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演義之西北亂,米喇印重陽擺「鴻門宴」,甘涼二州反清大起義

2020-12-24 輝哥讀書

反清高潮起

1648年,這一年是順治五年,南明永曆二年。

當時的小皇帝順治11歲,攝政多爾袞37歲攝政王多爾袞連續頒發的圈地令,剃髮令,投充法,逃人法,激起了各地人民的反抗。

反清運動達到高潮

正月二十七日,江西總兵金聲桓殺巡按、執巡撫,受命於永曆帝。

陷南康,攻九江,圍贛州。

是月,原明宗室朱容藩稱監國於夔州。

二月22日,桂林城內與城外兵內訌。

永曆帝出走。

諸兵縱恣焚劫,桂林內外如洗。

翌日,瞿式耜熄滅餘燼,安撫遠近。

三月初六日,和碩肅親王豪格,被攝政睿親王多爾袞構陷下獄,同年死於系所。

15日,清命譚泰為徵南大將軍,統兵徵江西金聲桓。

原先已經退至川鄂邊,川陝邊,貴州等地的原大西軍,大順軍,南明軍反攻四川,短時間內佔領了四川大部分地區,清軍龜縮於川北保寧一線(閬中)。

辮子急調吳三桂部,固山額真李國瀚部駐軍漢中,隨時入川。

湖南,大順軍餘部與南明軍聯合圍攻長沙。

在遙遠的西北,自滿清入主以來的第一次反清大起義也在醞釀之中。

沐英徵河西

關於這次起義要先從明朝說起,因為這次起義的主角原先都是明朝的軍官。

洪武十二年正月甲申(1379年2月3日),洮州十八族番首三副使汪舒朵兒、癭嗉子烏都兒及阿卜商等叛亂,據納鄰七站之地,朱元璋遂命徵西將軍沐英率大軍徵討。

並告祭西嶽諸神曰:「惟神磅礴西土,為是方之鎮。

古昔帝王知神有所司,故載在祀典,為民祈福。

今予統中國,兼撫四夷,前者延安伯顏帖木兒密邇中國,屢撫不服,告神進討,已行殄滅,自陝西迤北民無兵禍之憂。

惟河州西南土番川藏及洮州三副使癭嗉子,雖嘗以子入侍,而叛服不常,復欲為生民之患,是用命將率兵進討,惟神鑑之。」

洪武十二年二月癸亥(1379年3月14日),位於前線的李文忠等人接到朱元璋敕諭,曰:「二月二十五日報至,知大軍已入西番。朕思之,自河州至西番多不過五、六日,今諸將已至其地,勝負必決矣。

符至,爾即率師從洮州鐵城之地取道而出。

朕嘗有密諭,當遵而行之,事宜速成。

山西之軍即令還衛,洮州尤宜擇人守之。」李文忠依令遣山西軍還歸河州,沐英率兵於二月丙寅(1379年3月17日)到達洮州舊城。

「番寇三副使、阿卜商、河汪順朵羅只等率眾遁去。」

明軍乘勢追擊,俘獲了積石州叛逃土官阿昌、七站土官失納等,斬之。

明軍在取得軍事上的勝利之後,並沒有停止對殘餘叛逃西番首領的追擊。

朱元璋在接到捷報之後立即敕諭李文忠和沐英,曰:「捷音至,知番寇潰散。

大軍現追餘黨,西番已定,河州二衛之兵,止留一衛,以一衛守洮州。

其岷州守御士卒未可輕動,宜留以鎮靜之。

鐵城諸地民多蓄積,軍士可以自供。

凡有酋長皆送京師。

山西之兵,聞已遣還,甚合朕意。

西涼、寧夏之兵亦即遣之。

陝西、河南之兵,步卒先還,騎士留彼,悉收西戎餘寇。

事再乘勢,毋致再三。」

洮州,岷州二衛,以岷州留守,洮州繼續追拿西番叛軍。

於是,沐英等人繼續追擊十八族逃亡西番首領。

洪武十二年六月(1379年8月),癭嗉子等人出沒於西固城(今舟曲)一帶,徵西將軍沐英率兵追擊。

九月已亥(10月16日),沐英大敗三副使之眾,「擒三副使癭嗉子等,殺獲數萬人,獲馬二萬、牛羊十餘萬,遂班師。」

平叛後,部分將士留下駐守蘭,洮,涼,岷州以衛邊疆,其中很多將士是回族穆斯林。

據《明實錄》一百二十一卷:沐英班師時留下了聶緯、陳暉、楊林、孫禎、李聚、丁能這幾位將領。

上述留名將領中,丁能為回族大將,駐紮洮州城,此城地處西番境內,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置洮陽城(即現在的臨潭古城遺址)。

