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四大名園之一的餘蔭山房有一座灰塑非遺工作室,傳承人崔鏡興忙著招呼過往的遊客,現場教遊客製作灰塑,工作室牆上掛滿了他的灰塑作品。
8月11日,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了解到,作為廣州市第七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廣州灰塑)代表性傳承人,崔鏡興將歷史悠久的裝飾藝術灰塑從牆上搬到了盤中來,讓灰塑成為研學課程、一種工藝品。
崔鏡興介紹說,灰塑是廣東省廣州市民間傳統美術,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以前,灰塑主要呈現在嶺南建築上,比如陳家祠,其房屋裝潢就多用灰塑。番禺灰塑於2015年入選番禺區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今年,崔鏡興又入選為廣州市第七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廣州灰塑)代表性傳承人,他肩頭的責任更重了。
崔鏡興是市橋街沙墟一村人,自小愛好畫畫,曾師從著名畫家麥英聯學習國畫4年;1975年跟隨沙灣工匠陳大朱參與古建築修復和營建。之後他幹過刷牆等方面的工作,為別人即將竣工的新房子繪畫各類圖案,當時他沒專門學過畫房子牆上、頂上的裝飾畫,於是邊幹活邊自學,並創作了不同類型的圖畫,後來,他一門心思改做灰塑。由於灰塑作品做得惟妙惟肖,崔鏡興漸漸在業界小有名氣,番禺和珠三角其他地區的人都會請他去做灰塑。
1982年開始,崔鏡興獨立參與餘蔭山房、陳家祠等廣州及珠三角地區灰塑修復工程。幾十年來,崔鏡興一直致力於古建築中的灰塑修復,以及灰塑作品的創作,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無論花鳥、人物、動物皆惟妙惟肖、形神兼備,其中尤擅花鳥造型,栩栩如生。
近年來,他專研淺浮雕技法,限定在凸出高度少於3釐米的平面做出精細的山、水、花、鳥、走獸、人物等浮雕造型。與此同時,崔鏡興還致力於廣州灰塑的傳承與傳播工作,目前已將他的弟弟崔鏡光培養成獨當一面的灰塑傳承人,並多次參加區內外多個大型活動和灰塑培訓班,向現場觀眾展示、傳播灰塑技藝。
崔鏡興向記者介紹道,灰塑歷史悠久,需要用石灰、稻草、紅糖、糯米醬等按一定比例調配後組成原料,這些原材料都是他自己先弄好,和以往在建築上做裝飾不同,他現在能把灰塑搬到室內,搬到盤中,做成各種裝飾品。
在崔鏡興的工作檯上,擺放著好幾件塑到白瓷盤中或筆簡上的作品,這些作品都是他的創新,有花鳥、草木、人物、動物,不一而足。
崔鏡興指著他在一個白色瓷碟上做的灰塑藝術品嶺南佳果荔枝圖告訴記者,做一件這樣的作品,要花兩天左右的時間,光人工成本就要1000元。崔鏡興表示,他現在也在收徒弟,他7歲的孫女崔曦言現正在讀小學一年級,有空的時候就跟著他學習灰塑技藝,傳承他的灰塑藝術。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肖桂來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李波 肖桂來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王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