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坡兩周墓青銅劍]
中國迄今出土最早的青銅劍。1956----1957年出土於陝西長安張家坡第206號西周墓中,劍全長37釐米,形狀很象一條細長的柳葉,兩刃上端平直,下端稍寬,並呈外曲的弧線。安裝劍柄的那部分略微瘦些,上兩鑿有兩個圓孔,大概是為綁孔木柄而蜜,類似短劍,在北京琉璃河、陝西寶雞竹園溝也有出土。
[柱脊劍]
中國早期的青銅劍。栓脊劍是指廚桂形的劍莖,一直向前延伸,到劍鼻部分形成凸起的劍脊,莖和脊兩者之閥沒有明顯的分界線,渾然聯成一體。劍的長度一般在40釐米以下。有的劍在劍莖上裝有劍首,有的劍沒有劍首。
[勾踐劍]
中國古代名劍。1965年出土於湖北省江陵縣望山一號楚墓中,劍長55.7釐米,柄長8片釐米,劍寬4釐米。劍身上裝飾著菱形花紋,劍格兩面都用蘭色琉璃鑲嵌精美的花紋。劍勇靠近劍格處有八個錯金鳥篆體銘文:『越王雞淺自作用劍『考古學家稱此劍為『勾踐劍『。這口劍從鑄成至今,已有兩千酗石多年,金劍仍然鋒利如初。據分析化驗,勾踐劍是用青錫銅鑄成的,其中還含有少量的鉛和微量的鎳,在灰黑色的花紋稱黑色的劍柄、劍格中都含有硫元紊。這口劍是中國青銅兵器中罕見的珍品。
[蒙古劍]
蒙古騎兵常用的短刃兵器。蒙古騎兵重短刃,所用劍製造輕巧,鋒刃犀利。出徵時,召募印度,土耳其、阿拉伯及歐洲著名工匠製造,吸收了歐亞各國兵器製造工藝之精華,鑄造出許多舉世聞名的利刃。其中有的劍襲用中癬劍制,有的劍型受印度、伊朗或歐洲的影響。後者劍刃、劍柄採用歐洲式樣,劍身細長,刃部狹窄尖銳。閡其能洞穿敵鐵網盔甲,故義大利稱其為透網劍。
[印度古劍]
古代印度劍有弓形劍、圓形劍和細長型劍等。劍柄由犀牛、母水牛角,象牙等製成,也有用木竹製成的。
[歐式刺劍]
多用於刺殺、少數也用於劈刺的短兵器。它有劍身和劍柄(握把、護手和各種形狀的柄圈)。劍身筆直而長(約1米或l米以上),單鋒或雙鋒,扁平帶槽或呈稜狀。16世紀盛行於西歐,是表明貴族身份的武器,並裝備步兵和騎兵。17世紀起開始在俄國軍隊中使用,19世紀上半葉停止裝備部隊(1826年起僅將官和軍官在隊列外佩帶,軍政官員也佩帶刺劍)。一些國家保留刺劍作為榮譽武器和儀仗武器。
[巨劍]
西歐各國步兵使用的一種雙手握的大型劍。由劍身和劍柄組成。盛行於15世紀到16世紀。
[長劍]
一種用於刺殺或劈殺的鋼劍。17世紀下半期出現於歐洲,用於掌握冷兵器(擊劍)的訓練。也曾用於決鬥。劍身筆直,帶銳劍頭(用於決鬥)、鈍劍頭或有固定保護護帽的劍頭(用於擊劍),有護手和帶紋防滑圓握把。19世紀末。在長劍的基礎上產生了至今仍在使用的體育用長劍。
[佩劍]
一種直而薄的稜狀雙刃劍。帶鞘,佩於腰帶上。出現於16世紀末。初為接舷肉搏武器。在十月革命前的俄國,海軍軍官和海洋事務文職官吏使用這種佩劍。現為許多國家海軍制服的佩帶物。在蘇聯海軍中,佩劍為元帥、將官、校官、準尉禮服的佩帶物,穿禮服時,根據特別指示掛佩劍。在蘇聯陸軍中,將官、校官和準尉在參加閱兵式時,根據特別指示帶佩劍。在歐洲,佩劍用於掌握冷兵器的訓練。也曾用於決鬥。劍身筆直,帶銳劍頭、鈍劍頭或有固定保護帽的劍頭(用於擊劍),有護手和帶紋防滑圓握把。19世紀末,·在擊劍用長劍的基礎上產生了至今仍在使用的體育用長劍。
