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人系作品的好壞,不在於將某事物擬人的腦洞到底有多大,而在於解讀和詮釋的手法。
· 「擬人化」的風潮
在聊聊擬人這點事前,我覺得需要先扯清楚一件事:阿宅們,或者說,最開始搗鼓「擬人美少女」的阿宅們,為什麼會喜歡擬人類創作?
在搜尋引擎中,或者微博知乎等「萬能」平臺,如果你嘗試去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會找到很多版本的解答。比如戀物癖的正當化啦,比如阿宅的腦洞就這麼大啦,blabla。而在2015年,日本有「公信榜」之稱的ORICON NEWS,就曾經刊登過一篇擬人化風潮觀察文章,十分系統地介紹了擬人系作品的起源與發展,並給出了作者的結論:
日本人本來就「喜歡角色」。動物,乃至所有的物品,日本人都將之角色化開來。這樣的行為背後,隱藏著日本人「萬物有靈」的古老自然觀的存在。比如你現在用的電腦、手機,佩戴的眼鏡,外界的花草樹木……萬物之中都存在著「靈魂」。長期使用而愛意大增之時,有著「這電腦好傲嬌啊……」想法的人也不少吧。將這些日常的瑣碎的想法變得更加具體,再加之視覺要素,就成了「角色化」「擬人化」了。
連維基百科也可以擬人化
即使是無機質的東西,角色化之後,瞬間就會使人產生諸多的感情。尤其是日常生活所碰到的東西和作為知識接觸到的東西就更是如此了。如此想來,《艦隊Collection》不僅受到動漫迷遊戲迷,還受到軍事迷對「擬人化」的支持也變得可以理解了。像把刀劍擬人化的《刀劍亂舞》,嶄新的擬人化想法還會不斷出現。巧妙地展現日本人特性的擬人化活動今後會更加加速發展吧。
ORICON NEWS:《艦隊、料理、鉄道etc.……日本人はなぜ「擬人化」したがるのか?》
當然,就和ORICON NEW在文章中所言一樣,一個人會不會「萌」上某個非人的物件,亦或者極端地對其抱有戀愛情結,取決於其和這件物品共同存有的記憶。而當他想要將這份情感轉述給他人時,擬人就需要一個代入的形象。
這個形象中的典型範例,角川旗下頁遊《艦隊collection》必須有名字。艦船在番號上的唯一性,以及優美的和風命名,給了擬人化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造型與臺詞與歷史若即若離的融合,設計考究、深埋細節的艦裝,甚至於會根據艦船排水量來區分擬人化女孩子的體型和年齡段,艦C在艦船擬人上下的功夫不可謂不深。
《艦隊collection》正式運營登上冬Comic Market後,人氣一直穩佔前三,也足以證明「擬人化」在同人業界的蓬勃人氣。
但另一方面,雖然《艦隊collection》人氣一直居高不下,但除此之外,市面上的坦克、槍械、城池、花卉等主題的擬人系遊戲,在商業端和同人圈內,卻一直處於打不開市場的局面。即便是一度在國內也有著不低傳播度的《刀劍亂舞》,在CM的表現也很難望艦C項背。
從這一點來看,似乎可以說——「除了艦C,好像其他擬人也不是很戳玩家的點」來概括這些年來的擬人遊戲也不為過。
如果看到這裡的你也和我之前是一樣的想法,那麼《幻書啟世錄》,或許會讓你稍稍有一些意外,以及在「艦系壓制」的格局裡,感受到的一股清新氣息。
· 《幻書啟世錄》的擬人化嘗試
在今年的早些時候,我曾經拿到了一次參與到《幻書啟世錄》封閉測試的遊玩機會,而在那一次短暫的試玩中,這款遊戲在幾個點上都給到了我很不錯的印象。當然,由於這篇文章的主題是討論「擬人」,所以玩法和系統相關的話題,我們可以留待下次再聊。這一次,還是先聚焦在《幻書啟世錄》的書籍擬人上吧。
