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傳人」——馮氏三代壽山石雕刻藝術大展

2020-12-25 福州明珠


福州是一個神奇的地方。澎湃入海的閩江,「福」源深厚的閩地,孕育了先輩們創造的智慧和靈感。他們生長於這片充滿生機的沃土,感悟著大自然無私饋贈的自然之美,激發出人天同構的藝術想像力,將靈動的刻刀舞出一片絢麗的色彩,從質樸走向成熟,為中華文明鑲嵌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壽山石雕刻藝術就是這顆耀眼的明珠,隨著這門藝術的發展,壽山石獨特的藝術價值和文化符號傾倒了無數愛好者,其石質晶瑩、脂潤,色彩斑斕,色界分明,是中華瑰寶,2003年被確定為「國石」。

在過去,精美的壽山石雕是文人墨客的雅好,是達官貴族的珍品。在現代社會,壽山石雕已經融入中國人獨特的玉石文化價值體系中,並有逐漸成為主流的趨勢。今天的壽山石雕,是中國傳統雕刻藝術之一,是福建傳統工藝美術的傑出代表,2006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壽山石雕風靡的過程裡,無數石雕藝人嘔心瀝血,傳承創新,使得壽山石大放異彩。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馮久和先生領銜的馮氏三代人,就是福建壽山石雕藝術最具有代表性的名片之一。


《國富延年》為馮久和、馮其瑞、馮偉三代人合作創作

       馮久和,1928年生,福建福州人。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福建省壽山石文化藝術研究會顧問,2005年獲國家「工藝美術終身成就獎」,2007年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特別擅長「群豬」「大型花果籃」「仙鶴」「十二生肖」等題材,對壽山石俏色的把握堪稱一絕。他能通過對壽山石石型與色彩的走向,判斷並且勾勒設計出恰到好處、安排巧妙的藝術精品,最大限度地發掘出壽山石色彩與質地的自然美,因此,他的作品有「天工合一」之神,「渾然天成」之美。2009年《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全集·馮久和卷》出版,作品《含香蘊玉》入選中國郵電部發行的壽山石郵票。

       受父親馮久和影響,馮其瑞從小學習壽山石雕刻,在努力繼承家傳題材的同時,不斷探索新的領域,形成自己的雕刻風格。主攻動物、花鳥山水,擅長刻豬,使家傳「群豬」這一題材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中國畫風與各種民間雕刻技藝揉合融合,讓他的作品有了詩的靈動、畫的遼闊,多次在國家、省、市各項展覽中獲獎,2002年被授予福建省工藝美術名人。馮其瑞夫人吳美英為當代著名壽山石收藏、鑑賞、雕刻藝術家,著有業內權威壽山石鑑賞參考文獻《中國壽山石全品種圖譜》。吳美英最與眾不同的地方就是對壽山石原石的狂熱,她可以背出400餘種壽山石品種,滔滔不絕介紹壽山石品種分布、鑑別和藝術創作價值。與她交談,就像讀了一本壽山石「百科全書」。

       馮氏第三代傳承人馮偉,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福建省十大傑出青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以雕刻花果、動物、山水、禪意等作品見長,「苦瓜」系列作品更是獨樹一幟。馮偉的創作,不僅完全繼承了上輩的優秀品質,更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在馮偉心中,壽山石雕創作的過程,就像在草原上馳騁,在大海上揚帆,只有胸懷寬廣,方能風骨不凡。他的眼界開闊,因此題材也極為廣泛。壽山石品種繁多,相貌各一,特別是有十多種顏色,色彩非常綺麗,為創作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也對創作者的藝術修養提出了極高的要求。觀看馮偉的作品,推及他創作的過程,我們可以感悟到他獨具慧眼的「相石」,天馬行空的「構想」,精湛圓熟的「技法」,質樸純真的「風骨」以及天真爛漫的「情趣」。一尊作品,可以是輕輕握在手中的溫潤,也可以是極目遠眺的萬裡山河;可能是五味雜陳的人生思考,也可能是怡然自得的回味一笑。

       本次「 匠心·傳人——馮氏三代壽山石雕刻藝術大展」,薈萃了馮久和、馮其瑞、吳美英、馮偉一家三代創作的壽山石雕精品近300件,以此展示福建優秀藝術家對自然的智慧表達、對生活的致遠思想、對時代的嶄新構造、對文明的精湛致知。也是為迎接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在福州召開送出的一份禮物。

文/吳志躍(福建博物院院長)


