飯,是很吃香的。印象中,父親就是個有手藝的人,而且,會的手藝還很多:什麼木工泥瓦、織席編筐,甚至煎炒烹炸、吹拉彈唱,幾乎樣樣精通。
  • 你知道慈谿的簟匠,但不一定知道袋匠和代匠!
    簟字相對篾字,雖然有一定的牽強與局限,但恰好能應對我們的方言讀音。於是,我就啟用簟匠為那篇文章的標題與文中統一的稱呼。是否確切,也未作進一步考證。到如今,十多年過去,本地不少新出現的文字資料表述裡,也都相繼用簟匠代替了篾匠。 同樣是工匠,不一定都很有名氣。有的走村穿巷,到處都有他們的身影。有的則以座堂守鋪為主,偶爾外出遊走,也只為承攬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