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成都的城市地標,在寬窄巷子、杜甫草堂這些必打卡點位之外,近幾年多了一個不容忽視的新晉熱門——城市音樂廳。
而提起成都人下班、周末的生活方式,一個新的項目也成為了熱門選項——去城市音樂廳聽一場演奏、看一場演出,感受一次殿堂級音樂的薰陶。
位於成都市一環路的成都城市音樂廳,緊鄰紅瓦寺和磨子橋,那裡是成都交通最便利、人口最聚集的城區,周邊高樓林立,商圈環繞。因此自2016年城市音樂廳啟動建設,到去年12月啟動運營,再到如今成為成都市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步,都是在聚焦之下走過的。
△成都城市音樂廳
有人說,藝術是城市的靈魂。沒有藝術的城市,就沒有行之久遠的生命力。倘若將藝術作為衡量城市文明發展進步的重要標杆的話,那麼成都城市音樂廳,正是可以承載藝術的載體。
「音樂廳投用剛好一年了,這一年的時間裡,各種多元的、國際一流的、殿堂級的音樂表演在成都有了舞臺」,成都城市音樂廳董事長王義平感慨。
當前,成都正著力打造「三城三都」,加快建設世界文化名城。而成都城市音樂廳,正是成都打造國際音樂之都的重要抓手。
事實上,一座國際水準的音樂場館能為城市帶來的,不僅僅是標誌性的建築,甚至不僅是高水準、多元化的音樂演出。正如王義平所言:「它讓音樂產業聚集、發展,更重要的是,它改變了成都市民的音樂生活」。
頂級場館
讓國際經典,有了成都舞臺
成都的一環路上,城市音樂廳是最顯眼、最特別的建築之一。那素雅晶瑩,莊重卻充滿時尚設計感的建築,白天,如瑩潤的白玉,夜晚,則亮著雅致的淡黃柔光。許多行人到此會駐足,以音樂廳為背景打卡拍照,就像路過了國家大劇院或是雪梨歌劇院,因為這裡已成地標。
△音樂廳 (成都城市音樂廳提供)
△歌劇廳(成都城市音樂廳提供)
事實上,這裡原本就是成都音樂氛圍最濃的片區。不僅赫赫有名的四川音樂學院就佇立在此,連周邊的業態,都是與音樂關聯的樂器店、舞蹈培訓,以及鋼琴行。
最有音樂氣息的街區,拔地而起了一座頂級水準的音樂廳,其定位於「傳承世界經典,打造國際一流」,規劃之初,就是奔著國際頂級的水準去設計的。
若單從硬體上來說,這裡是全國第三、西部最大的音樂廳。總佔地面積45畝,建築面積十萬餘平方米,由1401座的歌劇廳,1328座的音樂廳、343座的戲劇廳、300座的小型室內樂演奏廳4大核心建築及交響樂排練廳、歌劇舞劇排練廳、戲劇排練廳、新聞發布廳、戶外黑膠廣場等重要場館和設施組成。
細看,內裡的每個廳,都各具特色。
比如1328座的音樂廳,其穹頂是一朵巨大的「冰芙蓉」,既有大氣莊重的時代感,又有濃鬱的成都味兒。據西南院音樂廳項目副總師王永煒介紹,那是由亞克力材質製作出的「返音板」,重達26噸。
△成都城市音樂廳全貌(成都城市音樂廳提供)
舞臺正上方是音樂廳的鎮廳之寶——管風琴,來自德國管風琴製造世家。管風琴既能演奏宏大的樂曲,也能展現小橋流水般的溫柔之聲。這也是目前為止西部地區唯一一個擁有管風琴的音樂廳,同時,它解決了國內很多場館沒有管風琴而無法演奏的情況。
而整個建築內部最大的演藝場館——歌劇廳,則可以演繹歌劇、舞劇、音樂劇、芭蕾舞劇等等所有的舞臺藝術表演形式。歌劇廳場內採用「馬蹄形」的造型,以中國紅為基調,擁有1401個席位。值得一提的是,歌劇廳的觀眾席配備了12種外語翻譯系統,以保證歌劇迷無障礙體驗各國優秀歌劇。成都城市音樂廳也是目前國內首個配備該系統的大劇院。
這樣的高水準打造,讓國際一流的演出、演奏有了成都舞臺。「好多國內國外的頂級樂團、演出都主動聯繫到我們,希望來成都城市音樂廳演出」,王義平說,這就是載體所發揮的作用。有了一流的舞臺,自然就引來了一流的藝術。
硬體過硬的同時,管理和運營同樣要過硬。為此,成都城市音樂廳運營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成立,專門負責城市音樂廳的運營。「要打造國際一流的藝術場館,那麼運營管理團隊必須也要國際一流」,王義平告訴記者,整個公司的人員構成中,75%是研究生。此外,「我們還在計劃將總經理等職位進行全球招募,誠邀國際化的精英管理人才」。
成都人的生活是如何被音樂廳改變的?
