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習慣於躺著睡覺,即便某些特殊情況下能坐著入睡,但也總是睡得東倒西歪。因為人在睡覺的時候身體肌肉放鬆,很難控制身體的平衡,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有人坐著打瞌睡時,因為點頭或者身體前傾而驚醒。
不過我們平時會發現,很多鳥都是站在樹枝上睡覺的,而且還可以睡得很好不會跌落下來。
人類和鳥類的肌肉作用方式有很大的區別,從而可以解釋為什麼鳥兒能「站」在樹枝上睡覺而不掉下來。德國的科學家發現,在進行「抓」這一動作時,人類和鳥的動作完全相反———人類是去主動地抓,而鳥兒卻是被動地抓。
當我們人類想要抓住什麼東西的時候,需要用力使肌肉緊張起來;而鳥兒只有用力使肌肉緊張起來,才能鬆開所抓住的物體。
也就是說,當鳥兒飛抵樹枝時,其爪子的相關肌肉呈緊張狀態;,然後它彎曲脛跗骨和跗跗骨,蹲伏在樹枝上。當它「坐」穩之後,肌肉鬆弛下來,這時,鳥兒不用發力,緊憑身體的重量都壓在跗跗骨上。跗跗骨後面的韌帶被拉緊,同時也拉緊趾骨上的彎曲韌帶,趾便彎曲可以緊緊地握住樹枝。
有趣的是,同人類相比,鳥類具備單半球睡眠的能力,也就是一次只有半邊腦在睡覺。
多數樹棲鳥兒都有保持一半腦清醒,一半腦睡眠的能力。尤其是群居的鳥類,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小鳥排成一排在休息,這時候除了兩端以外,中間的鳥兩個半腦在同時睡覺。而位於兩端的鳥,他們對應方向的半腦會保持清醒,向外的那隻眼睛也會睜開,以便他們對外界有全面的偵查能力。而且到了某個時間點,兩端的守衛還會站起來,轉身一百八十度再坐下,讓半腦換邊睡覺。
像海豚也具備這樣的能力,但是無論是鳥還是海豚,半腦睡眠的時候只發生在非快速動眼睡眠階段,只要進入快速動眼睡眠階段,兩個半腦還是會同時睡覺。
已經有研究報告表明,人類也具有非常輕微的單半球睡眠能力,比如剛換到一個陌生的環境睡覺,人的半邊腦會比另一邊腦睡得淺一些,還在保持了對新環境的警惕,當在這個地方睡得久了,人兩個半球的睡眠睡越來越相似。
當然人很難做到像鳥和海豚那樣可以把兩個半腦完全劃分,能夠各自真正清醒和真正進入非快速動眼睡眠。人類兩個腦都會進入非快速動眼睡眠,只是程度有所不同。
不過試著想像一下,如果未來人類可以用一般的腦睡覺,一半的腦完全清醒,我們能夠開創多大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