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日本著名浮世繪畫師葛飾北齋誕辰260年。在此之際,一部聚焦藝術巨匠葛飾北齋的傳記電影本應在2020年5月29日上映,但卻因為疫情而推遲到2021年上映。這部電影就是《北齋》。
影片主要圍繞青年時期的北齋和著名出版人蔦屋重三郎、老年期的北齋和他的搭檔柳亭種彥展開。其中,柳樂優彌飾演青年時期的北齋,田中泯飾演老年時期的北齋,阿部寬飾演出版人蔦屋重三郎,瑛太飾演戲作家柳亭種彥,玉木宏扮演擅畫美人的浮世繪畫家喜多川歌麿。
不過葛飾北齋的「傳奇故事」可不是一部電影就能講完的。葛飾北齋90年的一生經歷過無數題材和技法,長達70餘年的作畫生涯在浮世繪畫師中無人可比。他在繪畫領域涉獵甚廣,尤其以風景版畫成就最高,擺脫了歌舞伎和吉原美人等傳統內容,將合理的空間、細緻入微的陰影等西方繪畫元素移植到浮世繪上來,並發展出了漸變羽化等新的拓印技法。他在晚年自稱「畫狂人」,隱約透露著中國的文人詩意。日本浮世繪學者永田生慈指出:「葛飾北齋在江戶時代後期作為浮世繪師登上畫壇,但在作畫生涯的後半生,他沒有停留在浮世繪的範疇而開創了獨自的境界,是時常挑戰新的領域、鑽研不息、不屈不撓的畫師。」
(以下內容整理自《浮世繪》,對原文有刪改)
師出勝川名門
葛飾北齋原名中島鐵藏,於1760 年(寶曆十年)出生於江戶隅田川東岸(今東京都墨田區龜澤),父親中島伊勢,系幕府御用鏡師,按當時的慣例其姓名也記入武家名簿,與御用狩野派畫師一樣屬於準武士階層,母親也是武家名門之後。因此,雖然葛飾北齋一生都在平民區度過,但武家血統賦予他以高傲不羈的性格,對他終生的活動都產生影響。葛飾北齋19歲入勝川春章畫坊為徒,次年由師傅將自己畫名中的「春」字加上別名「旭朗井」中的「朗」字,取畫號為勝川春朗, 「春朗」二字也隱含著師傅對他畫業發展的期待。
勝川春章1792年(寬政四年)去世後,勝川春朗於 1794 年脫離勝川派,時年 35歲。1795年(寬政七年)他模仿琳派畫師取畫號宗理,顯示出與浮世繪畫師的微妙區別。此後,他不斷更換畫號,先後使用過辰政、戴鬥等30餘個,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北齋」。
脫離勝川派之後,作為獨立畫師的葛飾北齋並沒有立即介入浮世繪的商業性製作,而是承接個人訂單,以繪製狂歌繪本和手繪美人畫等為主,濃墨淡彩之間流露著中國繪畫的性格。由此可見葛飾北齋作為有實力的畫師已經得到較多客戶的認可,他的個人風格也開始顯露出來。他擅長將人物與風景結合起來作為狂歌繪本的插圖,還研究狩野派、土佐派、琳派等不同流派技法和西洋風景畫的透視原理,形成個性鮮明的畫風。他不僅運用陰影法,還在畫的四周加上類似外框的圖案,並一反傳統形式用片假名橫向題名落款等,給古老的浮世繪帶來新的面貌。
繪畫生涯的巔峰
葛飾北齋在19世紀30年代(天寶年間)達到他繪畫生涯的巔峰,此時他已年逾七旬,一生中最精彩的風景版畫系列《富嶽三十六景》就出現在這個時期,為此他花費了5年時間。這樣以不同位置、不同角度、不同時間、不同季節全方位地表現同一主題的手法,開拓了浮世繪風景畫的新領域。
富嶽三十六景 東海道程之谷
富嶽三十六景 甲州石班澤
