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帆 李作描
在清遠市區,無數的車輛與行人每天都在姐妹橋、鳳城大橋、清遠大橋、倫洲大橋、清西大橋這五座大橋上來回穿梭。然而時間回到30年前,如今寬闊的姐妹橋是當時唯一連接市區北江河兩岸的城市大橋。
「以前市區只有一座北江大橋,江南對面的人到北門街逛街都要走北江大橋。現在清遠市區的橋就多了,算上即將建成的洲心大橋,北江上已有6座大橋。」清遠建市之初就在小市南埗開便利店的毛峰扳著手指算了算,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建第二座橋到現在,清遠用20多年就新建了5座大橋。
一座座跨江大橋就像一圈圈年輪凝固了清遠的成長記憶,構築起這座城市的主心骨。1985年,北江大橋通車;1995年,清遠大橋通車;2004年,鳳城大橋通車;2017年,倫洲大橋通車;2018年,清西大橋通車;本月,市區北江上的第六座橋洲心大橋即將通車。這一條條交通樞紐,不僅連接江南與江北,拓展城市空間,改變城市版圖,也全面記錄著市區城市變遷。
北江大橋拉開清遠城市南拓序幕
上個世紀80年代,那是一個「車馬很慢,書信很遠」的時代,清遠人出行基本全靠走,過江靠輪渡,運輸靠碼頭。據老清遠人回憶,那時候清遠人出去玩基本在北門街、南門街一帶,北江兩岸交流不多。江南以農田為主,農民挑著擔想把農產品拿去江北賣,就只能選擇輪渡,但從江北去江南的人少之又少,農產品可以說是成為了當時北江兩岸的聯結物。
攝影師劉蘇,人稱劉老師,生於1939年,是一位土生土長的清遠人。從1970年開始,劉蘇帶著相機走遍清城,通過鏡頭記錄了清遠這座城市的變遷,留下了大量珍貴的畫面。
「這張照片拍的是1983年建橋的現場。拍的時候大橋還沒有通車,南來北往的車都要在碼頭等待渡車船,往來於舊城和小市的人們也要乘坐渡輪過江。由於渡輪承載量有限,渡車船一次只能載4臺車,渡輪只能載約50人,加上等候時間長,往來南北兩岸非常不方便。」劉蘇指著他拍下的舊照片,介紹了沒有跨江大橋時,南北互通只能靠輪船渡江的情景。
「當年南來北往,渡口在橋腳,沿著曙光路,一直排隊到湖濱步步高,到市二中的門口,蜿蜒幾公裡。遇上颳風下雨,過渡的車輛可以排三五天。」市政府黨組成員、省級職教基地籌建辦主任黃衛星說起當年沒有橋的年代交通出行之不便。
一些老人回憶起當年的情景,由於渡船有限,隨時都能見到南北兩端排著長龍的人群和車隊。精明的生意人當然不會放棄這個賺錢的機會,江邊站滿了不知疲倦吆喝的小販,等待客人搭乘的黃包車,渡口一片喧囂,宛如一幅「清明上河圖」。
「考慮到清遠交通出行的不便,早在1980年尚屬韶關管轄時,北江大橋建設就已啟動。總投資2200萬元,由國家和清遠縣地方財政各出一半。1982年動工後就遇上水災。當時為了加快清遠發展定下的11個重點項目都因為水災停了,唯獨留下北江大橋項目繼續實施。」清遠縣委最後一任縣委書記趙伯傑回憶道。
1983年北江大橋復工後,由於資金不足,項目工程進度比較慢。建設遇到困難的北江大橋得到了在香港的清遠同胞支持,大家紛紛慷慨解囊捐款支持家鄉建設。
「在籌劃建橋過程中,我常常從香港坐火車到廣州,過一夜再回清遠銀盞,再走一小時路程回龍塘,就這樣來回港清兩地,商討大橋建設工作和捐款事宜。有人認為項目太大,憑我肯定搞不定,也有人質疑我。但我堅定信心,再辛苦再困難也要把橋建好。」原香港清遠商會會長林有生說,在克服困難見證北江大橋通車當天,他帶著全家參加通車儀式,激動得說不出話來。
