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能逃,就先打個盹
這一次的省心協活動,是關於「靜觀減壓」,也就是「正念」。
其實,關於正念,之前也聽說過,甚至包括一些與心理學完全不沾邊的各種沙龍活動,也都會有類似正念的一些行為,作為一種儀式安排在活動的開始或是結尾。
由此可見,關於正念,大家都不陌生,或者是早已深入人心的。
但這一次的活動,帶領老師還提出了一個問題:面對壓力,我們會如何選擇,戰還是逃?
想起以前上心理課的時候,就有人很明確的提出來:幹嘛要辛苦的戰,就算輕鬆的逃,這世界又能奈你如何?
也許,怎樣都是一生,沒人可以奈你。
可是,逃了以後,我們真的就可以輕鬆的走過這一生嗎?
其實,人的本性,就是為戰而生的,否則我們幹嘛都會選擇活下去?
帶領老師說:靜觀有九個態度指標,它們分別是初心、耐心、放下、信任、不評判
、非用力追求、感恩、慷慨。
後來想想:放下與非用力追求,這幾個字,實在是太精準了。
因為逃不掉,逃不了,所以我們暫時放下。
因為用力傷身,所以我們選擇非用力。
因為不想放棄,也不願意放棄,所以我們繼續追求。
能量計劃(The Energy Project)的創始人兼總裁,致力於點燃企業組織和其領導人心中的熊熊熱火的東尼·史瓦茲曾經指出:一些傑出優異的人,大約每90分鐘就會休息一次,但是許多人卻仍陷在「休息就是偷懶」的迷思裡。
而靜觀,在我看來,就是最高級別的休息。
因為,靜觀STOP技術包括Stop(停一下)、Take a breath(呼吸)、Observe(覺察)、Proceed(繼續)。
所以,靜觀既有休息,又有覺察,還有繼續行動。
所以,逃不掉的時候,就先打個盹,也是一種靜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