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國產劇市場什麼樣的轉變最讓人驚喜?
七話要選擇迷你劇的加量出現。
曾經,一部12集的《無證之罪》一戰成名,但礙於短劇集的銷售與推廣各方面的弱勢,製作方們並沒有放開去做。
到了2020年,迷你劇卻有了爆發趨勢,從《唐人街探案》到《龍嶺迷窟》、《餘歡水》,短小精悍劇情不拖沓的迷你劇,總能讓觀眾驚喜。
這種製作趨勢之下,也讓迷你懸疑劇《無證之罪》有了繼承者:《十日遊戲》。
朱亞文、耿樂、劉奕君等實力派主演,改編自東野圭吾小說,12集的迷你體量,最終拿下豆瓣8.0分的好成績,成為本季度必看懸疑佳作。
從娓娓道來到劍拔弩張,編劇把反轉用到極致
《十日遊戲》的故事分成兩條線傳遞給觀眾。
一條是倒敘線。
主視角是於海,一個遊戲創業公司的老闆,人物剛出場便被投資人沈輝用一句話否定。
「你的遊戲,太黑暗了」。
為了說服沈輝投資,於海拎著禮物去拜訪沈輝,恰巧遇到沈輝離家出走的女兒路婕。
前者存著接近沈輝家人的意圖,後者又需要一個暫時居住的地方,於是在路婕的央求下於海半推半就把她帶回家。
年輕男女的「同居」故事正式開啟,但,你以為接下來是一場甜甜的戀愛嗎?
錯了,甜是有的,但甜只是最淺層次的看點。
當於海的遊戲再一次被沈輝拒絕後,他回到家中直接將路婕捆綁起來,畫面陡然一變,謀殺現場似乎要破空而來。
但,故事並沒有向血腥發展,等待一段時間後,於海解開了路婕的束縛,然後淡淡地說一句:「綁架遊戲,現在開始」。
為什麼是遊戲?
路婕不滿父親偏心異母姐姐,想要借一場假綁架報復父親。
於海為了遊戲欠下巨額高利貸,他需要一筆橫財。
兩人目的不同,計劃卻一致,於是,一段精心策劃的假綁架與脫罪計劃開啟,但事情的走向,遠遠比綁架複雜。
這份複雜,由另一條直敘線解答。
這條線的主視角是警察吳宇柯,他的小組接到一起拋屍案,死者正是路婕。
多日前策劃假綁架案的成員之一成了真正的受害者,而另一成員於海,是不是這場兇殺案的實施者呢?
吳宇柯開始追蹤路婕離家出走後的行動軌跡,直敘鏡頭與倒敘鏡頭穿插進入,前人的伏筆成了後人挖掘的證據。
最終,「綁匪」於海也的確成了兇殺案的嫌疑人。
但,敏銳的吳宇柯發現了其中的怪異之處,所有疑點都指向高智商的於海,讓這件案子邏輯過於順暢。
一籌莫展之時,吳宇柯在路婕父親沈輝身上找到了突破口。
在前六集中,貫穿倒敘與直敘兩條線的沈輝乍看只是次要人物,是一個被女兒坑了的倒黴父親,但零星的劇情卻串聯出他的不簡單。
比如,第一次拒絕於海時他的理由果斷乾脆,但第二次拒絕於海時,他卻深入的分析了於海遊戲陰暗面形成的原因:他的家庭。
陳年傷疤與內心陰暗複雜的一面被撕開,是推動於海同意綁架計劃的關鍵。
倒敘線裡一場假綁架案,背後似有一隻或多隻手在操控著它由假綁架到「真撕票」,而直敘劇情裡的查案,也處處存在疑點。
兩條敘事線的交織進行,前六集是娓娓道來綁架案的策劃與偵破過程,相互解答又相互挖坑,時而匯合併行,時而背道而馳,讓觀眾完全停不下思考。
待到第七集,兩條故事線逐漸匯合,隱藏的伏筆也接連呈現,衝突對立劍拔弩張,「反轉」也讓觀眾智商受到極大的挑戰,高能劇情一直持續到大結局。
