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獎的全稱是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最開始設立就是為了鼓勵美國電影行業的發展,後來雖然設立了最佳外語片,但主要的輿論視線和熱點都在美國本土的電影。
2001年奧斯卡設立了最佳動畫長片獎,但這一獎項可以說是最水獎項之一,評選質量遠不如短片動畫獎項,可以說基本沒有什麼參考價值
原因有三,其一是奧斯卡動畫評審委員會幾乎都是各大影視巨頭旗下的影評人,受資本影響較大,不具有客觀性;其二是評議標準中,票房佔據了很大的比重,商業性大於藝術性;其三是,奧斯卡電影學院有七千多個會員,但只有二百多人參與動畫獎項的投票,樣本非常小,而且動畫領域的專業人士較少,專業性低下
歷數從02年到今年的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幾乎都是迪士尼的皮克斯和華納兄弟發行的影片,這兩家各自佔據了最佳動畫長片的半壁江山,這個慣例只被宮崎駿打破過一次,那一年《千尋千尋》的名頭甚大,各大媒體都在報導,且幾大影視巨頭當年沒有什麼能拿出手的作品
我們拿今年獲獎的《玩具總動員4》來看一下,雖然在劇情構建上不及《玩具總動員3》,但胡迪和巴斯光年的冒險經歷依然帶給我們很多感悟和思考,總動員系列的核心是教人們勇於面對生活,其中所包含的溫情、搞笑與熱血情節令人印象深刻,是弘揚正能量的佳作。
但單純從電影的角度來看,皮克斯和華納出品的動畫都是製作很硬,深度不足。從商業角度來看,這些歐美風格的三維動畫,色彩飽滿,細節出色,既適合低齡兒童又能以或溫情或搞笑的氣氛拉動成年人的市場,音樂也常常是格萊美級別的配音,每一部都是大製作。
但拋開動畫製作本身,從劇情、邏輯以及核心主題來看,顯然不足以成為全球動畫電影的翹楚,歸根到底還是資本的力量。迪士尼和華納的資本實力,足以左右到動畫獎項的評選,所付出的不過是宣傳成本中的毛毛雨。
奧斯卡評選的重磅當屬最佳影片、最佳劇本、最佳男女主和最佳男女配,這幾個獎項的評選比較硬核,評審人員專業,評審流程嚴格,全程荷槍實彈,連票數統計都要普華永道來操作,資本很難滲透,公平程度不下於中國的高考。如果動畫長片的評選也可以那麼專業,好萊塢的3D動畫電影很有可能會顆粒無收。
與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相比,日本電影學院獎對動畫的評審顯然要專業的多。而且東京動畫獎、神戶動畫獎還有日本文化廳媒體藝術祭的質量也只高不低。
回到題目本身,日本動畫電影很難獲得奧斯卡的原因是長片獎專業性較低,且評審委員會有審美和文化認同上的壁壘。
PS:日本動漫的輸出規模全球第一,離不開日本動漫行業激烈的競爭,而大洋彼岸的美國,動畫行業始終被幾大資本巨頭壟斷,直接導致了美國動畫作品題材的單一性和內容上的商業性,不改變這種現狀,美漫很難再做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