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公山位於蘇州西山東南角環湖背嶺風光綺麗,石公山海拔僅五十米談不上險峻,面積也不大方圓二裡多,但它卻是西山的核心景區。清朝文人沈盼則曾稱讚道:「太湖七十二峰,名者八九。包山之勝數十,石公最著名」。
進入石公山沿右側山道上山迎面而來的桔香亭、花冠洞,隨後便是座北朝南的歸雲洞,面向煙波浩瀚的太湖,遙天螟色景致美麗動人。石公山以石著稱巖石奇秀,土少樹多翠柏茂盛。山上亭臺樓閣錯落有致,有歸雲洞、浮玉北堂、一線天、明月坡、石公禪寺等景觀,湖光山色舉目入畫。
位於石公山中部南坡的一線天,原名「風弄穿雲澗」,兩壁之間青石成隙僅容一人通行。富含深意的五十三級階石,源自佛學「五十三參,參參見佛」。明代學者沈伯英描繪《一線天》贊曰:「須臾盤折出木杪,如晦而臥日方曉。人生休歌引路難,歷盡崎嶇見坦道。
石公山東側有一塊巨石直上山頂,外表是不規則的天然石蹬,形狀像梯子因而取名雲梯。清末文人秦敏樹曾這樣賦詩《雲梯》:「山梯若苔跡,直上浮雲端,青天亦可階,獨立愁高寒。
山中有一禪寺——石公寺,悠閒清淨宛若世外修行之地,古剎背靠山峰,面朝太湖位置優越實為寶地勝境。石公山雖小卻讓人充滿期待,山間寂靜祥和時而偶遇僧人閒步其中,樹葉映照著古剎黃牆瓦,太湖上吹來陣陣微風拂過蓮池沁人心脾。
石公寺原名石公庵,據現有資料推測古寺至少建於明代之前,但具體始建年份已無法考究。明代著名孝子姚希孟曾有《石公山記》記載,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龔自珍也曾到訪石公寺。
時至清代石公寺已聲名遠播,順治年間住持進京主持順治為董鄂妃葬禮舉行的佛事活動得御書「敬佛」二字帶回寺中,至今仍然保存於石公山腰的御墨亭中。
石公寺一直弘揚以佛教信仰為基礎的禪武,以僧人修習的武術為主要表現形式充分體現佛教禪宗智慧,展現傳統文化體系。寺內僧侶除了早晚功課、誦經弘法及日常勞作,練武也是他們每天的必修課。
走進石公寺空氣蔓延著濃鬱的佛香味,道場清淨莊嚴佛音縈繞。雖然寺廟雖小但殿宇齊全,大雄寶殿肅穆莊嚴,殿外燭臺火焰旺盛和香爐梵煙縷縷,來石公寺禮佛的香客遊人絡繹不絕,誠敬一片真心。
走出清淨古樸的大雄寶殿,金光閃耀的千佛塔映入眼帘,這是為紀念海燈法師而建的,後方是雄偉壯觀的法堂。海燈法師是近代著名佛學巨匠,曾在石公寺裡當了十年住持,於1989年辭別人世,在圓寂之前立下遺囑要「歸骨石公」,後山上還建有博物館和藏經閣等建築。
現在石公山上一些古老的枇杷樹、石榴樹、杏子樹、桂花樹都是當年海燈法師親手栽培的。如今這些古樹成為海燈法師留在石公山上唯一的遺蹟,舊時法師在石公山上修建的房屋,十多年前已被拆毀。
離開古寺已是黃昏,夕陽西下石公山的美需要慢慢品味,或隨意靜坐庭中,或駐足欣賞浩瀚太湖,定能頓感心胸開闊,都市的生活壓力都蕩然無存。青螺伏水碧玉浮湖如此美景若不親身前來,很難體悟到禪與人生的交融和相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