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9天前在這裡講,我會說百行是全中國唯一一個有個人徵信牌照的公司。不過以後只能講百行是中國第一個有個人徵信牌照的公司。」
12月13日,百行徵信總裁鄭先炳在2020中國(深圳)金融科技全球峰會的「金融科技賦能普惠金融分論壇」上如是表示。
時間回到12月4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關於樸道徵信有限公司(籌)相關情況的公示》,正式受理了樸道徵信有限公司(籌,以下簡稱「樸道徵信」)的個人徵信業務申請。
根據《徵信業管理條例》《徵信機構管理辦法》規定,中國人民銀行自受理個人徵信機構設立申請之日起60日內對申請事項進行審查,並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決定。
換言之,在明年2月前,個人徵信市場將可能迎來繼百行徵信後的第二家持牌機構。
樸道徵信VS百行徵信根據人行公示信息,樸道徵信註冊地為北京市朝陽區,註冊資本為人民幣10億元。
股權構成上,北京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簡稱「北京金控」)持股35%,為大股東;京東數字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下簡稱「京東數科」)持股25%,為第二大股東;北京小米電子軟體技術有限公司(下簡稱「小米」)、北京曠視科技有限公司(下簡稱「曠視科技」)各持股17.5%,為第三大股東;北京聚信優享企業管理中心(有限合夥)則持有剩餘5%股份,這是一家由小米金融高管實際控制的企業。
百行徵信是中國第一家,在樸道徵信牌照落地前仍是目前唯一一家獲得個人徵信業務經營許可的市場化公司。它由全國性行業自律組織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與芝麻信用、騰訊徵信等8家市場機構共同組建。
與百行徵信相比,樸道徵信股東數量更少,且全部為公司性質。樸道徵信大股東北京金控成立於2018年10月,是北京國有資本經營管理中心下屬獨資金融控股企業,旗下控股企業還包括北京融資擔保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北京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北京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等持牌機構。
2018年11月,北京金控與招商局集團、上海國際集團、螞蟻金服(現螞蟻集團)、蘇寧雲商集團等機構,被央行作為金控公司模擬監管試點對象。正是在此基礎上,才有了今年《金控辦法》的落地。
人員方面,擬任職樸道徵信董監高人員包括董事長趙以邗;董事王磊、程建波、曹子瑋、趙立威;監事許凌、徐河軍、劉黎、周澤宇。
公開信息顯示,趙以邗系人行徵信中心副主任,曾任人行武漢分行副行長,目前負責樸道徵信籌建工作。不過從目前人行徵信中心官網信息尚未更新,趙以邗的任職信息仍未變更。
與之類似的是,百行徵信董事長朱煥啟同樣來自人行系統,曾在貨政司就職,後轉至人行大連市支行黨委書記、行長兼國家外匯管理局大連市分局局長。在擔任百行徵信董事長前,其職位是國有資產管理公司匯達資產董事長。
樸道徵信董事和監事成員全部來自5家股東:董事王磊為北京金控總經理助理、程建波為京東數科副總裁、曹子瑋為小米金融副總裁、趙立威為曠視科技資深副總裁;監事許凌為京東數科副總裁、徐河軍為北京金控戰略創新部總經理、劉黎為小米金融CTO,同時也是北京聚信優享企業管理中心(有限合夥)持股99%的實際控制人,周澤宇為曠視科技控股孫公司監事。
從現僅有的公開信息來看,樸道徵信與百行徵信比較類似,均由一個牽頭方以及多家公司共同組建,人行背景的董事長都是標配。
個人徵信的弱競爭性鄭先炳認為,徵信行業有「三弱一強」的特點,即弱競爭性、弱周期性、弱資本約束和強社會屬性。
所謂弱競爭性,意味著玩家註定不多,尤其是個人徵信領域。在樸道徵信牌照落地前,我國符合資質的個人徵信機構僅有人行徵信以及百行徵信,市場化運營的則僅有百行徵信。
