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幾句老話兒,跟兩個數字有關,這兩個數字就是四和六,說一個人:「四六不懂」或「四六不成材」,有時候也說「不著四六兒」!反正甭管怎麼說,都是貶義,用來形容一個人沒禮貌,不懂事,沒出息,難成大器!這幾句話從何而來,有什麼關聯?所謂的「四六」又是怎麼回事呢?
有種說法認為「四六不成材」原指建築方面,中國人歷來認為雙數吉利,但是也有例外,比如蓋房子!尤其在北京,蓋四合院忌諱北房蓋成雙數,要單數,或三間,或五間,即便是四間房的地方,也要蓋三大間,兩邊兒再各蓋半間,這叫:「四破五」。東西廂房也多以三間為準,目的是在院中建築組合裡產生一條中軸線,這條線如似人身上的脊梁,是院落中最重要風水源頭。正因如此,雙數在北京住宅建築方面是不吃香的,所以,北京出現了這麼一句俗語,「四六不成材」。後來代指某人沒出息,成不了事!
另外還有種說法,跟那句罵人的話「四六不懂」同出一處,「四六不懂」或「不懂四六」:從字面理解,好像說一個人弱智,只懂一二三,不知四五六,那是夠弱智的了。其實不然,四六不懂是說人沒禮貌,沒知識,不懂常禮,不會辦事的意思!那麼為什麼要叫不懂四六?幹嘛不叫不懂五七、不懂八九呢?因為過去有一種文體叫「駢體文」,俗稱「四六句」。古人讀書,不管是專館還是讀私塾學房,開蒙先學《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這是認字階段;再往後才學四書五經,這是增長知識階段;到學「四六句」的時候,就是學寫文章了,會寫文章才能參加科考,才能成材。不懂四六自然就不會寫文章,也就成不了材。而你連四六句都不懂,那就證明你沒念過書,沒知識,沒文化!久而久之,「四六不懂」,就成了無知、無能的代名詞。「四六不成材」就成了沒出息,難成大器的代稱!
不僅如此,民間還引申了對四六的忌諱,就連衣服上的扣子也沒有四個或六個的,不信您可以去看看,尤其是男士上衣,不管是前襟兒還是袖口,沒有釘四個或六個的!當然了,所謂的新款式也備不住!因為時代不同了,很多傳統已經丟失,也許做衣服的壓根兒就不懂這些,自然也就沒有這樣的忌諱了。
可是追根溯源,這「四六」到底得罪誰了?為什麼有四六句,又為什麼不能蓋四六間房呢?有人認為,這來自於《易經》: 原來在易經中,天四是陽爻的起點,地六是陰爻的起點。當然也可以說天四是陰爻的終點,地六是陽爻的終點。因為「爻」(音yáo),交也,表示的是陰陽交織,是天地萬物變動、生生不息的規律,所以說既可以是起點也可以是終點。而學問的起點,成材的起點在於能做文章,因此有了四六句。而對於建築來說,無論是起點或者終點都難堪大用,好比說,古代房屋多為土木結構,採集木材的時候,新生的樹苗自然不能用,而行將腐爛的朽木,當然也不能成材。這便是「四六」的起源與其中的門道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