發現了嗎?「書籍擬人」這個概念,其實和「艦船擬人」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首先在於二者共通的「唯一性」。儘管一本書在人類的歷史上會出版許多個版本,發行成千上萬冊,但它作為書籍的存在都是具備著唯一性的——在這個世界上你幾乎不能找到兩本完全一樣的書。這就讓「書籍擬人」相比起一些「可量產物」的擬人相比,要更具備人格特點。
另一方面,是「書籍擬人」在擬人化選材上的自由度和廣度。
書籍記錄在紙張上的內容,可以是思想的表達,可以是觀點的衝突,也可以是文化和技術的傳承,甚至是一個人的完整回憶。這就讓「書籍」在轉化為我們更熟知的「人」的形態時,定義的方式有了很大的周轉空間。
就拿《幻書啟世錄》的實際案例來說,在本作當中存在著卡俄斯這樣一個對應《大眾心理研究》的角色(前期很容易入手,而且群體減抗的實用系),他的造型很容易讓人聯想起《Beholder》這類反烏託邦作品中的、渾渾噩噩的「普通市民」形象,而其技能與語音,例如「群氓的喧譁」、「個人激憤」等等,都各自契合著原著中的段落,我認為就是很典型的書擬人構思。
而當一些信息聚焦到了一點時——比如說《本草綱目》,你也很容易得到一個和傳統遊戲十分契合的具現化的形象。在本作中,這本承載了華夏文明醫學建樹的輝煌典著,以「白芷」的名字和姿態進行了再架構,配合上這個角色的療愈系定位,在認知貼合度方面,完全不輸給一度主流的艦船擬人。
而像是《昆蟲物語》這樣由法國昆蟲學家讓-亨利·卡西米爾·法布爾耗費畢生精力撰寫的昆蟲學知識大綱,人設是帶一些人外感的昆蟲娘也很自然而然吧?
當然,在有些時候,由原著中的經典角色作為書籍的代言人,也是《幻書啟世錄》的一種擬人思路。在但丁的敘事長詩《神曲》的擬人化中,我們就能看見貝阿朵和維吉爾這兩個在書中出現的角色,她們在萌娘化後,以雙子的形象共同組成了《神曲》的幻書形象。當然…這只是這個角色的表面狀態,隨著遊戲中的「覺醒」系統,你還能一睹每本幻書背後的終極形態,而貝阿朵&維吉爾的雙子形態,是我覺得遊戲當中最為驚豔的。
當然,除了《本草綱目》《詩經》這些容易讓人聯想到「醫者」和「詩人」等屬性的書籍外,在《幻書啟世錄》中,也不乏一些頗具想像力的優秀設計,比如說《沙之書》。這其實是一本並不存在於現實當中的書籍,它擁有著無限的頁碼,其中記載著無限的宇宙、世界。而在《幻書啟世錄》中,這本源於人類狂想的虛無書籍,也得到了其完整形態——擁有著古埃及風金色配飾、很能讓人和「時間之沙」產生聯想的幻書形象。
· 結語
在擬人相關的同人圈,有這麼一個不成文的默認規則:擬人系作品的好壞,不在於將某事物擬人的腦洞到底有多大,而在於作者的解讀和詮釋手法。通常來說,更被大眾認可的擬人系作品,除了要和原本的事物有著密切聯繫,能讓人「聯想到」之外,角色本身作為人的魅力,也是極其重要的。
而在《幻書啟世錄》中,我更喜愛的是對於幻書這一擬人的堪稱精雕細刻的打磨。這首先可以很直觀地體現在優秀的美術表現,以及過場劇情中出色的演出上:
其次,在《幻書啟世錄》中,還存在著相當不錯的,和幻書的互動方式。除了在戰鬥中指揮幻書時能聽到的各類語音外,在平常的主界面裡,你也可以近距離和幻書進行互動,語音的覆蓋率和動作表現,至少我這個老宅是滿意的。
《聊齋志異》的幻書「聶小倩」
有「腦洞」,並不是最厲害的,到底能把想像力落實到什麼程度,才能算是優秀的擬人系作品,前文提到的《艦隊collection》就做出了很貼切的示例。而在我看來,在擬人形象上足夠讓人耳目一新,而且還很聰明地採用了「書籍」這一廣闊的擬人題材。如果你也喜歡擬人系作品,那麼《幻書啟世錄》應該值得嘗試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