葛飾北齋的不凡筆力體現在經營動與靜、晴與雨、波濤與富士山等對立關係的構成上,不僅以西方繪畫的透視原理和明暗對比手法拓展畫面空間及深度,還結合典型的日本傳統線描紋樣及裝飾性色彩,使浮世繪從狹隘的人物題材局限中解放出來。也為長時期以來沉浸于美人畫與歌舞伎畫的江戶百姓打開了一方新的自然天地,不僅獲得廣泛好評,也給出版商和浮世繪畫師們以極大的衝擊與啟發。由此,風景畫作為浮世繪的一個新樣式開始被急速地推廣開來。
葛飾北齋還在主版(即墨版)上使用了當時來自海外的化學顏料維爾林藍,使套版色彩迥異於以往的效果,博得了歷來喜歡新鮮事物的江戶人的喜歡。由於這一系列受到廣泛好評,他後來又追加製作了10幅,使《富嶽三十六景》的總數為46幅。據日本學者研究統計,每幅畫面的視點均有實際依據,其中有13幅自江戶,4幅自江戶郊外,3幅自江戶東部的其他地區,18幅自東海道各地,7幅自富士山所在的山梨縣,最後以富士山頂的局部近景結束。
這個系列中的《神奈川沖浪裏》一幅舉世聞名。神奈川衝是從三浦半島到橫濱附近的江戶灣沿岸海面,從這個角度可以眺望到與畫面相似的遠景富士山。畫面上有3艘押送船,它們是從江戶附近的房總半島運送鮮魚和蔬菜到江戶城日本橋市場供應市民的船隻,每艘船上有8名槳手。大海洶湧澎湃,波浪破碎的一瞬間,船夫們緊緊抱住船身隨波逐流。翻滾的浪花又引導觀者的視線,使處於畫面下端的富士山雄姿不減。
富嶽三十六景 神奈川沖浪裏
另一幅《凱風快晴》也是這個系列的經典之作。每年夏秋兩季的清晨,由於光照與空氣的作用,富士山通體紅遍的景象偶有出現,蔚為壯觀。以至於日本學者感嘆:「富士山是一個活體生命,每天都向我們展現不同的姿態。」 葛飾北齋想必深諳其魅力所在,自然光的表現和主觀意境的處理尤為醒人耳目,版畫的線條和色彩在這裡得到了充分理解和生動運用。極具張力的兩道弧線簡練地概括出富士山的雄偉姿態,山腳下蔥蘢的墨綠森林、如火焰般升騰的巔峰和橘紅色的山體在湛藍天際的映襯下愈顯奪目;變化有致的雲層將背景推向無限深遠,也使趨於平面裝飾的畫面透露出空間的生動。此作堪稱葛飾北齋以非凡白描和構成能力,以經典手法表現的經典風景。
富嶽三十六景 凱風快晴
「但願能有百年壽」
回顧葛飾北齋的一生,大致可以看到這樣的軌跡:20 歲時追隨師門畫風,專注於歌舞伎畫與相撲繪;30歲之後開始接觸西洋畫,運用透視手法製作浮繪以及美人畫和風俗畫,堪與當時的浮世繪巨匠歌川豐春、喜多川歌麿比肩;40歲開始將明暗表現引入風景版畫,打開一方新的天地,同時還為長篇浪漫小說繪製大量插圖;50 歲至60歲之間則以旺盛的精力製作啟蒙繪本《北齋漫畫》;70歲時再度將注意力轉向錦繪,誕生了不朽傑作《富嶽三十六景》等風景畫系列及一大批花鳥畫名作;80歲之後的晚年則專注於手繪,直至生命最後一刻。
葛飾北齋於嘉永二年(1849)四月十八日晨於江戶淺草聖天町寺院的住所去世,享年90歲,這個年齡超過了當時日本人均壽命的一倍。據《葛飾北齋傳》記載,他在臨終前依然不情願地感嘆:「天若再予我十年壽命。」少頃,又改口道:「天若再保五年壽命,我必成真畫工。」此前一年的1848年(嘉永元年),他在繪畫範本《畫本彩色通》的序文中還寫道:「自90歲始變畫風,百歲之後再改繪畫之道。」葛飾北齋對畫業的執意追求,物我兩忘、永無止境的精神感人至深。
- 推薦閱讀 -
《浮世繪》
潘力 著
浦睿文化 / 湖南美術出版社
【來源:浦睿文化】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