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一事持續發酵,繼小學生的父親在網上公開聲明道歉之後,中國科協7月15日發布聲明,決定成立專項調查工作組對獲獎作品進行核查,責成並督導相關省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織單位對有關情況進行全面認真核查。核查結果尚需時日,不過有一個現象引起了小編的興趣,今天就來說一說。#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
「兩位老師」
為了方便敘述,還得從頭說起。事件的導火索是網友發現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上某一個獲獎者,過於「高大上」,有違常理,認為一個小學生是不可能完成這樣的科研項目的,肯定「有高人相助」。
細心的網友很快就把焦點集中在兩個指導老師陳老師和楊老師身上,結果不出所料,兩位老師就是小學生的父親和母親,之後網友還發現,這名小學生應該還是在美國出生的。
無獨有偶
如果說,這名小學生還是「術業有專攻」的話,另一名獲獎者簡直可以說是多才多藝,全面開花了。
這位名為「段皓嚴」的履歷簡直太耀眼了。
他七次代表重慶出徵國際國內大賽和學術交流活動,帶領團隊在第五屆國際數學建模挑戰賽中勇奪國際賽特等獎,個人科技創新成果在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獲金獎。在讀初中時,他提出魚群定位裝置的設計方案和節能型驅魚實驗裝置設計方案。他專注無人駕駛技術中的交通標誌識別技術,設計的算法識辨精度達到99.75%,超過目前最高準確度99.65%。個人入選創新後備人才培養英才計劃等多個高水平項目。
他也因此入選了「感動重慶十大人物」。
我們不敢保證這名天才少年在創新大賽上的成績也有問題,但是有些蛛絲馬跡卻是非常有意思:
比如說,可以多次進入西南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實驗室完成自己的實驗。(周末和暑假)
用他的話說,幾乎每個周末都「泡」在實驗室裡,在老師的指導之下,他用蛋清做了一個有機的柔性憶阻器。
尊師重道
可能你覺得,這些話沒有問題啊。可是,按照常理來說,一般我們的獲獎感言,巴不得多感謝我們的老師幾次。即使是孩子的父母,如果真的給了孩子有參考意義的建議,也是樂於讓孩子「感謝」一下自己的。
如果說,在評選過程中,或許為了避嫌,存在人情因素不便提及老師的姓名的話,為什麼之後在媒體評選「感動人物」的時候,也不知道給這位恩師一個露臉的機會呢?尊師重道難道不應該嗎?難道說這些老師不配擁有名姓?
「一次去大學實驗室學習時,老師帶著他認識了一個神奇的器件——憶阻器。」(重慶日報)
巧合的是,西南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研究這個課題的,也姓段。詳見百度百科段書凱。
而段皓嚴另外的研究方向則指向了在另一所高校的,他的母親。
隱姓埋名
我們不敢斷言,他的研究肯定是在父母的幫助下完成的,但我們有理由懷疑,這兩起評選結果中,他們的「老師」為什麼都不約而同地低調起來,甚至把自己的父親和母親稱為老師。
我認為,這倒是給將來的調查組的核查提供了一個方向,那就是把焦點集中在那些「隱姓埋名」,不追求名利、默默無聞的導師身上。
如果確係父母親屬作假,絕不姑息,如果不是,倒是應該讓他們曝光在鎂光燈之下,接受我們的掌聲和讚譽。
最好的老師
每個人的人生中,除了學校裡的老師,還有身邊的老師,那就是我們的父母。某種意義上,父母是最好的老師。一個優秀學生的背後不一定站著有學識的父母,但是一定有教養的父母。父母有教養,會把基因傳給孩子,讓孩子在成長中受益終身。
可是,在科技創新大賽的評選上,這些身兼父母與老師兩種角色的人,明顯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
甚至可以說,把「父母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詮釋得「淋漓盡致」。這也讓我們反思,為人父母,究竟在孩子的人生道路上,究竟應該扮演什麼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