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9月23日18時30分訊(記者 王慶煉)今(23)日,在2019年西藏芒康首屆葡萄產業品牌推廣暨第五屆重走茶馬古道旅遊節(以下簡稱「西藏芒康首屆葡萄產業推廣節」)期間,全國主流媒體、企業家代表、自駕車協會、旅行社、旅遊大咖等從西藏芒康曲孜卡鄉出發,走進鹽井千年鹽田,在陽光與風的伴行中,體驗製鹽過程,聆聽鹽田的動人傳說。
在沿江兩岸近500米的狹長地帶,一片千年鹽田就隱藏在這滇藏交界處的深谷裡。從江邊排列到山上,登高俯瞰,數千塊鹽田依著河谷山勢的大曲線,呈方格棋盤般整齊排列,層層疊疊,猶如一面面鏡子倒映出藍天、白雲和山巒,呈現出五彩斑斕的炫目色塊,勤勞的曬鹽女零星地散在這些方格中,人影和倒影成雙而動。
走進鹽田,鹽民在險峻的羊腸小道上背著木桶運著鹽滷水而過,她們長年累月無數次在這條條險峻的小道上背著木桶,踏著瀾滄江湍急的節奏,沿著祖先的足跡,在狂呼怒吼的惡劣環境下,勇敢地無畏地追求著生活,延續著生命。
鹽田下面鍾乳晶鹽千姿百態,置身於中仿佛進入了水晶宮的世界,穿梭於密密的立柱之間,又是一種撲朔迷離感覺,帶給人無法想像的驚奇。
得益於大自然恩賜的滷泉,芒康鹽井鄉的鹽田1300多年來一直延續著傳統的曬鹽歷史。江邊巖壁上密密麻麻的鹽田裡,曬鹽女勞作中影影綽綽的身影,也成了一道獨具風情的人文風景線。
製鹽的工作一直都是由女人們來完成,而製鹽的方式則是從唐朝流傳下來的,是全國乃至世界上迄今發現的獨一無二的製鹽工藝,已有千年歷史。
每天清晨時分,井裡的滷水最為充盈,鹽井鄉的女人們早早地就帶著簡單的乾糧,趕到鹽田,開始了一天的勞作。
鹽的生產方式是世界上唯一的、 最古老和最原始的。
曬鹽女們先要把滷水從井裡汲上來,注入鹽田,讓滷水經過風吹日曬自然結晶。一般情況下,春夏風高日烈,曬鹽最多只需一周時間;秋冬日薄風寒,曬鹽則可能要半個月甚至更長。
鹽曬好後,鹽田裡會凝結一層厚厚的結晶鹽,用木刮刀輕輕刮攏這層晶體,再裝到竹背簍裡瀝乾水分,村民就得到了大自然饋贈的財富。
據當地居民透露,每塊鹽田產鹽四五十斤,三至五天掃一次,天氣不好的時候十五天左右掃一次,桃花盛開的季節也就是農曆二、三月份時的鹽產量最高,質量最好,價格也比平常高。
女人在家辛苦曬鹽,男人就要到外面賣鹽。在茶馬互市的時代,賣鹽人要趕好幾匹騾馬出門,除了去到鄰近的雲南德欽、香格裡拉等地,還要遠赴西藏的昌都和四川巴塘、理塘、康定等地,一走幾天甚至半年之久,一路上風餐露宿。鹽也不是直接銷售,而是以物易物,價格隨行就市。
鹽井所產之鹽還有些獨特之處,如瀾滄江兩岸,西岸地勢低緩,鹽田較寬,所產的鹽為淡紅色,因採鹽高峰期多在 3—5月,俗稱桃花鹽,又名紅鹽;江東地勢較窄,鹽田不成塊,一處一處的,但產的鹽卻是純白色,稱為白鹽。
這種現象源於瀾滄江兩岸土質的不同。紅鹽產生的原因是加達村鹽田用當地的紅粘土墊底,所以曬出來的鹽為紫紅色;與之相對的納西村鹽田,使用白砂土墊底,所以曬出來的鹽為白色。
相關連結>>>
【「醉」美芒康】挖掘西藏芒康葡萄產業 全國網媒記者赴約感受「醉」美風情
【「醉」美芒康】吃一口加一口擺石子計數 芒康「加加面」有人連吃147碗
【「醉」美芒康】做好「泉」文章 西藏芒康曲孜卡鄉大力建設溫泉小鎮
【「醉」美芒康】借問酒家何處有?西藏芒康百年葡萄酒香飄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