馮久和與馮偉(右一)合影


馮偉藝術簡介

馮偉,從事壽山石藝術雕刻,福建省工藝美術研究院特聘研究員,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壽山石雕傳承人、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福建省壽山石鑑定師、福建省民間藝術家、福建省十大傑出青年、福建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中國玉石雕藝術大師、全國青年優秀工藝美術家,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不忘初心勤耕耘。其二十餘件作品被國內外美術館收藏、獲獎。作品《惠風和暢》獲第十四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十二生肖》獲首屆中國非遺博覽會金獎;《各種品種套章》獲2006中國手工藝精品博覽會金獎;《天鵝》、《海底世界》獲第十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特別金獎、金獎;《碩果纍纍》獲2011年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金玉滿堂》獲首屆中國「海絲」工藝品博覽會金獎;《喜上眉梢》、《豐收》獲第十一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金獎;《揚眉吐氣》獲第二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金獎;《松齡鶴算》獲第三屆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發財兔》《苦盡甘來》獲第十三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特別金獎、金獎;《爭豔》獲第五屆福建省工藝美術精品「爭豔杯」大賽金獎;《如日中天》獲2006中國手工藝精品博覽會銀獎;《金玉滿堂》獲福州第六屆「風華杯」大獎賽大獎。

刻苦鑽研精於業,其具有良好的美術理論基礎和紮實的雕刻基本功,熟練運用圓雕、浮雕、透雕等技法,融合中國畫審美理論與技法,傳承創新,因材施藝,精雕細琢,在寫實與寫意間展現藝術美。從原石顏色、質地、體量、可雕性等方面判斷評價,進行造型設計展示作品的精髓,體現出構思理念和藝術水準。

出版專著《唯美壽山石雕》《石頭紀——壽山石雕藝術探源》,發表論文《展示空間之近代工藝美術歷史形態寫真》,建立壽山石雕刻技術檔案,對行業發展,非遺活態保護,以及技術的傳承創新都是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實踐中進行理論總結有助於技術傳承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創新。

貢獻社會探索發展新途徑。多次參加公益性的全國非遺展示會,圓滿完成了「福地揚帆、建功八閩—福建人才周」宣傳推介任務,外交部福建全球推介活動主場交流和推介任務,赴日本、法國、西班牙舉行外交部福建全球推介海外延伸活動,為宣傳中國傳統文化,展示新時代開放自信的福建形象做出積極貢獻。在福州三坊七巷非遺博覽苑,多次接待國內外文化調研組,在藝術院校、團體協會做專題講座,為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做不懈努力,守護民族精神家園。


