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國相管仲就曾說過:「四民分業,士農工商。」這大概是中國最早的職業劃分了。不過,管子當時推行「四民制度」的目的是為了推行他的變法,好使齊國強大起來。
管仲當時所說的「士農工商」是「士兵、農民、工匠和商人」,四民之間並無地位高低不同,而僅僅是職業上的區分。畢竟,管仲自己本身就是商人出身,不至於將商人放在最底層。
不過,隨著歷史的發展,士大夫階層地位不斷上升,官僚階級發展壯大。伴隨著科舉制度的產生,讀書與做官緊密聯繫在一起,讀書人的地位逐漸提高,「士」由「士兵」變成了「士大夫和讀書人」。
於是,「四民」之間也開始產生地位差別,再加上千百年來農耕文明過的影響,「士」和「農」的階級地位開始高於「工」和「商」,正所謂「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即使到如今,仍有不少人認為,讀書遠比學一門手藝更有前途。
前幾年,一部名為《壽司之神》的日本紀錄片使大眾開始熟知「工匠精神」這個詞,片中主人公小野二郎是全世界年紀最大的米其林三星主廚,有著「壽司第一人」的美譽。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傾注到做壽司上,半個多世紀以來只專注於做壽司這一件事,體現出一種追求極致的工匠精神。
其實,對於中國人而言,「工匠精神」並不是一個新鮮的詞,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史書記載,舜在河濱製作陶器,追求精工細作,並因此帶動了周圍的人們在製作陶器時拒絕粗製濫造的事跡。
此後,在漫長的歷史中,無數能工巧匠被記錄在史書中,工匠文化和工匠精神也伴隨著技藝的成熟而日漸形成。到了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都願意花費大量財力招留外來工匠,工匠的多少已是衡量國力大小的重要標準。
要論中國最有名的工匠,你一定會想到魯班,他被稱為中國土木工匠的鼻祖,許多沿用至今的木工工具如鋸子、曲尺、墨斗,都是由他發明而成。
除了魯班,還有隋朝建築設計大師宇文愷,主持修建大興城和東都洛陽;橋梁工匠李春,設計並修建了舉世聞名的趙州橋;北宋土木建築師李誡,編著了世界最早建築學著作《營造法式》並設計營建諸多宮廷建築;明朝知名建築工匠蒯祥,設計和組織施工修建了天安門和北京諸多宮殿……
除了這些被史書記載的大匠,還有無數默默無聞地手藝人,他們對自己的技藝要求嚴苛,並為此不厭其煩、不惜代價地精益求精、精雕細琢,並將技藝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來,從古至今,未曾斷絕。
或許你會以為,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人工智慧已開始滲透到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傳統的手藝人早已經被現代化流水生產線所取代了吧?
實際上,仍然有這樣一群手藝人,他們甘於身居微處,終日與泥、木、陶、火、鐵、石為伴,雖默默無聞,卻一刻也沒有停下追求極致的腳步。
《有溫度的手藝》一書,改編自大型紀錄片《大匠之夢》。作者是兩位長期從事紀錄片拍攝的媒體人周衛平和曹誠博。
周衛平是雲南廣播電視臺高級記者,同時也是一位具有人類學視野的紀錄片導演、攝影師,曾多次在國內外知名電影節上獲得獎項。曹誠博是雲南廣播電視臺紀錄片項目負責人,負責發行過的多部紀錄片曾在央視和各大衛視播放。
受家庭環境影響,一直以來周衛平都有一個夢想,那就是拍一部關於普通工匠的紀錄片,「為手藝樹碑,為工匠立傳」。
2017年,周衛平結識了著名的民族建築設計大師李宏進。出身於湖南湘西的李宏進從十二歲開始拜師學藝,從事民族歷史建築工作超過三十年,完成了一百多項建築作品,創造了十多項金氏世界紀錄,被稱為「湘西鬼才」。
李宏進的傳奇人生和在民族建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引起了周衛平的好奇,更激起了他研究中國傳統手藝的興趣。為了深入一線拍攝傳統手藝和民族建築的修建,周衛平跟隨李宏進和他團隊的工匠輾轉於泥濘的工地和骯髒的工棚之間,採訪工匠,拍攝他們的工作場景,最後有了紀錄片《大匠之夢》。
《大匠之夢》先後在中國教育電視臺、湖南金鷹紀實頻道、北京東奧紀實(原北京高清紀實)等各大平臺熱播,並榮獲24屆「中國十佳紀錄片」殊榮。如今,周衛平又推出了這本改編自紀錄片的書籍《有溫度的手藝》,將影像文字化,希望更多的人能夠了解到什麼是所謂的「工匠精神」。
在《有溫度的手藝》一書中,作者深入中國古建築和傳統手作的第一線,採訪了二十餘位普通的匠人,他們中既有傳統的木匠、瓦匠、石匠,也有陶藝師、彩畫師、跟雕師;他們有的是家族傳承,有的是半路出身;他們有的堅持傳統,有的敢於創新……
這些來自不同地方、身份各異的能工巧匠們,在一位心懷大夢的民族建築設計大師李宏進的帶領下,在民族建築方面共同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世界奇蹟。他們中的許多人可能都沒聽過「工匠精神」這個詞,但卻在用一生去踐行工匠精神,並將這種匠心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縱觀全書,無論是木匠、瓦匠、石匠還是鐵匠、銀匠、銅鎖匠,在他們的行業裡,都有一套嚴格的立身規矩和處世準則。哪怕是父子傳承,這其中的規矩都分毫不能差。這些規矩已經傳承了上千年,卻隱含了諸多古老的智慧。
比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句話原本是出自木匠行業,「規」和「矩」都是木匠行業用以取形的工具,如今也已成為一句人人熟知的諺語,意指做事要遵守一定的規矩準則,才能夠獲得成功。
還有「上梁不正下梁歪」,最早也是出自木匠行業,「上梁」是建造房屋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步,上梁不正,會導致整個房屋的結構不穩;上梁是否順利,甚至會關係到房屋主人是否興旺發達。後來,這句諺語被引申為「若領導和長輩做事違背法律和道德準則,其餘的人就會跟著這樣做」的含義,用以強調家庭教育中父母以身作則的重要性。
在採訪中,周衛平還和工匠們聊起入行的初心。有的人是為了「給子女減輕負擔」,有的是「不想祖傳的手藝斷在自己手上」,還有的是手藝背後所蘊含的文化深深地吸引。
無論是為何而入行,一旦進入這個行業,每一位手藝人都決心將自己一生的精力都投入到其中去,不斷進步,精益求精,把作為手藝人的那份驕傲和情誼融入到自己的每一件作品中。
或許,他們並不知道什麼是所謂的「工匠精神」,但他們卻用自己的一生,身體力行地踐行著「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