在較為成熟的美國個人徵信市場,則由Experian(益博睿)、Equifax(艾可非)和Trans Union(全聯)三大巨頭瓜分。當然,在此之前美國徵信市場也經歷過了一系列洗牌。
個人徵信屬於特殊的金融服務子行業,涉及數據安全、信息安全、隱私保護等敏感地帶,因此必須受到嚴格的法律約束以及行業監管。
然而弱競爭性不意味著不需要市場化,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特別是金融市場的快速增長,市場對徵信系統提出了迫切需求。僅有「人行直營」的個人徵信系統,已經不能適應當前需求,我們需要市場化的個人徵信機構。
於是在2015年8月,人行公布了芝麻信用、騰訊徵信8家個人徵信首批試點名單,即百行徵信的8家股東。從上表股東背景不難看出,這8家企業包含了金融、電商、社交、網際網路等元素,基本上它們在各自領域裡也代表了最高的經營水平。
後來人行對這8家機構在產品模型、業務模式等方面進行開業評估後,做出「全都不達標」的判斷。8家機構無一例外,均無緣個人徵信牌照。
人行徵信管理局局長萬存知對此回應表示,「這8家機構都想依託網際網路形成自己的業務閉環,在客觀上分割了市場的信息鏈,不利於信息共享;在數據極為有限的情況下,根據有限信息進行不同形式的信用評分並對外公布使用,也會存在信息誤採誤用等問題。另外,這八家機構各自依託某一個企業或者企業集團發起創建,在業務或者公司治理結構上不具備第三方徵信的獨立性。」
因為信息共享不充分導致產品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因為依託集團導致機構的獨立性不夠,是8家試點機構的核心問題。
首先在應用上,一些金融機構實驗性地對比上述8家機構提交的樣本數據和人行徵信中心數據,發現其判斷結果常常不盡相同。一位銀行從業者告訴行動支付網,目前銀行參照的個人徵信系統還是人行徵信,即便普遍被認為是數據質量最好的騰訊、螞蟻,也無法達到信用評價的要求。
其次在獨立性上,根據《徵信業管理條例》《徵信機構管理辦法》等規定,設立徵信機構需滿足眾多嚴格的要求,在這樣一個需要長時間積累客戶和數據的行業,真正的獨立第三方在短時間內幾乎不可能「憑空」出現。要知道,全球徵信業務已有200年歷史,而中國僅有20年。
由人行指導,一方牽頭多方共建的模式似乎成為了一個符合要求路徑。從人行徵信(政府主導)到百行徵信(協會牽頭),再到樸道徵信(公司牽頭),是個人徵信機構市場化機制不斷加強的過程。我國徵信市場局面將形成人行徵信中心為主導、少量市場化徵信機構為輔的格局。
另一方面,人行徵信可以通過與持牌徵信公司合作的形式,開展徵信戰略、業務、技術合作研究,發揮「政府+市場」作用。2020年7月17日,人行徵信中心與百行徵信正式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按照人行關於中國徵信市場頂層設計,實現差異化發展。
即便在樸道徵信落地後,持牌公司也只有兩家,弱競爭性仍非常明顯。
值得一提的是,國際徵信巨頭益博睿在今年11月中旬曾宣布剝離該公司在益博睿中國商業信息服務相關公司的股份,並退出中國大陸市場。公開信息顯示,目前益博睿在全球運營19個個人徵信局和14個商業徵信機構,數據涉及全球各地8億個人和9900萬企業。此前,益博睿中國在2018年9月通過人行企業徵信業務經營備案,而其優勢業務即個人徵信業務,無法開展。
不過該事情很快得到反轉,益博睿大中華區通過官方微信公號發布公告表示,將繼續在中國大陸的業務經營,繼續提供企業徵信和決策分析業務。據媒體報導,徵信有關部門對益博睿表示了挽留。
無論是受理樸道徵信牌照申請,還是益博睿「欲走還留」的反轉,背景都是11月25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該會議確定了完善失信約束制度、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的措施、積極穩妥推進個人徵信機構準入、加大徵信業開放力度等內容。
在拒絕了8家「產品不好」、「獨立性不夠」的機構,開放兩家「共建型」機構後,面對專業且獨立但屬外資的徵信企業,該開什麼燈呢?