馮偉作品

















相關焦點

  • 馮氏三代壽山石雕刻作品亮相福建博物院
    11月27日,市民在福建博物院觀看壽山石雕作品。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11月27日,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馮久和領銜的馮氏三代人壽山石雕刻作品在福建博物院亮相。此次「匠心·傳人——馮氏三代壽山石雕刻藝術大展」展出的雕刻作品近300件,呈現了馮氏三代壽山石雕刻技藝的傳承與發展。11月27日,參觀者在觀賞壽山石雕作品《國富延年》。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11月27日,參觀者在觀賞馮久和的壽山石雕作品《歲寒三友》。
  • 馮氏三代壽山石雕刻藝術大展
    這件長2.33米、高1.88米、厚1.6米的作品是由馮氏祖孫三代人歷經11年共同創作而成,是少有的大型壽山石雕作品。《國富延年》原石是重達3噸多的壽山五彩善柏石,作品主體是一棵古藤纏繞的蒼松,19隻形態各異的仙鶴立於其上,或漫步山林,或嬉戲打鬧,利用石質上的紅色雕成牡丹,整件作品雍容華貴、大氣沉穩。
  • 晉安區決出壽山石雕刻「十大新秀」
    福州新聞網12月5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朱榕)為迎接世遺大會召開,傳承弘揚壽山石雕刻非遺技藝,晉安區舉辦第三屆壽山石雕刻「十大新秀」評選活動。經過2個多月的「石力」比拼,「十大新秀」結果水落石出。「壽山石雕文化主題論壇」也同步啟動,論壇邀請壽山石界的著名專家、學者圍繞壽山石雕刻技術傳承與創新人才培育交流分享觀點,為青年雕刻師答疑解惑。本次活動由晉安區委組織部、區委人才辦主辦,旨在通過比賽挖掘出一批優秀的壽山石雕刻人才,激發高技能人才創新創業創造活力。
  • 鬼斧神工楊玉璇,壽山石雕刻界無法逾越的一座大山!
    傳說明朝崇禎年間生於漳浦,後長居壽山石產地福州。據《漳浦縣誌》(清康熙光緒校注本)記載:「楊玉璇,善雕壽山石,凡人物、鳥獸、器皿,俱極精巧,當事爭延致之。又能以寸許琥珀作玲瓏準提,毫髮畢現,見者驚奇,載周亮工《閩小紀》。」清初福建按察使周亮工喜好印鈕藝術,推楊玉璇為鈕工第一,其《印人》說:「海內工此技者,惟漳海楊玉璇……玉璇年七十餘矣,此技空終屬鶴千耳。」
  • 姚仲達師生印鈕藝術雕刻展——陳智楠篇
    題 記由寧波市天一閣博物院、中國民協中國壽山石文化發展研究中心和福建省民間文藝家協會聯合主辦的 「問石論藝——姚仲達師生印鈕藝術雕刻展」在寧波市天一閣博物院雲在樓展出。畢業於江南大學藝術設計,進修於中國美術學院,受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陳禮忠啟蒙學習壽山石雕,後跟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林飛老師學習人物、中國玉石雕藝術大師姚仲達老師學習印鈕,現為福州壽山石行業協會會員。2017年12月受中國國家博物館邀請參加展覽作品(十件)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2017年受邀參加中央電視臺《中國微故事》專訪。
  • 壽山石連續30年價格持續上漲,從來沒有虧過!
    一是自然界賦予了壽山石本身的美;二是壽山石的稀有性;三是壽山石由能工巧匠雕刻上精美的印鈕後體現出的藝術性;四是加之於壽山石之上的一些人文色彩,例如歷朝皇帝的玉璽,比如《乾隆御筆之寶》玉璽等;五是市場價值觀,例如某個時期某一類壽山石會特別受到市場的追捧等。 近年來玉璽升值迅速,一方面與國內的經濟發展有關,社會財富增加,所以藝術收藏品的價值也隨之增加。
  • 楊玉璇壽山石雕為什麼那麼值錢?——帶你走進壽山石雕大家楊玉璇
    清壽山石雕大家楊玉璇清代滿族人崇尚華麗精緻,鍾愛文玩把件,民間手工藝因此得到提高發展,壽山石雕也因此邁入鼎盛時期。順治年間出現的文壇巨匠楊玉璇,繼往開來,發展形成了壽山石獨特的雕刻技藝,創造出儒工雕刻藝術,對後世影響巨大。
  • 壽山石值多少錢?林石雅集解讀
    關於壽山石「工藝與材質」之爭,一直以來都是不分伯仲。有的藏友認為,好材質的壽山石,結合高超工藝打造出來的雕刻品或印章。才是真正具備升值空間的藏品。甚至在某一時刻,還會觸動你的靈感,想要把它雕刻成某一個形象圖案。此時,你就會認為壽山石材質的好與壞,是決定它價值高低的關鍵。收藏壽山石的資深人士可能就會持有反對意見,如果是一塊品相不太好的壽山石,恰好到了一線雕刻大師手中。規避了其材質原有瑕疵,加上傳統與現代結合的雕法,雕刻出來栩栩如生的圖案,讓你幾乎看不到瑕疵。此時你還會固執地認為材質好,才會有好售價嗎?
  • 民間故事對設計壽山石雕的影響與意義
    近些年來,元其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中國社會格局變化非常大,尤其中國社會快速融入到世界,要求山壽山石雕刻者不僅要符合藝術發展規律,還要展示現代精神面貌與價值觀念,換而言之就必須要具有時代性。因此壽山石創作中就要體現出現實生活,要體現社會與現代任務。