趙伯傑說:「1985年12月北江大橋正式通車,結束了清遠兩千年來一江兩岸靠渡輪往返的日子,很多群眾在通車當天來到大橋上鼓掌歡呼。清遠真正的發展,就從這裡開始」。據趙伯傑回憶,在清遠大橋通車後,當時的清遠縣在南面規劃出100畝地來發展,後來區域範圍不斷擴大,也就是如今的清遠南埗市場周圍,城市的南拓從此拉開序幕。
橋梁見證城市「長大」
在北江大橋開通初期,如今繁華熱鬧的連江路,還是一片灘涂。當時也流行這樣一首順口溜:「寧要橋北一張床,不要橋南一間房。」事實上,南岸當時基本上沒有什麼建築物,更不要說什麼城市道路。幾棟小民房孤零零地立在江邊,大片大片的都是沙灘。當年清遠的行政和商業中心都集中在清城的先鋒路、南門街和北門街,南岸的市民通過北江大橋和輪渡往來兩岸,名為「進城」。
1988年清遠建市後,依託北江大橋,城市正在慢慢變大。清遠市委、市政府在南岸開始建設新城。承載著大量的人流、物流的北江大橋成為南來北往的重要交通要道,也因此忠實記錄了清遠城市建設和發展的每個精彩瞬間。
新市建設籌備組經過調查並分析後,作出市區規劃建設「依託舊城建設新城」的構想,將新城定址於小市、百嘉、龍塘南北長約11.05公裡地段。建市初期,清遠市城市總體規劃分成1區6個組團建設。其中中心組團是城市的核心部分,中心組團的西北地區是新建清遠港碼頭作業區,小市臨江地區為行政中心。西南地區為體育、文化中心。
「當時選址有三個,一個在太和洞,一個在現在的丁香酒店,最後選定現在市政府位置是因為地理位置開闊,方便以後發展。現在30年後回頭看,當初市政府選址和規劃是正確的。」趙伯傑認為建市初期的規劃奠定了清遠今後發展基礎。
現在從北江大橋到市政府的連江路已成為清遠市內交通主幹道,市直機關部門大都設置在沿線及其輻射區域內。寬闊的雙向六車道路面已經黑底化。以連江路為坐標,新城建設日新月異。龐大的人流、物流也帶動了商業的強勢進駐,連江路一線商鋪多達數千多戶。如今,新城人氣集聚,南岸的商品樓成井噴態勢,為了工作生活的便利,不少清遠人選擇將新家安置在新城。
黃衛星回憶:「1994年以前,市區北岸和南岸只有北江大橋一座橋,車輛來往還要收費。那時,人們過江最常用的交通工具是輪渡。而隨著經濟水平提高,市區南來北往車輛密集,一條橋肯定頂不住。時任清遠市長陳權謀劃在北江大橋西部另建一座橋清遠大橋,所有過境車輛都不走老橋,為城市建設一河兩岸,拉開格局。」
隨著1995年清遠大橋建成,讓清遠城市「西拓」打開一片廣闊腹地的同時,也讓北部連陽地區南下珠三角有了暢順通道。市區過江靠輪渡也逐漸成為了歷史,城市的框架在逐漸變大。
隨後,清遠加快了建橋步伐。「新世紀之初,時任市委書記陳用志決定往東發展城市,陳用志提出建設北江三橋,作為城市中軸線。當時,交通部門到省交通廳匯報。省裡認為城市不大,人口不多給否定了。之後陳用志親自到省廳講述如何籌資實現目標等。省廳最終同意列進計劃。」黃衛星講述了鳳城大橋的由來。
2004年,清遠市區段北江的第三座橋—鳳城大橋建成。這一大橋直接連接江南的新城與江北的東城片區。經過十多年發展,如今鳳城大橋一河兩岸已經成為清遠市區最重要的高端生活居住區。
2008年,北江大橋姐妹橋順利雙橋雙向通車,宣告它將是清遠溝通一河兩岸最繁忙的大橋。
