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原創話劇「弄堂」系列之一《金家花園》

2020-12-14 河馬傳媒票務

演出時間:2020.9.19-9.20

演出場館:南京保利大劇院

劇情介紹

十裡洋場,國際之都。說起上海這座城市,有人喜愛她的繁華,有人痴迷她的風情,有人難捨她的情懷。今日上海的璀璨,則是以「弄堂」作為底色鋪陳開來的。可以說,沒有弄堂,就沒有上海,更沒有上海人。弄堂裡面,左鄰右舍,熙來攘往,充滿各種人情世態。那裡有數不盡的往事與記憶,搖曳著上海的「摩登」風姿。

原創話劇《金家花園》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弄堂之中,一齣戲兩個多小時,濃縮了上海人從50年代到新世紀一段長達五十年的歷史,堪稱近年來年代跨度最大的話劇作品。

它不僅講述老上海,更回眸上海往昔的女性剪影。

上海女人的吳儂軟語與萬千風情

金婉瑩是金家花園的千金小姐。

熱烈奔放,優雅精緻,如同紅玫瑰;

盧水娟是鄉下出身的金家女傭。

溫婉善良,嫻靜內斂,宛若白蘭花。

在上海德昌坊的弄堂裡,這兩位年齡相仿、意氣相投的女孩既是主僕,又情似姐妹,一起相伴成長。

雙姝並蒂,讓上海女人的氣韻更加完整了。提到上海女人,必然少不了她們標誌性的旗袍與極 致浪漫。而在歷經了十年動蕩、改革開放的時代變遷,以及家道中落、婚姻破裂等人生變故之後,你能想像到的上海女人又是怎樣的呢?在灰暗陳舊的汽車間裡,在陡遭變故的至暗時刻,兩個姐妹仍然未曾捨棄對於精緻生活的追求。她們看日出時分,賞玫瑰花開,搪瓷缸喝咖啡,黃油刀切雞蛋,上演著一場人生浪漫史和悲喜劇。

金婉瑩

上海女人骨子裡那份優雅精緻、堅強韌性的海派浪漫,是無論如何也抹不去的,這也是構成上海這座城市獨特氣韻的精神底色之一。

學院派班底眼中的上海女人

《金家花園》的全學院派主創班底實力強大,他們對於上海女性的解讀也相當具有本土味和煙火氣。

編劇洪靖惠是滬上戲劇圈的知名編劇,她曾在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寫過原創話劇《大哥》,隨後也編過《親愛的翻譯官》等電視劇。

作為土生土長的上海人,洪靖惠對上海題材情有獨鍾,她這次把生命記憶中所有上海女性的故事和特性糅合在了一起。

金婉瑩和盧水娟這樣的人物伴隨著我童年的記憶,我小時候她們是弄堂裡溫柔淺笑的漂亮文靜阿姨,上海女性那種獨有的溫婉、精緻、堅強、大氣的女性特質深深打動了我。

此外,「滬劇王子」孫徐春與「滑稽小生」錢懿的登場演繹絕 對是一個大彩蛋,兩人此番借《金家花園》「轉行」話劇舞臺。

首次出演話劇的孫徐春表示,其實他「垂涎」話劇舞臺已許久,只不過一直未遇到合適的劇本和人物,這一次能為點讚「上海女性」而站臺,是身為「上海男人」的驕傲。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東藝首次推出的原創話劇是海派「弄堂」系列的開篇。繼去年九月的成功首演後,話劇《金家花園》的全國巡演將在不久的秋天正式啟航,續寫「紅玫瑰與白蘭花」的海派傳奇。

