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前,有這麼一個故事走入了家家戶戶:在澳大利亞美麗的外海大堡礁中,提心弔膽的小丑魚瑪林帶著自己身殘志堅的兒子尼莫,安定幸福地生活著。
不幸的是,極愛探險的尼莫被人類抓走了。為了拯救愛子,膽小怕事的瑪林不得不硬著頭皮離開安逸的小家,踏上尋子之路。而在這個過程中,遇到了心地善良但是卻有著記憶缺陷的藍藻魚多莉,兩人攜手並進,找回尼莫。
這就是2003年由皮克斯製作,並榮獲了2004年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篇的 《海底總動員》。
當年,電影上映後口碑極佳,在全球拿下9億美元的票房。雖說皮克斯的動畫部部是經典,但這一部堪稱經典中的經典。
過了這麼多年,迪士尼和皮克斯決定聯手再把魚兒們「找」回來,可是尼莫十幾年前找到了,這回該找誰了呢?
左思右想之後,發現健忘症的多莉是個不可多得的最佳人選,幾秒就忘事的特徵,不找她找誰?何況,多莉這個角色在「臉書」上得到了超過2500萬個「贊」,是迪士尼及皮克斯的動畫角色中人氣最高的一位。由此一來,多莉就當仁不讓地成為了《海底總動員2》的第一女主角。
電影保留了原配音卡司陣容,除了艾倫·德詹尼絲繼續擔任多莉的配音外,新增加的角色章魚哥漢克和白鯨貝利分別由《摩登家庭》的演員艾德·奧尼爾和泰·布利爾配音。
澎湃新聞於上周在比弗利山莊採訪到了三位「主演」。
找找找,尋親過程中的自我認知與其說這部電影是找多莉,更不如說是多莉找爸媽。
從小就患有嚴重失憶症的她,連自己找到家都像是中了頭彩。還好,在父母的教育下,她能記住自己的名字,以及……她那無藥可治的失憶症。大概也是因為如此,才沒最終變成被拐賣兒童吧。
不過,多莉從小就是個貼心寶貝,年幼的她簡直能萌死眾生。為了給愛收集貝殼的媽媽送上她最愛的紫色貝殼,被水流衝走,由此開始了她漫長的尋親記。
這要是換了別人吧,兩下就回家了,可是多莉那令人捉急的記憶力,剛和別人做完自我介紹,下一秒就什麼都不記得了。
就這樣,一找就是好幾年,找著找著就忘記自己在找爸媽這件事了。
也好,不記得曾經擁有,痛也就少了那麼一點。
於是,她就與在途中相識的瑪林父子開心地生活在了一起。故事當然不能就此結束,人生哪有那麼順風順水。在一次學校旅行的過程中,曾經的記憶開始對多莉進行衝擊,這麼一閃一晃地喚醒了她尋找爸媽的使命,於是尋親之旅再次開啟。作為好友,瑪林父子當然不能袖手旁觀,三條魚就這樣從澳大利亞啟程前往美國加州。
皮克斯從不會因為做的是動畫片,就把故事簡單化,每部影片中闡述的理念,都深深感觸著各年齡層的觀眾。雖說多莉的失憶症是這一歷程中的一大障礙,但同時也使得她無視了悲傷,繼續向前。這一場驚心動魄的尋親過程,其實也是多莉在尋找自我的過程。
澎湃新聞:這部電影給孩子們傳達了一個信息:就算你與別人不同也一樣可以成功。你對於這一點有什麼感觸和想法?
艾倫·德詹尼絲: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正面的信息,整部電影都在傳達著「只要不停地遊,總會找到該走的路」。看看故事中的每個人物,尼莫有一隻發育不良的鰭,瑪林是個膽小鬼,兩隻鯨魚一隻不會用自己的回聲定位,另一隻少了一個觸角總撞牆。他們需要意識到自己的缺陷,知道人無完人,那麼一切問題就都能從容面對。
泰·布利爾:皮克斯從來不會因為是動畫片就把故事做得簡單,他們總會探討人生面對的大問題,並指導孩子們對這些事物有著很強的理解接受能力。作為家長,有時候我們會格外小心,覺得這麼小年齡就看到多莉失去父母獨自流浪會不會太沉重,但其實這點對於孩子的教育也是很重要的。
澎湃新聞:多莉在尋找父母的過程中也對自己有了新的認識,那你是什麼時候真正認識到自我的呢?
艾倫·德詹尼絲:應該是最近吧,其實我還在自我尋找中。我覺得人一直在變,越老會發掘越多。因為一直毫無變化,也挺無聊的。我的人生其實挺有意思,就像多莉一樣,一直在不停地遊。我覺得這對所有人都很重要,不斷地進行自我認知 。
這部電影實在太有意義了,我很喜歡看到多莉的缺陷反而變成了助她成功的法寶,不是在嘲笑她「失憶症」的短缺,反而成為了她的長處。
皮克斯首對同性情侶?這把艾倫笑歪了《海底總動員2》在還未上映之前,就引起了一場熱議,議論的焦點並不是在電影本身,而是其中一個稍一眨眼就會錯過的畫面。
當章魚漢克和瑪林父子「坐著」嬰兒車向多莉所在的水族館前行之時,碰到了一對情侶,而這對情侶則被認為是皮克斯動畫片中首次出現的同性戀角色。
此畫面一出,美國各大媒體都炸開了鍋,針對這兩個角色進行了各種報導。但身為公開出櫃並沉浸在幸福同性婚姻中的艾倫,對此卻很不以為然。
澎湃新聞:你聽說了關於《海底總動員2》中出現的同性情侶的網上爭議嗎?