數據服務和徵信服務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雲在今年的外灘金融峰會講話中表示,金融的本質是信用管理,金融體系需改變當下大多數思維習慣,抵押的當鋪思想不可能支持未來發展需求,金融靠資產和抵押會走向極端,信用體系建立在大數據基礎上才能真正讓信用變成財富。
說到徵信,許多人都會想到大數據。二者都對數據量要求大,對存儲、計算能力要求高,都需要機器算法進行數據挖掘,都要求準確性、可靠性、時效性等。
但二者也存在許多不同,比如徵信通常只包含金融信用相關的數據,主要用於金融、信貸領域,數據需要很強的外部性,徵信機構需要超然獨立性等等。徵信可以說屬於大數據範疇,但大數據卻不一定是徵信。參考這些不同,也就大概可以知道8家試點機構為何全部「掛科」。
8家機構在試點過程中推出過一些產品,最為人知的便是通過大數據收集信息開發的各種評分系統,比如芝麻信用分、騰訊信用分、前海徵信好信度、中誠信萬象分、考拉徵信考拉分等等。這些產品共同特點是依靠其關聯集團企業積累的數據,從履約、支付、財富、社交等等方面出發,對個人用戶給出的特定分值。
在「不及格」後,芝麻信用和金融機構便不再進行任何形式合作,並開始和金融機構分批解約。2019年底,與最後一批合作金融機構解約後,芝麻信用將不再和其他金融機構合作,轉而聚焦在自有的商業閉環提供服務。經過測試後的騰訊信用(由騰訊徵信提供的服務)在宣布開啟全國公測後不久,便草草下線,轉而在微信體系內玩起了微信支付分(由財付通提供的服務)。褪去「徵信」標籤,回歸大數據商業、生活服務領域,是這些試點機構產品的結果。除了螞蟻、騰訊,其他試點機構因缺乏商業場景,則沒有太多個人應用方面的消息。反而一些當初沒在試點範圍網際網路企業玩起了信用分,比如京東、美團、360等。
這樣一來,在國內民間的個人信用體系構建尚缺乏統一數據源和計算方法時,「數據孤島」問題始終無法打破,這些評分都難以反映用戶的真實信用情況。「分分」們只是各商業集團生態體系內的分數指標,並非完全意義的個人信用產品。
再來看看已運營近3年的獨立個人徵信機構百行徵信,已推出信用報告、反欺詐、個人消費者App、決策分析、定製服務等多個類型產品。成績方面,根據百行徵信公布的數據,截至2020年10月底,已拓展金融機構超1800家,籤約信貸數據共享機構近1000家,收錄個人信息主體超1.5億人,所有徵信產品累計使用量突破3億筆。
對徵信機構而言,徵信產品一定要全面、種類多樣,才能使用戶畫像更準確,徵信機構才能發揮其作用。
但是矛盾的地方在於,數據是各個企業的資產,個人隱私也需要保護,徵信的數據採集、加工、使用都有約束。各個機構主體對「信息不出門」原則的遵守越來越強,消費者對信息安全、個人隱私保護的要求也愈發嚴格。2019年9月,曾有消息表示以阿里、騰訊為代表的多家機構拒絕向百行徵信提供個人徵信數據。無論消息真偽,這些矛盾顯然是存在的。
在滿足《徵信業管理條例》《徵信機構管理辦法》等相關規定,比如徵信機構不得採集個人的宗教信仰、基因、指紋、血型、疾病和病史信息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禁止採集的其他個人信息,不得採集個人的收入、存款、有價證券、商業保險、不動產的信息和納稅數額信息等要求的同時,徵信機構還需平衡隱私保護和數據使用、協同處理機構合作等大量工作。
無論是百行徵信還是樸道徵信,持牌都只是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