為了不影響觀劇體驗,七話就不介紹6集以後的故事走向了,只能說,但凡有點懸疑劇經驗的觀眾都預見到後期會反轉,原著粉絲也在彈幕中瘋狂劇透。
然而,當反轉真正來臨之時,還是打破了觀眾與原著粉的既定預期。
它沒有完全按照原著走向,而是加入了另一種不同的反轉衝擊,觀眾預見到了大綱,卻很難想像到它的細節,使故事燒腦十足。
同時,它也沒有為反轉而反轉,而是層層遞進去展現故事另一層看點。
升華探討:人性、情感與救贖
客觀來說,七話最初並不看好《十日遊戲》,因為受到國內影視圈追捧的東野圭吾作品,很難完美本土化,當下並沒有一個真正消化了的翻拍作品。
但,《十日遊戲》打破了這種僵局。
它放棄了原版對高手博弈的側重,沒有採用COPY式翻拍而是找到新視角,這是七話很認可的懸疑題材翻拍取向,畢竟若第一集便被原著粉劇透,觀劇體驗會下降50%。
縱觀整個作品,編劇在使用雙重敘事線維持住懸疑燒腦魅力後,又把筆墨放在了人性探討,一層層撕開每個角色的內理,給觀眾更深入的震撼。
它的每一個角色,都不是為懸疑而生的工具人,而是拷問人性的使者。
以綁架計劃第一層實施者於海為例,為了錢選擇鋌而走險的背後還有著原生家庭對人物性格的影響,他所製作的遊戲也暗示著人物一直壓抑的黑暗面。
沈輝前期所做的,便是激發出他一直小心翼翼隱藏在內心的陰暗,但與路婕的相處過程中,後者一直在撫平他的陰暗面。
他渴望家庭的溫暖,他希望被世界溫柔對待,他也內心需要一個公主,而強勢闖入他生活的路婕承擔了公主這個角色,公主救贖了潛在的惡魔。
誰又來救贖公主呢?建立在謊言與欺騙上的救贖,在一層層反轉中逐漸激蕩起來,救贖的層次也逐漸加深,完成自我救贖。
編劇對於海這個角色的挖掘看起來已經非常複雜,但他只是《十日遊戲》最淺一個層次的人性探索,或者說最直觀的一個探討,隨著劇情的遞進,還有張力更強的角色。
在這個探索的過程中,愛情、親情、友情交相輝映,人性的陰暗與閃光面皆數傳遞給了觀眾,到最後,觀眾已經很難界定到底是全員惡人還是全員皆是可憐人。
一番探討下來,故事對人性與情感探討的內核甚至勝過了懸疑劇的魅力,讓整部作品的質量都得到升華。
這種改編方式與電影《誤殺》的成功有異曲同工之處。
《誤殺》直觀的精彩源於蒙太奇式剪輯脫罪,故事層層遞進讓觀眾神經持續緊繃,但真實使《誤殺》經得起市場檢驗的,是「誤殺者」的心態演變與救贖。
這一次,《十日遊戲》把懸疑、反轉與行為動機融入到人性,讓東野圭吾的故事真正立足到本土,也真正找到了自我風採。
結語
其實,《十日遊戲》並不算完美無缺,用強迫症視角去看還是可以發現一些細節性缺失,比如警方前期辦案過程中對監控忽視。
但這些小細節問題瑕不掩瑜,故事走向編劇做到了邏輯環環相扣,沒有掉鏈子的地方,行為動機也自洽自融,給到觀眾的皆是感官與心靈的衝擊。
觀眾可以明顯感到製作方的誠意,沒有臃腫乏陳的情節,沒有敷衍平庸的角色,只有將故事做到極致的用心,以及想要輸入多元價值觀的努力。
這份踏實的創作態度,最終成就一部必看懸疑迷你劇,也希望這份創作態度能夠延續下去,給到觀眾更多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