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新華社記者陸華東攝
新華社南京7月8日電(記者陸華東、朱筱)館藏歷史物件5974件,圖書4萬餘冊。距離南京市中心大約半小時車程的地方,有個不太引人注目的四層博物館,每年都會吸引眾多海內外訪客。
一個臉盆、一個肩章、一張照片、一封信件……走進這家博物館,一件件藏品無聲「講述」著抗日戰爭的歷史。
鮮為人知的是,這座博物館並非官方建設,而是由個人籌建,大多數藏品都是館長吳先斌從各地辛苦「淘」來的。
2006年,為了尋找更多民族抗戰記憶的拼圖,也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這段歷史,吳先斌自掏腰包籌建這家抗日戰爭博物館,這也是南京首家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
「剛開始我也不知道到哪裡找抗戰的史料,只能到南京各大古玩街、地攤、書店碰運氣。」吳先斌說,雖然很多次都是空手而歸,但是跑的地方多了,也能淘到不少寶貝。
有一次,為了從一位收藏家手中購買一套珍貴的抗戰資料,吳先斌坐了20多個小時的火車,嘴皮子都快磨破了,最終用5萬元買下了整套資料。
隨著時間的推移,博物館由最初的1個人發展到如今的8個人,史料搜集方式由過去單一的線下淘貨,發展為線上購買、拍賣會競拍等多種方式。吳先斌也從最初為史料少而發愁,到如今為史料太多而發愁。
「現在博物館展示的抗戰歷史物件只有2000多件,庫房裡還積壓了3000多件。」吳先斌說。
與此同時,吳先斌對史料的要求不斷提升。如今,第一手、過硬的史料才是他的首選。
吳先斌在博物館整理史料。新華社記者朱筱攝
規模壯大後,博物館也從當初單一的收藏,逐漸衍生出展示、研究等功能。
「我們現在雖然養不起專職研究員,但是與抗戰史學界、民間志願者的聯繫非常緊密,不少業內專家到博物館查閱資料。」吳先斌說。
慕名而來的各界訪客逐年增多。吳先斌回憶,2006年博物館剛開放時,三個多月都見不到一個人來參觀,大部分時間都是他一個人守在博物館。
最初的寂寞沒有打倒吳先斌。「這份事業需要耐得住寂寞。」他說。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4年後,隨著知名度的提升,各界訪客大幅增加。截至目前,博物館已累計接待訪客30多萬人次。
前來參觀的南京市民趙建強告訴記者,這裡的藏品數量雖然比不上公辦博物館,但是臉盆、家書等生活用品,卻能從細節處展現抗戰歷史一些鮮為人知的側面。「三樓的老兵手印牆讓人感覺尤為震撼,深感和平來之不易。」
長時間對抗戰歷史的接觸,讓吳先斌更加懂得戰爭的殘酷與和平的珍貴。自2014年以來,吳先斌基本每年都會自費前往日本參加展覽,只為向更多日本民眾展示真實、全面的戰爭歷史,進而求得最廣泛的和平共識。
博物館展廳。新華社記者陸華東攝
多年下來,吳先斌和他的博物館在日本民間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博物館每年都會接待六七百名日本訪客,其中一些人還跟吳先斌成了好朋友。有位日本畫家參觀完以後,給老吳畫了一張漫畫。還有一對日本老夫妻專門折了3000多隻代表和平的千紙鶴送給博物館。
提及博物館的未來,已經56歲的吳先斌表示,並不擔憂將來會「關門」。
「如今,社會各界對博物館的關注、支持越來越多,已經不是我個人在掏腰包維持。而且我身體很好,還能繼續工作。即使將來幹不動了,我相信也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接班,把博物館繼續開下去,讓和平之聲傳播更廣。」吳先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