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美國維吉尼亞州諾福克市的黑人市議員保羅·裡迪克(Paul Riddick)公開講:"中國人不需要任何錢!他們反倒掙了很多錢!他們不僱傭黑人,也沒有回饋社區!"
當時市議會正在討論是否給當地的華人社區和餐館進行補貼,要知道在疫情和動亂的雙重打擊下,在美國的絕大多數人生活都受到了衝擊,更別說靠著人流量的中餐館了。
美國各大城市對受損企業、個人提供補貼,本是民生所向、眾望所歸,然而蛋糕的分配卻引起了一地雞毛。
黑人議員如此言論,我們難說並非完全錯誤。一部分在美國的華人餐館僅僱傭華人是公開的"秘密",當然這是為了商業利潤做考慮,但這算不算一種種族歧視呢?有點模糊,難以說清。換一種說法,就好比說開設一家"日料店",店員全部聘用日本人,這只能說是商家的營銷策略、品牌策略。
這位黑人議員可能有一種原始的"有恩報恩,有仇報仇"的思維,他還說與其補貼那些已經大賺特賺的中餐館,還不如補貼那些黑人開的小餐館。
(湯米·斯米吉爾)
如果這種話術換成"與其補貼大企業,不如補貼中小企業",我相信這番言論應該更容易被人接受,但加上這樣的族群標籤,顯然更容易被人誤會。
當場就有議員對此反駁,白人議員湯米·斯米吉爾(Tommy Smigiel)毫不客氣地講:"裡迪克先生,你對中國家庭的評論讓我真的很不高興!"
還有一位白人議員說:"我有兩名華人學生,他們家裡就是開餐館的,他們受到疫情的影響很嚴重!理應得到幫助"。
當然了,這消息傳到美國的網際網路上,更是炸開了鍋,點燃了公眾的怒火。老百姓倒是看得挺明白的。一位華人在網上評論"我父親和我們家族總是僱傭黑人,只要他們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更是說華人餐館通常會要付出許多汗水、付出相當多的努力!
此後這個黑人議員接受採訪,解釋說:"這根本不是偏見,這與另外一件事情有關,那就是中國人掙了許多黑人的錢!"他講這是和他的生活經驗相關,因為中餐館常常受到黑人的光顧,而"顧客才是上帝"。
"那並不是說種族主義……但是中國餐館不需要任何錢。"
看起來他算是服了軟,不想接受是個"種族主義者"的標籤,畢竟他本身就是個黑人,我想對這樣的事情本能上深惡痛絕。但他依然覺得自己的言論是對的,現實的荒誕感體現得淋漓盡致。在這位黑人議員的眼裡,事實可能真的如此,不少人對這件事情的解讀是"你不許歧視我,但我可以歧視你",儘管偏頗,三五分道理還是有的。
小編倒是認為,既然不是種族主義,那就更不應該專門取消對某一個族群的補貼。畢竟都是美國公民,應當一視同仁,無論是何種人開辦的餐館,都應該得到適當的補貼和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