西晉永嘉年間(公元307-312年),吐谷渾在古城南側新修洮州城,從此以後洮州城(即舊城)成為西北的一大軍事要地。

丁能此次深入西番領地,處在西番的包圍之中,任務艱巨,危險性大。

為預防不測,他將部分親屬留在了後方,安置在離新城不遠的地方。

這地方後來叫「丁家莊」,這一名稱是丁能和他的部下許多丁姓士兵南京老家的莊名,南京的「丁家莊」,今天仍然存在,是南京市中心的位置。

丁能來到舊城後,把舊城作為本營,以舊城為中心將他的部隊以四面安置,拱衛主城:

北面有左拉、卓洛、幹藏、申藏、塔納,西有甘布塔、古爾佔、拉直、尕錄提、甘尼、下藏、八目泉,南有範家嘴、陽坡莊、安布族、拉扎甘、錄日、雜雜,東有千家寨、常喇嘛川(現長川)等。

這批內遷西北的漢族,回族將士屯墾戍邊,戰時為兵,和時為民。

隨著邊陲的穩定,他們將家口親戚從遙遠的江南地區遷移至此,定居下來。

為大明時代守衛邊疆安全。

1644年,明朝滅亡。

九九重陽,相約起義

米喇印原為明甘肅鎮協守副總兵,從二品,駐防甘州,丁國棟為涼州守將。

據順治三年正月清陝西甘肅總兵劉有實揭帖甘鎮「明時舊設有義勇前鋒一營,盡皆土著■(回)兵。

即以土官■■(回回)都督米喇印統領,其兵馬糧芻且系自備,是以向來撫鎮遞相劄委參將職銜。……喇印胸懷寸赤,勇冠三軍,且系世襲土官,亦非劄委流職可比」。由此可知米喇印是甘州世襲土官,由明、清朝廷授予武職官銜。

辮子西略河西時,米喇印歸順滿清。

米喇印的直屬上級是清甘肅巡撫張文衡。時,河西安靖,辮子又抽調駐當地八旗及綠營軍前往增援。

甘軍驍勇善戰,辮子又起意,調甘軍赴四川前線。

但是甘軍豪酋米喇印,丁國棟及帳下士兵均不願往。

此時多爾袞的剃髮令頒布,全國強制剃髮。

河西廣受明朝恩澤,秉承「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之儒家古訓,視剃髮為「豬狗之事」。