30秒搶光演出票,聽演奏成為習慣生活
十多天前的12月10日,成都城市音樂廳剛好運營滿一周年。時間說長不長,但卻足以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一座城市的文化藝術生活。
今年8月29日,市之星古典吉他協奏曲音樂會在成都城市音樂廳舉行。那是疫情後,城市音樂廳首次對外售票。僅僅30秒後,門票一搶而空。
△2020成都新年音樂會
「成都人本就熱愛藝術,熱愛音樂,熱愛生活,家門口有了國際經典的傳承舞臺,必然會一票難求」,王義平告訴記者,成都城市音樂廳正式開幕運營一年以來,為觀眾奉獻了線上線下演出活動共計252場。不論線上還是線下,場場都是人氣爆棚,「整個2020年,成都城市音樂廳是成都劇院類項目演出場次體量最大的場館,數量是四川之最、並在全國劇院中名列前茅。」
音樂廳雖然高端,但實際上,這252場音樂演出中,公益類的演出活動佔了最大比例,共有101場。此外,還包括國家及省市區政府演出活動61場,合作演出活動(含高校、市級院團)52場,商業租場演出活動38場。也就是說,音樂廳的大量演出,其實是以公益為主,是市民們誰都能參與、能欣賞的演出。
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城市音樂廳在未恢復線下演出的那段時間裡,想出了一個創新的演出方式。「我們跟雲音悅、Bilibili、一直播、百度APP等等線上平臺合作,進行線上直播演出」,王義平告訴記者,其實所有的優質演出團隊、優質演奏,都是在音樂廳現場演繹的,只是將畫面用線上直播的方式呈現。但統計下來,那幾個月的直播累計觀看量超過了800萬次。
到了今夏,城市音樂廳恢復了線下演出,這裡瞬間成為世界優質藝術資源的聚集平臺。
中國交響樂團、中央民族樂團、四川音樂學院交響樂團、上海交響樂團……
湯沐海、呂思清、戴玉強、徐偉林、呂繼宏、王宏偉、么紅、李丹陽……
各大著名樂團、著名音樂家,悉數在這個舞臺上演繹著高水準的藝術作品。
9月至11月,成都城市音樂廳更是迎來演出市場的小高峰。「第26屆蓉城之秋成都國際音樂季」「第三屆天府戲劇季」等一系列主題藝術活動接連在成都城市音樂廳開展。成都交響樂團與深圳交響樂團雙城合奏大型交響套曲《我的祖國》、大型原創交響合唱《奮進新時代》、金承志與上海彩虹室內合唱團十周年演出季《多想唱歌給你聽》成都音樂會……一系列高品質的演出在成都城市音樂廳上演。
「若不是受疫情影響,音樂廳其實會迎來更多國際頂級的樂團和演出」,王義平說,其實許多國外的演出劇目、團隊與成都城市音樂廳早已進行了對接,比如音樂劇《貓》,再比如柏林愛樂樂團等等。而在未來,這些國際頂級的演出都會登上成都城市音樂廳的舞臺。
加速聚集音樂產業要素
周邊已成「音樂天堂」
「最多的時候,成都城市音樂廳一天的演出是6場,基本上是沒有空檔,這個比例使用率是非常高的」,在王義平看來,這一方面是市場的作用,成都具備極大的藝術市場和市民需求,另一方面,也說明了一流載體的吸引力。
這吸引力不僅在於對一流表演的吸引,事實上,基於這樣的載體,音樂產業鏈條上的各環節要素,也在加速聚集。
成都城市音樂廳的周邊片區,其實有一個新名字——音樂坊。那是位於一環路南一段、新南路與錦江合圍成的「鑽石形」區域,佔地面積約1.2平方公裡。
音樂坊以打造「世界音樂族的追夢天堂」為目標,目前已構建出由音樂專業人才、愛樂者、樂器銷售培訓及泛音樂商業等形成的音樂生態基礎。
△音樂會
△音樂會
走進音樂坊片區,會發現那裡儼然已經成為一片「音樂天堂」。當然,那裡可不僅僅有樂器店和琴行,那裡營造了各類音樂文化體驗與消費場景。比如,有露天的舞臺進行多元的音樂表演,有音樂人才再此進行作品的創作。甚至,音樂坊片區內還精選了12家樂器行,共同打造成為樂器微博物館,創新音樂消費和體驗場景,增加音樂文化普及和分享的功能。
音樂坊內,位於音樂大道與群眾路交匯處的成都音樂產業中心,是集音樂、文化、交流於一體的文化創意創業綜合體,那裡還承擔著集聚音樂產業人才,打造音樂企業集群的產業職能。這一4000餘平方米的服務面積內,已經引進音樂文化企業近百家。
音樂廳、音樂坊正是在相輔相成間發揮著功能與作用。王義平說,音樂廳作為一流平臺的吸引力,能夠吸引源源不斷的過內外一流音樂資源,而這些音樂資源在來到成都後,可以在音樂坊落地、聚集,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而音樂坊之中,一旦有優秀的原創作品誕生,還能夠以音樂廳為舞臺。從這一角度而言,成都城市音樂廳不僅讓國際經典、頂級作品有了成都舞臺,同時也讓成都音樂、成都聲音,有了通往世界的窗口!
紅星新聞記者 王垚 攝影記者 呂國應
編輯 劉宇鵬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