一段上海往事

兩位麗人剪影

三代恩怨情仇

放得下的是曾經 放不下的是記憶

相關焦點

  • 從《長恨歌》到《金家花園》:上海話劇海派味道漸濃
    從《長恨歌》到《金家花園》:上海話劇海派味道漸濃 2019-08-27 16:59:20來源:新民晚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海派風情藝術畫還原老上海弄堂生活
    海派風情的藝術畫,還原了生活在善慶坊居民的生活場景。 殷立勤 攝  海派風情的藝術畫,還原了生活在善慶坊居民的生活場景。 殷立勤 攝  海派風情的藝術畫亮相上海南昌路上的善慶坊。 殷立勤 攝  海派風情的藝術畫亮相上海南昌路上的善慶坊。 殷立勤 攝
  • 在海派小說中讀上海城市的生長
    這種不同系列的交叉和不同標誌的融合,正是藝術時空體的特徵所在。」中心與邊緣的空間意識海派小說鮮明的空間意識,首先表現在人物出場自帶的空間標識,它是人物身份、地位、經濟狀況的直接表徵。在上海早期的城市發展進程中,中心與邊緣的空間關係逐漸形成,市中心不僅僅是單純的地理意義,也成為財富和地位的表徵。
  • 從本地原創到舶來品本土化 海派文化增添城市體育「上海味道」
    九子運動源於上海弄堂遊戲,今年首次走進江蘇大豐上海農場,濃濃的海派文化受到當地群眾歡迎。  在上海,從本地原創項目到舶來品的本土化培育,市民運動會通過挖掘項目背後的文化,為市民體育生活提供「品質之選」,也體現出海納百川的城市精神。
  • 6部劇目,13場演出 | 國慶後,你還想看哪部話劇?
    >10月1日至10月2日,在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藝術劇院火熱演出的原創懸疑劇《深淵》加演兩場,為觀眾們撥開了迷霧,從舞臺上傳遞了溫暖與愛;>10月1日,原創話劇《熱乾麵之味》上演於上海共舞臺,由此在國慶期間正式開啟巡演。
  • 「海上繁花攝影繪畫展」:去弄堂深處尋找記憶中的石庫門
    石庫門中的家長裡短、弄堂裡的吆喝叫賣,是上海這座海派城市的獨特生活風景。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石庫門也在逐漸減少。如今,石庫門裡弄的生活習俗已經成為上海最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上海靜安老北站地區近代海派建築薈萃,名人故居和歷史遺蹟眾多,是上海近現代百年發展歷史的重要縮影。
  • 上海弄堂裡,一塊文藝草坪的「名堂經」
    長樂路672弄 本文圖片除標註外均為 澎湃新聞記者 朱喆 圖建於1937年的長樂路672弄就是其中的典型,弄堂住宅東西兩側分別名為留園和履安村,弄堂裡的住宅滲透了西方建築的布局風格,留園有獨立小花園的洋房,履安村則是聯排式現代派風格,作為上海優秀歷史建築的代表,弄堂至今仍留著舊時的格調。
  • 原創校園話劇,弘揚工匠精神
    廈門城市職業學院原創話劇《蓋軍銜》,是以「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優秀校友蓋軍銜的故事為原型,讓青春的學生演員演繹校園青春故事,通過校園話劇與學生時刻保持著密切聯繫,最大化發揮校園話劇弘揚和培育工匠精神的功能,實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 「6·6上海海派旗袍文化節」來了援鄂醫護人員穿上海派旗袍
    年,在上海市婦女聯合會等單位的指導下,將已連續舉辦七年系列活動的「6·6海派旗袍文化推廣日」創新提升為「6.6上海海派旗袍文化節」。   《漁光曲》  上海女企業家旗袍隊帶來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中的舞蹈選段《漁光曲》,身著旗袍,手拿蒲扇的女子在寧靜的弄堂裡輕輕起舞,構成了一幅晨光熹微、歲月靜好的唯美畫面。
  • 福利|原創話劇《漂洋過海來看你》,一段久別重逢的故事
    即將上演的兩岸原創話劇《漂洋過海來看你》,講述的便是一對青梅竹馬被迫分離四十年後,終於「久別重逢」的感人故事。沛民輾轉來到臺灣,宋英則留在梧桐樹紮根的弄堂。淺淺的海峽,隔開了沛民與宋英的生活,他們分別結婚、分別生子、分別經歷起起落落,分別漸漸老去。就像兩條平行線,雖不相交,卻一起向著時光遠處延伸。