剃髮令在當地漢回軍中受到強烈抵制。

米喇印與丁國棟相互通氣:「吾等世受明恩,剃髮猶如犬彘,有延長王朱十瑏,素稱賢良,今欲復祖制,必其人也!」。

當時河西清軍的成份比較複雜,有投降的明軍,有收編的農民軍,有回、漢等族官兵,還有少數滿洲八旗兵。

米喇印在軍中開始秘密串聯,與涼州丁國棟,知府徐自厲、參將蔣國泰約定於九九重陽共同起事。

為爭取更多外援,米剌印派部前往西寧,「招至湟中回民」起義,但未得到西寧伊斯蘭「掌教人」的響應 ,所以米喇印起義時,基本盤就是自己所部回漢士兵。

米喇印營中士兵出告總兵劉良臣,米喇印欲反。

劉良臣及遊擊黃德功準備派兵鎮壓。

米喇印決定先下手為強,趁九月九日重陽,甘州人皆有吃棗餅,登高之習俗,邀約,邀甘肅巡撫張文衡、分巡西寧道林維造、總兵劉良臣等至甘州北城樓登高賞月。

米喇印在北樓周圍暗派兵勇,欲圍殲辮子甘州領導班子。

張文衡,林維造,劉良臣等相繼來到。

席間,米喇印稱洮州丁嘉升反,欲率軍前往平叛,張文衡以未有文報,情況不明予以推脫。

雙方發生爭議,米喇印喝令兵丁入內。

張文衡斥米喇印欲造反,隨即拔刀反抗,被亂刀砍死。

劉良臣乃是武將,殺出重圍,縱馬馳向城門,被米喇印帳下士兵一箭射落馬下,趕來的士兵將其亂矛捅死。

林維造,黃德功死於北樓。

《甘州府志.卷三》:」五年甘肅副總兵米喇印反,巡撫都御史張文衡,分巡西寧道林維造,鎮守總兵劉良臣及遊擊黃德功俱死之「。

米喇印佔據甘州,擁立明延長王朱識瑏,以反清復明為旗號,宣布起義。

涼州丁國棟接到米剌印已在甘州起義的信訊後,立即在涼州起兵響應,殺死參議張鵬翼,副將毛鑌。

涼州知府徐自厲、參將蔣國泰也組織涼州軍民投入起義軍。

涼州城很快被起義軍佔領。

甘、涼二州同時合力起義,不僅廣大回民群眾積極參加,而且漢族以及河湟一帶的藏族等少數民族也踴躍參軍。

河西地區的許多前明官員,也主動加入起義行列,在當地組織義勇,殺官劫獄,積極為起義軍買馬造槍,籌措糧餉,組織兵員。

隱匿各地的大順軍老回回馬守應餘部,也參加了起義軍。

由是,清順治五年河西大起義,首發甘,涼二州。

相關焦點

  • 隋末農民起義中的「十八家反王」都是何許人?
    唐璧原是隋朝的濟南府節度使、鎮臺大將軍,北平王羅藝門下弟子,後來自稱濟南王。4.夏明王竇建德,德州夏津人,所有反王中人際關係最為複雜的一位。他是隋朝的夏明侯,妹妹竇太真嫁給了李淵,所以他是李世民的親娘舅。
  • 《隋唐演義》中十八路反王都是誰?最終都有怎樣的結局?
    十八路反王是我國古典小說《隋唐演義》中的人物,他們曾聚在四明山一起圍攻隋煬帝,十八路反王由此而來,小說是一部介紹隋末天下大亂的歷史事件,雖然經過了藝術加工,但基本還算符合當時的歷史情況,小說圍繞著十八路反王起兵造反展開,再現當年波瀾壯闊的歷史畫面,然而作者在小說中對這十八路反王也沒有進行詳細的介紹,很多時候僅僅是一筆帶過,因此關於十八路反王的具體情況
  • 安史之亂中吐蕃趁機侵吞了大唐不少領土,唐朝是如何收復失地的?
    唐朝和吐蕃之間的半年戰爭大多數在首任贊普松贊幹布去世後發生的,集中在河西、西域、隴右、劍南等結合部。安史之亂爆發後大唐為了平定叛亂不斷從西域抽調精銳軍隊進入中原,「盡徵河隴、朔方之將鎮兵入靖國難」。吐蕃趁機蠶食了河西和西域,即便在這種情況下安西都護府白髮老兵依然抵抗了吐蕃幾十年。安史之亂後才逐漸收拾局勢,逐步展開對於吐蕃的反攻。
  • 5個人打了七天七夜,王重陽搞的華山論劍有何重要意義?
    黃藥師在東海之濱的一個孤島上種桃樹,歐陽鋒在西域大雪山牧蛇,段皇爺在大理皇宮苦練一陽指,洪七公在洛陽百花會啃雞腿,這裘千仞在湘西五指山炒鐵砂。這是幾位客人的地理方位。再看王重陽的情況。王重陽是全真教教主,這全真教的大本營是終南山重陽宮,而終南山跟華山離得最近,所以這華山也算得上是他的地盤。請帖發出去了,那幾個人也都聰明,這肯定不是簡單喝杯茶的事。