[三稜劍]
古代俄羅斯和東方的一種刺殺武器。劍身直長(約1.5米)而窄,呈三稜或四稜。用於刺透環狀盔甲,將敵消滅。可置於劍鞘佩腰間或繫於馬鞍。14-15世紀間使用。
[曲劍]
用於劈殺與刺殺的曲形劍。出現於16世紀,刀身逆彎,凹面為刀刃,刀背為弓形。少數曲劍劍身是雙曲形,劍身底部為逆彎,而戰鬥部分為馬刀形。劍柄沒有護手盤。劍柄(骨制的,少數是金屬的)頭上有加粗把,便於手掌抓靠。木質劍鞘用皮革或金屬包面。曲劍總長800毫米,劍身長650毫米,彎度40毫米,不帶鞘重量約800克,帶鞘約1200克。除土耳其外,近東、巴爾幹半島各國和南高加索軍隊都使用過曲劍。
[懷劍]
匕首的一種。由金屬書寫文具----尖筆發展而來。由很薄的鋒利的三稜劍身和十字形劍柄組成。通常置於武裝帶上的鞘內作為儀仗武器,或藏於衣中,無戰鬥作用。盛行於15-17世紀的西歐各國。
[小劍]
一種有雙鋒鋼刃和十字柄的彎曲形短劍。裝在包著皮革並塗上漆的木鞘中。劍鞘用一個環繫於腰帶上。20世紀初,在俄國軍隊中,曾是機槍隊、野戰(輕)炮兵和山地炮兵分隊的士官(除司務長、炮兵軍士和司號員外)和炮場人員的個人武器。
[短劍]
用於劈刺的短兵器。短劍(短刀),有長49-67釐米,寬4-5釐米的劍(刀)身,十字形或弓形的劍(刀)柄。劍(刀)身有直的或彎的,兩刃的或單刃的。短劍(短刀)置於劍(刀)鞘,佩在武裝帶上。古希臘斯巴達人、古羅馬人在近戰格鬥中,曾大量使用雙面刃短
劍。
[羅馬式短劍]
這種武器的出現與羅馬軍隊的作戰思想有關。首先是遠距離投擲標槍,近距離接敵時用一人高的盾牌防護全身,排的又是摩肩接踵的密集陣,個人沒有很大的迴旋餘地。故而使用的劍很短,主要用於刺擊而不是砍削。青銅澆鑄,長度一般在30-40公分,格鬥時儘量刺入對手的要害部位,心臟或腹部(《角鬥士》拍的極為真實)。
[英格蘭寬刃劍]
奇幻小說中最常見的兵器,實際上,亦是中世紀歐洲軍隊最普遍的裝備。長3英尺左右,單手揮動。劍有兩刃,一擊不中,不用翻腕即可回擊。十字形把手多為鐵或黃銅所制,劍柄末端常有一圓球,非為裝飾。注鉛,以維持用力砍劈時手腕的平衡。自羅馬帝國湮沒後,這種兵器廣泛的出現在各個戰場上,從百年戰爭到紅白玫瑰,從《勇敢的心》到《十字軍騎士》。直到14世紀,鎖子甲取代簡易的皮甲,沉重的寬刃劍逐漸失去用武之地,退出歷史舞臺。
[長劍]
寬刃劍的細長版,但僅有一側鋒刃!沒有大規模用於實戰的紀錄,多為男士裝飾,或用於決鬥。手柄籃狀保護手腕不收割傷,可同時與多個對手作戰。西班牙人是用此兵器之高手,繞著圈子快速出劍挑刺,煞是美觀悅目,詳見《佐羅》。
[刺劍]
形狀像今天比賽用的花劍,最早出現時並不是武器。而是為了檢驗鎧甲的質量,用劍在上戳刺看能否貫穿,因而得名。後亦成為裝飾品,或者決鬥。蓋長劍上修飾過多分量過重,故而刺劍成了歐洲劍客的標誌。出劍更快,但殺傷力極小,避開要害,別的部位被惡狠狠捅個透明窟窿亦無礙。使用典範,參見《三個火槍手》。
[花劍]
最後一種歐洲劍,四兩撥千斤。碗形的護手可以卸開重武器的攻擊,其殺傷力在於良好的彈性。今天僅用於擊劍運動,在黑火藥剛在歐洲出現時曾經作為火槍兵的防身武器,但沒有實戰交手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