艾倫·德詹尼絲:最近有聽說。
澎湃新聞:對此你有什麼看法?
艾倫·德詹尼絲:我不知道這是個爭議,我以為只是傳言。他們告訴我現在網上有傳言說皮克斯的第一對同性情侶出現在這部電影裡了。可是我在第一次看電影的時候完全沒發現,通常我對同性戀者都很敏感,但我完全沒看到。所以我前晚又重看了一次,於是我就看到了兩個女生,其中一個留著糟糕的短髮。我就在想,難道只因為她留著醜陋無比的短髮,她就是同性戀麼?難道女同就一定留著難看的短髮嗎?總之,我也不知道她們的出現是不是有這層意思,不過我知道裡面有隻變性的魟魚,千萬別錯過了!
澎湃新聞:你曾經說過,我們從不會在電影中看見患有乳癌的公主,而她們永遠也不會有兩個媽或兩個爸。你覺得現在是時候真實呈現這一切了嗎?
艾倫·德詹尼絲:我希望是這樣的。我不知道這個發生的過程應該如何?就像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但想要它發生必須得有人願意寫這樣的故事。 我相信現在這樣的劇本一定有,可是得要有影業相信和支持這類故事,並願意為其投資。但實現起來不容易,因為這個產業太習慣於出產一樣的東西。
我覺得這一切早應該有變化,因為電影產業的變化是巨大的,每年出產那麼電影,應該花更多心思在有意義的上面。我們身邊認識的人,總會有得癌症,或是有這樣那樣問題的,這些都應該在電影中被折射出來,尤其是對處於這種環境中的孩子們。
再次為多莉獻聲,艾倫淚淹錄音棚這一次的故事其實發生在上一部歷程後的6個月,而電影卻等了整整13年。再次為多莉獻聲,艾倫除了感到驚喜之外,也格外興奮。
澎湃新聞:13年前你為多莉配音,當他們告訴你要重拍《海底總動員》的時候你是什麼反應?在配音的過程你是怎麼重新找回那時多莉的感覺?還是說「多莉」從沒離開過?
艾倫·德詹尼絲:雖然我在我的節目中經常提起《海底總動員》續集的問題,當真的得知要拍續集了,我還是感到無比驚訝。
這部動畫如此經典,還獲過奧斯卡,我一直相信總有一天,也會像《玩具總動員》一樣被繼續拍下去,而且應該是關於尼莫的故事。沒想到,當我接到電話時,他們竟然告訴我這將是關於多莉的故事,當時就驚呆了。
剛開始錄音的時候,我很緊張,雖然都是自己配的音,但畢竟用的不是完全的真聲。可是,那感覺一下就回來了。時間真的很奇妙,那些以為很久遠的過去,其實並未走遠。
澎湃新聞:你現在一直忙於自己的脫口秀,很久沒有演戲了,這次回來為多莉配音,感覺如何?是不是很想念這種感覺?
艾倫·德詹尼絲:的確如此,我很享受參與這部電影的過程,因為很有挑戰性。我無法用自己的肢體去表達喜怒哀樂,一切都是靠聲音來表現。我在為多莉配哭戲的時候,自己真的在錄音棚哭了起來,因為實在太悲傷了,我很懷念這種感覺。
從情景喜劇轉入錄音棚後的驚喜連連與所有的探險影片一樣,小夥伴們一路上總會碰到各式各樣的人物。《海底總動員2》中也有很多新朋友。
抵達海洋保護中心的多莉,遇到了變身能手擬態章魚漢克,作為幫助他離開此處的交換條件,章魚必須把多莉帶到主水族館中。在前往的過程中,多莉還遇到了不懂得掌控回聲定位的白鯨貝利和其他小夥伴。
為章魚和白鯨配音的,是來自喜劇《摩登家庭》中的艾德·奧尼爾和泰·布利爾,兩人的幽默感,為角色增色不少。出於對各自動物的好奇,他們還在事前做了一番調查。
澎湃新聞:你們在拍攝前有沒有對各自的動物做過搜索?
泰·布利爾:我在谷歌上搜了一下白鯨,其實沒什麼必要,我想太多了。本來是想根據它的形態創造出一套聲音,結果試了幾條,發現根本不對,導演需要的是擬人的動物,又不是讓我發出魚的聲音。
艾德·奧尼爾:我看了看關於擬態章魚的信息,這是一定需要做的功課啊。但我其實是出於好奇心。我才知道原來章魚分好多種,而電影裡的這只能變形能變色,幾乎能變成任何物種,真是讓我大開眼界。我看到的資料比電影裡的還驚人。
澎湃新聞:為動畫人物配音在幽默感的表現上有哪些不同?
艾德·奧尼爾:在《海底總動員》裡,章魚漢克又跑又跳,還要倒掛水晶燈,一會搖一會蕩,還要大逃亡,還會氣喘籲籲上氣不接下氣,這些聲音劇本也不會教你,很多時候都得靠自己發揮。不過導演和其他人都會給我很多幫助,給動畫配音是個體力活兒。這點與拍喜劇不同,要找到一個正確的能量點,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一定要剛剛好。
:如果你們需要做一天海底動物,你會想成為哪種動物?
艾德·奧尼爾:從我個人的性格來看,我想成為一隻海龜。
泰·布利爾:現在我對章魚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比電影裡描繪的還酷炫,我做那隻章魚。
艾德·奧尼爾:但是有一個弊端,就是它們只能活2年,要不然它們就能統治世界了。
《海底總動員2》在中國的版本還是由徐帆和張國立配音,6月17日上映。找找找,找多莉去!、(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