  • 上馬管軍下馬管民,軍政合一的西域都護府對唐朝控制西域有何作用
    主要的官員如下:大都護府設置一名大都護,官職為從二品;副大都護倆人,從三品;副都護兩人,正四品。其下還有都護府官員,長史、司馬、錄事參軍、錄事、功曹、戶曹、法曹、兵曹。大都護掌握駐地所有權力,位高權重。既要負責保護駐地的安全,也要注意對附近各民族的安撫統戰工作。屬地下官員的選拔考察權也在大都護手中。
  • 唐朝對絲綢之路的控制與經營,安西四鎮,焉耆與唐朝和西域的關係
    ,而吐蕃盛強延雙二百年之久。為平定安史之亂,唐朝不得不調用大量西北兵馳援內地,而西北防務的空虛,為吐蕃勢力的進入創造了機會。可見,由於唐朝勁旅的撤離而出現的西域地區對吐蕃的臣服,並不是吐蕃派兵徵服的結果,而是唐朝撤兵引起強權政治傾斜的結果。因此,雖然此時唐朝已無暇顧及西域,四鎮與唐朝的交通也多受阻隔,但是駐守四鎮的唐軍一直堅守到貞元年間。
  • 晚清著名的「鴻門宴」,八位將軍開心入座,筷子沒動卻已人頭落地
    今天我們要講的則是關於李鴻章的故事——李鴻章版的「鴻門宴」。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對於清王朝來說簡直就是噩夢一般的時代,外有聯軍大舉入侵,內有太平天國等農民武裝運動,內憂外患之下清王朝又盡顯頹勢,整個清王朝幾乎到了一擊即潰的邊緣。好在有李鴻章、曾國藩等人的存在,幫著清政府收拾著爛攤子,東邊跑了西邊跑,把外敵都安置妥當之後,全身心的來對付國內的農民起義。
  • 一直提倡反清復明的白蓮教到底是什麼組織,為何有人說是邪教
    我們知道,所有的封建王朝都有不同程度的農民起義。在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中,這種起義非常常見。最早的莫過於白蓮教了。對於這個組織,他們的口號非常出名,也就是常見的反清復明。但是,很多人說這個組織是邪教組織。我們今天看一下白蓮教到底是什麼組織。
  • 十八路反王大起義,天命最終歸父子齊上陣的唐王李淵
    他們「傾財仗施,卑身下士,監門廝養,一技可稱,一藝可取,與之抗禮,未嘗雲倦,故得士庶之心,無不至者」 (《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一)。 就這樣,李淵為起兵反隋做了組織上的準備。 擺在李淵面前的問題是:怎樣消滅隋朝在河東的殘餘勢力,奪取長安?怎樣防止突厥在背後的襲擊?
  • 鴻門宴的始末,一場沒有硝煙的廝殺
    同時,因始皇帝身死,各路欲圖復闢江山的六國貴族蠢蠢欲動,另一邊,在秦二世、趙高暴政的壓迫下,以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為導火索,各地農民義軍揭竿而起,一些不滿秦朝統治的小官吏也加入其中,以至於三股勢力混雜一起,「名為伐秦,不可勝數也。」▲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 明使西行,陳誠的第三次西域之旅
    果不其然,永樂十四年(1416年)六月至永樂十六年(1418年)四月,明成祖派遣陳誠開始了他的第三次西域之旅。在此背景下,明成祖意欲加強對西北地區的掌控,徹底壓縮瓦剌和韃靼部落的生存空間,第三次遣使出訪西域。
  • 古代農民起義為何很少成功?看看隋末這個反王就明白,幾乎沒好人
    中國數千年的歲月裡,無數的王朝興衰交替,不過讓人疑惑的事情是,中國歷史上爆發的農民起義數不勝數,單單是特別大,足以對王朝構成威脅的,就有43次,包括程勝吳廣大澤鄉起義,再到漢末的黃巾軍、唐末的黃巢以及清代的太平天國,值得一提的是,儘管他們都曾經擁有過龐大的土地並建立了政權,但是最終這些人起義成功的卻寥寥無幾