  • 弄堂裡的夏天
    原創 楊錫高 上海老底子弄堂裡的夏天楊錫高夏天說來就來了。好比讀書時候的班主任老師,事先沒有預告,勒麼桑頭(突然之間)就登門家訪了,讓你猝不及防,讓你手足無措,好不尷尬。
  • 屬於你和鄭州的更多期待 金蛋話劇節開啟
    「金蛋話劇節」是河南保利藝術中心在2016年全新打造的一個系列演出,旨在繁榮河南的話劇市場,讓話劇走入更多觀眾的生活之中。此次的「金蛋話劇節」從4月2日開始,一直持續到6月23日,從經典到流行,從傳統到現代,從感人到爆笑,共包含了9臺劇目13場演出,可以滿足不同觀眾群體的觀劇需求。據工作人員介紹,這次的系列演出推出了多種互動活動和各種套票,讓觀眾可以走進藝術殿堂近距離的感受話劇的魅力。
  • 校園原創勵志話劇《春天的禮物》
    校園原創勵志話劇《春天的禮物》——哈爾濱商業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成果申報材料  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哈爾濱商業大學在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的指導下銳意創新,聯合哈爾濱市話劇院、黑龍江人民廣播電臺,廣邀龍江文化藝術界翹楚,共同推出校園原創勵志話劇《春天的禮物》。
  • 上海「最隱秘」的弄堂,解放前是「特務迷城」,如今依舊容易迷路
    上海的弄堂好比北京的胡同,有著深厚的人文底蘊和地域風情。上海弄堂就像上海人的腸肚,曲裡拐彎,含蓄得很,上海的故事,大概就是上海弄堂的故事吧。比起田子坊這一被稱為上海「最文藝」的弄堂,上海其實有許多不為人熟知的弄堂,依舊屬於生活並各有各的特色。
  • 海上寫意花鳥畫再迎春天,新「海上花鳥四家」續寫海派傳奇
    從「清末海派四傑」到20世紀60年代的「海派花鳥畫四大名旦」,再到今天的新時代,海上寫意花鳥畫歷經「兩個甲子」,在文化大繁榮的背景之下再次迎來春天。11月21日,作為慶祝浦東開發開放三十周年系列活動之一,「大象復興——新時代『海上花鳥四家』作品展」在浦東新區碧雲美術館開幕。
  • 上海弄堂隱匿的吉光片羽,淮海中路,尋找隱匿珍珠(三)
    這裡的裡弄多由花園洋房構成,尤其是常熟路以西到華山路這段,一路走來賞心悅目。著名的宋慶齡故居和東美特公寓亦在此處,後者是著名電影明星鄭君裡、趙丹、秦怡和孫道臨都曾居住過的地方。遇上蔣經國故居純屬偶然,我們只是被弄堂口伸出的那個白色屋頂和香樟樹枝吸引住了目光,定住腳步仔細看門口牌子介紹才發現亦是一段歷史。
  • 大戲東望|東城原創話劇《14天》講述北京抗疫故事
    今天上午,由東城區委宣傳部、東城區文旅局與北京兒童藝術劇院共同策劃推出的原創話劇《14天》正式發布。該劇是東城區與北京演藝集團在文化領域的又一重要合作項目,由北京兒童藝術劇院創作演出,通過聚焦疫情下的東城百姓生活進行創作,以平凡人的方式講述在大事件下,普通人物的家國情懷和情感故事,呈現疫情下的生活百態。
  • 向日葵,恐龍展,花園生活節……上海奇蹟花園打造「花園生活節」
    圖說:9月18日至11月22日,上海奇蹟花園秋季藝術花展將舉行 來源/採訪對象提供(下同) 新民晚報訊(記者 金旻矣)9月18日至11月22
  • 市民文化客廳|「旗袍美探」,探海派旗袍之美
    因為,海派旗袍的美,不僅在服飾,更在穿著者舉手投足間的內在素養與外在氣質,以及,那份自信獨立的姿態。海派旗袍已然成為一種文化氣象,而在傳播海派旗袍文化的過程中,成立於2014年的上海海派旗袍文化促進會功不可沒。
  • 原創話劇《十四天》講述「我們」的抗疫故事
    中新社記者 賈天勇 攝中新網北京9月12日電 (陳杭)9月11日至13日,話劇《十四天》在北京兒童藝術劇院排演場進行預演,上百人成為首批觀看這部作品的觀眾,幽默的對話頻頻戳中民眾的笑點,同時又在故事情節中引起大家對疫情生活細節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