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穿越這個元素興起之前,異世界題材曾經有另一個已經漸漸被淡忘的名字——奇幻。
奇幻題材可以說是日系ACG文化的一大代表,從輕小說讀者到漫畫動畫觀眾,乃至遊戲玩家們的異世界情懷往往都是從這個階段開始的。一部奇幻題材的作品,常常會在開頭用三言兩語介紹整個世界的核心設定,同時埋下整部作品最大的伏筆,而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憧憬,就成為了吸引用戶的核心要素。
和當下流行的各種穿越作品與網遊作品相比,傳統的奇幻世界總能給觀眾一種不一樣的充實感,而不僅僅是一個臨時構築起來的空間,那種世界的真相隨著劇情發展逐步揭曉所帶來的震撼,正是以旁觀者視覺探索整個世界的滿足感來源。
通過這種模式構築起來的世界,並不需要強求穿越題材裡經常被提及的"代入感",這些作品只需要一個足夠鮮活的架空世界,以吸引觀眾對其產生興趣,然後主動地想要去了解,而非被動地"穿越"。
在今年的10月新番裡,就有這麼一部作品帶著奇幻頭銜備受期待而來,最後卻讓大多數觀眾滿心失望地離開,它就是"一馬平川,滿眼天貓"的《刺客守則》。
「矗立在大地上的巨大吊燈,那就是這個世界的姿態。」
《刺客守則》從標題到開場,走的都是傳統奇幻輕小說的路子,並且這個籠罩在黑暗之中,僅靠一點燈火存續世界的背景設定,除了奇幻之外還帶有一種末日廢土般的壓迫感。這種世界觀其實並非沒有先例,2008年二十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發行的《微光城市》裡就有一個十分相似的架空世界。
但兩者只是有了一個相似的開頭,卻沒有一個相似的結局,在《刺客守則》和《微光城市》之間,我們可以直觀地感受到日系ACG作品和歐美系電影之間的根本區別,其中前者多以世界觀為角色服務,而後者多以角色為世界觀服務。
這一點在《刺客守則》,尤其是它的動畫版中體現尤為明顯。
《刺客守則》和《微光城市》一樣有一個被黑暗環繞的世界,燈火所及之外的地方即為禁地。這樣的設定想必可以勾起觀眾或讀者的好奇心,黑暗的禁地裡存在著什麼?世界為什麼會被黑暗環繞?世界的未來將會如何?這些都理應是約定俗成終會揭曉的問題。
但《刺客守則》顯然沒有這麼做的打算,起碼在TV動畫裡沒有。這部作品自上而下地構築起了一個相對完整的世界,創造了威脅人類的敵人,解釋了它們出現的緣由,但卻沒有讓永遠的黑夜這個設定擁有足夠的存在感,觀眾每每只能在疑惑"他們為什麼要在半夜三更幹這個"的時候,方才想起這是一個永夜世界。
沒錯,就《刺客守則》目前所展現的劇情來看,雖然背景設定裡埋下了不少伏筆,但卻沒有讓觀眾從中感受到多少別出心裁的"秘密",於是自然而然地就只剩下滿滿的套路感。造成這一結果,TV製作組有著無可推卸的責任。
《刺客守則》的TV動畫,將漫畫版整整一卷的內容愣是塞進了第一集裡,於是就有了無數Up主不斷吐槽或是魔幻或是套路或是開火車的劇情。更要命的是,這樣的劇情編排還會把日系輕小說的問題給無限放大開來。
正如上文所說,日系ACG作品和歐美電影之間的區別,往往在於前者更加著重於對人物的描寫。《刺客守則》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在作品開頭雖然帶出了世界觀設定,但除了沒有太陽和白天,這個黑暗世界卻沒有表現出什麼的獨特之處,更多的是在為後面劇情發展定下邏輯基礎。
在犧牲了整體格局的前提下,《刺客守則》想要描述的是人物本身的魅力,從性格的轉變,到價值觀的改變,再到挫折與成長,以及在這個過程中角色與角色之間逐漸加深的羈絆。
於是你可以發現,無論是這個黑暗世界,還是傳承自血脈的魔力,以及階層分明的社會,都只是為女主角那一出"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所準備的舞臺。
很明顯地,TV動畫還原了劇情的主骨幹,卻沒有還原出人物的心理與變化,這就直接導致了觀眾的定位成了"一臉懵逼的吃瓜群眾",簡直是名副其實的"第三人稱視角"。
其結果就是,原作犧牲了整體格局為人物故事行方便,而TV動畫卻將這些重點描述的內容一筆帶過,於是觀眾自然也就只能看個寂寞。
誠然,《刺客守則》的原作自然稱不上是名作,甚至在部分比較嚴格的讀者眼中就連佳作都有些勉強,但這絕對不是TV動畫被做成了搞笑番的理由,畢竟和臭名昭著的《平凡職業造就世界最強》相比,《刺客守則》現在恐怕就只剩下作畫還有點優勢了。
當一部奇幻輕小說要拿去和套路穿越題材比較時,就已經十分可悲了,當看點被製作組的刪減磨滅之後,這部以乙女視角創作的男性向小說頓時就變得一無是處,因為觀眾們甚至找不到任何"爽點"。
偏偏在這樣的環境下,製作組中的人設總監吉川真帆還突然發推表示第三話過後就跟自己沒有了關係,這熟悉的套路不禁讓觀眾開始擔心是否又會上演一次"萬策盡",說不定哪一天這部僅剩作畫還算可以的動畫就要走向徹底崩盤了。
這件事,我想應該給國內外的動漫從業者們敲響一個警鐘,動畫改編最不該的就是「取其糟粕去其精華」,而是應該吸取原作中最吸引人的點,然後予以擴大,把好鋼用在刀刃上,方才能做好動畫,吸引到各方面的粉絲和受眾。
文:l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