  • 常見壽山石種類有哪幾種?林石雅集解讀
    在諸多玉石當中,能夠稱之為「中華瑰寶」的品種,肯定包括了壽山石。從古至今,它還有「四大印石之首」的美譽。原礦產地主要分布在福州市羅源縣與連江縣和北郊靜安區交界處的金三角地帶。歷經數千年的開採與發掘,目前市面上可見的壽山石品種,已經多達數百種。
  • 壽山田黃辨別方法
    壽山田黃辨別方法壽山田黃之所以這麼貴,除了其本身的特質確實是非常漂亮受到大家的喜愛,同時也是因為其文化傳承以及產量稀 少的緣故,目前據說壽山田黃已經是一塊難求了。而乾隆帝和溥儀有關的三鏈章也被業界廣為傳頌,這些都為壽山田黃的價格攀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最近的幾年電視上的鑑寶節目裡常常有人拿壽山田黃來鑑別,估價都是讓人羨慕不已的。不過也有一些被發現是假的壽山田黃,從而讓不少玩家虧損嚴重。這點希望大家一定要小心。材質美、工藝美,這是壽山石雕贏得人們喜愛的先決條件。
  • 和田玉比壽山石更適合做印章?看了你就知道
    在古代我們都知道無論是王宮貴族還是文人墨客,都會有自己的印章,官印或者玉璽體格一般都比較大,文人用的就便於隨身攜帶,那麼在印章在選材上有什麼特別的嗎?和田玉和壽山石哪個更適合做印章呢?今天夏夏就給大家來講一講它們各自的優勢。
  • 看金漆木雕、漳州木偶、德化白瓷等傳統工藝裡的「格物匠心」
    2「格物匠心——福建傳統工藝展」展覽現場「格物匠心——福建傳統工藝展」展覽現場福建工藝美術歷史悠久,品類繁多,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濃鬱的地域特色。福建藝術家秉持「專心致志,以事其業」的信念,精心描繪祖國壯美山河與人民幸福生活,傳播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與文化,取得了極高的藝術成就。
  • 壽山石與當代藝術家具
    正因如此,古時諸多詩人文士擬石比人,相石繪影,心石交流,感情至深。與此同時,在盛世收藏的今天,擁有豐富文化內涵和極高藝術價值的「絲翎檀雕」木雕藝術也受到市場的追捧,並逐漸發展成一項木雕文化產業,以至於全國紅木界大有「非絲翎檀雕不木雕,無絲翎檀雕不紅木家具」之勢。
  • 明代獅鈕「光風霽月」壽山石印
    ■河南新鄉 王雪 新鄉市博物館收藏有一枚明代獅鈕壽山石印(圖1、2),通長4.5、寬2.6、通高7.7釐米,重135克。印章內容為橢圓形篆文「光風霽月」(圖3)。「光風」意為雨後初晴時的風;「霽」表示雨雪停止;「光風霽月」描繪了雨過天晴萬物明淨的景象,隱喻了印章主人開闊的胸襟和心地。
  • 第三屆壽山石雕刻「十大新秀」評選結果出爐
    據介紹,福州市晉安區壽山石雕刻「十大新秀」評選活動是壽山石業內的一次盛大賽事,是壽山石年輕雕刻師們展示技藝和交流切磋的平臺,也是壽山石文化傳承與弘揚的重要載體。陳恆部長也對本屆大賽獲獎者寄予厚望,希望他們能夠繼續向業界大師看齊,秉承「精於工、匠於心、品於行」的工匠精神,帶動廣大壽山石雕刻從業者守正創新,從日新月異的發展中挖掘創作主題,創造出更多能反映時代氣息的精品力作,努力擦亮壽山石文化這張燙金名片。
  • 壽山石圈子中的這些專業術語你知道多少?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壽山石走進了越來越多人的生活,發展也日益成熟,隨之也形成了一些專業術語,下面小編就來分享一下壽山石圈子之中的那些專業術語!1、砂:壽山石礦石的圍巖,雖然巖石的種類眾多,其中花崗巖卻佔了多數,而且硬度比壽山石硬得多,所以被稱為砂。
  • 壽山石雕刻東西兩派,為何同時發跡於清代同、光年間?
    清魏汝奮雕壽山牛角凍羅漢坐像福州市博物館直到清末,壽山石雕刻東西兩大門派幾乎同時於這個時期湧現:東門派發源於鼓山後嶼、秀嶺、樟林的鄉村之中,鼻祖林謙培為清代同光中人,後繼者乃林元珠、鄭仁蛟等;西門派肇始於福州西郊鳳尾鄉,潘玉茂亦活躍於同光年間,兄弟潘玉進、潘玉泉亦是翹楚,後繼者有林文寶等。
  • 「有福之州」篆刻展相約臺北
    本次展覽是繼福建博物院首展、中國壽山石館巡展之後,在臺北巡展,進一步推廣與弘揚篆刻藝術,促進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展覽現場展覽現場此次展覽以「有福之州」為主題,展出第五屆海峽兩岸中青年篆刻大賽獲獎作品、評委老師佳作以及名家雕刻作品,共計百件。刀與石,書與印,碰撞交融。白文雄渾樸茂,朱文工致雋美。風格多樣,流派紛呈。或工穩典雅,古樸遒健;或雄渾蒼厚,剛勁豪宕。
  • 何馬丨創新路上永不停步的匠人和思索者一一雕刻名家訪談
    何馬,創新路上永不停步的匠人和思索者壽山石雕是中國工藝美術史上一顆耀眼的明珠,從古至今無數精巧珍貴的雕刻藝術品爭奇鬥豔,成為中國文化長河中寶貴的財富。這些珍品的背後,離不開一代代雕刻大師的上下求索、嘔心瀝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