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中的德國同屬於戰敗國之一,作為戰敗國。德國需要支付價值為1320億馬克的戰爭賠款,相當於是9.6萬黃金。但任誰也沒有想到,一個一戰的戰敗者,卻作為二戰的發起國,出現在世界的面前。
在德國元首希特勒的領導下,德國就像是一個不知疲倦的戰爭機器,席捲了整個歐洲。1940年的4月-6月,短短兩個月的時間,德國士兵靠著一手閃電戰術直接侵吞了歐洲的大半個地盤。
但戰爭的結果我們都知道,邪惡的法西斯終究是失敗了。而二戰之後的德國,經濟實力也被削弱了許多。有人不禁懷疑,為何當年的希特勒非要發起這場戰爭呢?若是他帶領德國人民發展國內經濟,而不是侵略的話,說不定現在的世界一流強國的交椅,就是德國坐上去了。
但實施情況不是這樣的,戰爭的後果在一戰之後德國就早已經知道。希特勒不是一個毫無理智的瘋子,如果是的話,他也坐不上國家元首的席位之上。希特勒坐上元首之位的背景,是1929年的經濟危機之後。是德國大量工廠倒閉,無數無業游民等待政府救濟。
這時候的德國,卻還在背負著大量戰爭賠款的狀態之下。希特勒在上臺之後,就背負了國內經濟即將崩盤的危機。在這種壓力之下,他認為不斷繁衍的德國人,應該要前往那些人口稀少的東歐獲取一定的發展空間。
他先是在國內開始了大刀闊斧的經濟改革,首先就是加強政府對國內經濟的管控力度,淘汰到中小型的企業以及手工業,大力發展工業文明。加速資本的生產以及集中。後又是在證券,銀行監管以稅收方面加強了監管制度,拒絕國內資本的流出,穩定國內物價。
而第三點以政府為名,出臺多項農民優惠政策,減輕德國在糧食以及其他的原料上對國外的依賴。最後一點就是在國內大力興建基礎設施,比如高速公路,飛機場等等。再以大量的擴軍來解決國內民眾的就業問題。
自希特勒以上的安排,我們大概可以了解到。希特勒這時候擴軍就是為了恢復經濟,雖說他的一系列措施確實是恢復了國內的經濟,且國內的失業率也下降了。而這明顯是飲鴆止渴,拆東牆補西牆。
所以為了收回成本,希特勒必須要開始對外擴張。一開始,他只是想要收回德國在一戰中失去的13%的領土。比如說被迫承認獨立的奧地利,比如法國奪走的德國煤礦產地,比如他們被法國和比利時聯合侵佔的工業心臟魯爾工業區。
這是無可厚非的,所以在1935年的時候,他公開撕毀了《凡爾賽條約》,拒絕賠款並大規模的整裝軍備。但是希特勒建立的第三帝國經濟模式,就是一個以軍工產業來拉動國內GPD的模式。
他透支國力借債搞基建,搞軍工產業。若是不發都被戰爭來提高經濟收益的話,德國將會陷入更加困難的經濟模式之中。再加上希特勒本人就是一個狂熱的戰爭分子,也是一個反猶太的種族主義者。
綜上所述,希特勒上臺之後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必須,也是必然的事情。他沒有第二個選擇,也不想有第二個選擇。希特勒的一些經濟改革都是建立在擴軍拉動戰爭的基礎之上,若是真的只發展經濟,德國早就完了。
只能說德國如果最後贏了的話,因為他是最大戰勝國,戰爭紅利足以令其成為世界第一大國。但就德國在二戰中表現出的侵略性來說,幸好德國最終還是輸了。他們的失敗對於世界人民來說,是一種幸運。
今天,希特勒的形象卻仍與從前一樣。在希特勒的某些追隨者看來,他是一個英雄,一個失敗的救世主;在其他人眼中,他仍然是個瘋子,在政治上和軍事上是個蠢才,是個不可救藥的殺人犯。他的某些成就,純系通過罪惡的手段取得的。」這段文字,概括了《希特勒傳》整部書的內容。而讀這部書,可以讓大家進一步了解本書的主人..——希特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