  • 岑參的西域情懷:悽慘命運不由我,壯志未酬心已死
    天寶八年(公元749年),隨高仙芝出塞西域,赴安西擔任高仙芝的幕府掌書記,相當於今天的秘書。天寶十三年(752年),又隨北庭都護封常清到了北庭一帶,前後在西域邊塞生活了六年時間,期間寫了大量的著名邊塞詩。今天,我就以岑參出塞西域和後來回到長安的經歷,最後晚景悽慘客死在成都旅舍,從自己的認識來談談他一生的抱負和情懷,一代著名邊塞詩人,也難逃脫一個時代的悲哀。
  • 演義:以心傳心的「史記」
    歷史轉眼到了元朝初年,南宋遺民龔開,曾與陸秀夫為友,並同朝共事,陸秀夫殉國,龔開親為老友作傳,同時還寫了《文丞相傳》,可見其內心尚有仿效文天祥於民間起義兵驅逐韃虜之志,正是他將李嵩畫「宋江三十六人像」傳下來並為之作贊序。大約同時,出現了一個講史話本,叫《大宋宣和遺事》。
  • 鴻門宴偏袒劉邦,項羽為何不殺了項伯
    曾經因犯下殺人罪,跟隨韓公子張良躲藏在 下邳 (今江蘇睢寧西北)。到了項梁在吳中起兵造反之時,項伯也跟隨他參與這件事。後來跟隨項梁北上,擁立熊心為楚懷王,被任命為楚國左尹。秦二世三年,參與北伐援救趙國,後隨項羽參加巨鹿之戰,又跟隨項羽佔領函谷關。
  • 鴻門宴上的天選之人:一場早飯而已,怎麼就選中了劉邦?
    他們有的失去的自己原來的國家和文字,失去了習慣的生活方式,在苛重的勞役中失去了親人,並在戰爭中失去了一切……這40萬反秦聯軍將士來路各異,因為共同的對秦的仇恨而站在一起。在鴻門宴的頭天晚上,項羽就是對這樣一支軍隊做出了動員,吃了頓好的,約好第二天一大早就出發,去把劉邦滅了。對於項羽來說,事情是這樣的。
  • 安祿山、史思明等昭武九姓是來自西域的粟特人嗎?
    其實很多地方的淵源都解釋不清。何況至少康安米等等,不屬於中華傳統姓氏,而是模仿或我們認為翻譯出來的漢姓。 若從讀音演變來看,勉強可以說赭時可能源自西漢李廣利遠徵大宛時的「貳師」城,後來是有名的柘枝城(塔什幹),因為流傳到中華有非常出名的柘枝樂舞和胡旋舞。讀音與「石」這一稱呼還算有些關聯,其它的就很難說清了。
  • 中華文明在中亞的潰敗:大唐帝國是如何失去西域的?
    到了怛邏斯之戰前的唐玄宗時期,大唐帝國達到鼎盛巔峰,成為西起鹹海、阿姆河與錫爾河流域,東達朝鮮半島的大帝國。  儘管在怛邏斯之戰中敗北,但大唐的元氣並未受損。  怛邏斯之戰後,在當時的中亞地區,大唐與吐蕃、阿拉伯帝國形成三足鼎立之勢,為了聯合大唐對抗吐蕃,加上阿拔斯王朝剛剛成立,因此此後阿拉伯帝國的軍隊並未趁勢東進;而在高仙芝之後繼任安西節度使的封常清,則在怛邏斯之戰後兩年,即753年出兵攻破被吐蕃控制的大勃律國(今喀什米爾),使得大唐帝國的聲威繼續在西域中亞一帶強勢鼎盛。
  • 西域離中國核心文明區相去甚遠,為什麼古代中原王朝拼命爭奪?
    一、西域的地理環境玉門關以西的新疆是我國最大的省區,位於我國的西北邊陲。早在公元前一世紀,西漢政府就在這裡設置了西域都護府,統轄天山南北、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廣大地區;東漢魏晉改都護為長史,東晉以後又設置了高昌等郡縣。七、八世紀時唐王朝在此設置了伊、西、庭三個州和安西、北庭兩個都護府。兩個都護府的轄境曾西抵裏海、鹹海。
  • 歷史上的洪熙官:參與三藩之亂的反清義士,失敗後隱居發明了洪拳
    在少林寺學成武功後,洪熙官來到廣州城外的西禪寺,與三德和尚、胡惠乾、方世玉等人聯合,秘密開展反清活動。 此時,與少林有隙的武當派在馮道德、白眉道人等人率領下,聯合清軍攻打西禪寺。方世玉等人英勇戰死,洪熙官在師兄弟們的掩護下成功逃脫。逃出生天的洪熙官在民間隱姓埋名,秘密進行反清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