時間來到了2017年,市區通過建橋引領「城市向東」的步伐還在加快。倫洲大橋的通車不僅讓一江兩岸的群眾出行更便捷,而且對市委、市政府重點打造的燕湖新城影響意義重大。倫洲大橋肩肩負著把東城旅遊片區、省職教基地、武廣高鐵站、清遠長隆項目等重要發展節點串珠成鏈,形成一條重要的發展軸和旅遊黃金通道,對拓展我市城市發展空間,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質,增強綜合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城市向東」的同時,多年以來擔負起市區過境主要橋梁的清遠大橋也在今年國慶前卸下了重擔。連接廣清和清連兩條高速大動脈的清西大橋通車,市區過境車輛通道再往西更進一步,清遠大橋不再承擔主要過境通道,為市區今後西進空間進一步拓寬打下基礎。「城市在變大,清西大橋就起到當年清遠大橋的作用。」黃衛星說道。
借橋「東擴」城市空間再擴大「整個燕湖新城的規劃都是往東,往高鐵站靠,以後清遠新的城市中心就是往東。」前任市委書記葛長偉在一次會議上如此闡述清遠中心城區擴容的「方向」。
燕湖新城核心區分為江北和江南片區,一江之隔也隔斷了相互之間的聯繫和城市向東拓展的空間,致清遠向「東擴」過程中空間發展受限。因此已經通車的倫洲大橋和今年底通車的北江四橋連接的燕湖新城則是城市中軸線,也是城市重塑的核心。清遠「東擴」的腳步在兩座大橋帶動下正在加快,目前該片區已是清遠城市建設的「主戰場」。
「一直以來,大塱與洲心隔江相望,以往村民要去洲心墟,都要渡船過江,如此來回一趟,起碼得花上大半天的時間……現在就希望洲心大橋建成通車。」大塱西坑村小組的陳姨感慨道。
對於東城片區大塱村的村民們來說,本月即將建成的洲心大橋,讓大塱村從以前的城鄉結合部到邁入市區速度加快了。
而在「城市」的到來前,特色農家菜、北江河鮮、休閒農莊等旅遊休閒觀光項目,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了大塱村。
每日傍晚時分,坐落在大塱村委會旁邊的河鮮飯店熱鬧了起來。這間倚著北江江畔的北江河鮮特色餐館,由大塱村民初哥自己一家人打理。北江四橋動工以來,飯店老闆嗅到了大塱村的發展商機,於是決定回村裡創業發展。
創業就在家門口,初哥的河鮮生意讓更多村民看到了致富夢想的實現。路通,財通,人氣才旺……這已經是許多大塱村民的共識。洲心大橋的出現,讓越來越多的大塱人,看到了一個越來越清晰的「城市夢」,也讓村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將從農民變身為城市人。
而對於大塱橫三村村民黃德權來說,他的城市夢,早已因橋而實現了。根據洲心大橋當時拆遷安置,黃德權在市區東城選了一套新房,餘下的閒錢,他添置了一輛小汽車,以改善生活質量。
回想起當時因洲心大橋建設而徵用自家房子,黃德權表示,自己很支持。方案出來後,他很快就在大橋徵地拆遷協議賠償方案上簽字。如今,大橋經過幾年的建設,已接近尾聲。黃德權希望,大橋通車之日,開上自己家的小車,載著家人,領略一下大橋的風採。
每一座跨江大橋的建設、通車,都帶動了一個片區經濟社會的飛躍發展。北江姐妹橋見證了新城的發展,清遠大橋讓城市「西拓」,鳳城大橋將城市的骨架延伸到東城,清西大橋讓「西拓」空間更大,倫洲大橋和洲心大橋讓城市中軸線「東移」,引領市區邁入「城市向東」時代。
因水而興,因橋而立。千百年來,北江蜿蜒,穿城而過,人來人往,城市變遷,六座大橋串起北江之水,見證了清遠這座城市各大片區的歲月變遷與發展。
從橋梁的變遷上,人們看到了清遠蒸蒸日上的發展走勢,也寄託了市民內心的歸宿感、現代感、自信感。橋的意義已經超越了最初的定義,不再是簡簡單單的建築物。橋,成為一個城市的象徵。
採寫:清遠日報記者 何帆
攝影:清遠日報記者 李作描
(何帆 李作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