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帶男孩子上公共廁所遭罵,媽媽反擊一問:孩子丟了你負責嗎?

2021-01-07 小八點育兒

前言:

媽媽可以帶男孩子上廁所,爸爸為什麼就不可以帶女孩子上廁所?這一個觀點一度成為寶媽們和寶爸們爭論的話題。到底能不能帶異性孩子上公眾廁所呢?

事情是這樣的:

3歲的孩子「熊貓」跟著媽媽逛街,在公眾衛生間,媽媽帶著熊貓去解手,不料被路人何大姐謾罵。何大姐說道:「有沒有一點素質了?這是女廁所,為什麼帶個男孩子進來?」聽到謾罵的熊貓媽媽趕緊從隔板間出來吼道:「礙著你什麼事了?孩子才3歲呢?難道還偷窺你不成?」

不料,何大姐得理不饒人,繼續說道:「來,大夥評評理,到底能不能帶孩子進來?孩子怎麼了,孩子就不是男人了嗎?」在場的很多有孩子的家長,有的說可以帶進來,有的說不可以,也有的佔中立位置,說可以讓爸爸在外面看著。但是熊貓媽媽一直稱,是自己一個人帶孩子逛街,是擔心孩子走遠或者丟了才帶進來的。

「孩子丟了怎麼辦?你負責嗎?」

「關我什麼事?總之就是不能帶孩子進來!」

在場的人都說何大姐確實做得過分了,畢竟是一個3歲的孩子,對女性並沒有造成什麼傷害。也有人支持何大姐,那麼如果這件事發生在大家身上,該怎麼辦?

分析:

近年來,把異性孩子帶進公共衛生間遭到民憤的事件不在少數,大多數是發生在媽媽把男孩子帶進衛生間的,讓人不解的是,爸爸把女娃帶進衛生間這樣的事情幾乎沒有,這是為什麼呢?我們先來說這個問題。

觀念的不同

很多男家長會覺得,男衛生間髒亂,把女孩子帶進去影響不好,而且男衛生間外面就是小便池,如果被女孩子看到了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相反,如果把男孩子帶進女衛生間,則會避免了很多麻煩,一來女衛生間都是隔板,不會造成影響,而且女衛生間環境都比較好,所以媽媽會不考慮其他因素。

那麼我們再來說,把孩子帶進衛生間到底有什麼隱患?

實際上,在關於幼兒的一些教育法則中,對於帶孩子進衛生間還沒有明確的規定,但是一般來說,如果是3-6歲的孩子,大多數家長是不認可把孩子帶進衛生間的,其中的隱患不亞於這幾點。

導致孩子早熟

儘管6歲左右的男孩子對兩性還沒有明確的概念,但是在女衛生間就難免會看到一些讓他好奇的東西,如果媽媽沒有及時詢問和糾正,很容易讓孩子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早熟,比如會刻意觀看一些女性,或者自己的同班同學等。這在以後會讓孩子早熟,甚至會對異性產生一些誤解。

被人誤解

隨著社會體系的完善,很多人會忌諱在衛生間出現異性,不管年齡的大小。很多人認為,衛生間本身就是一個私密的空間,如果出現異性,會覺得沒有安全感,而且現在很多犯罪分子會安排為了在衛生間安排偷拍器,會專門讓孩子進去操作,這種案例也有出現過。

但是這些問題,在觀念比較開放的家長眼裡,都是可有可無的,畢竟沒有影響了社會環境,我們詢問和採訪了幾十位家長,得到了很多關於為什麼會帶孩子進衛生間的原因,各位寶媽們可以看一下有沒有踩雷。

怕孩子走丟

在上世紀80年代,拐賣孩子的案例不在少數,而現在隨著法律的完善,拐賣孩子的事情已經很少發生,但是儘管如此,還有很多人行走在道德的邊緣。就像《失孤》裡的老雷一樣,行走了大半個中國,都沒有找到自己的孩子,所以現在人販子太可惡了,一旦孩子真的走丟,那傷害的可是整個家庭。

怕孩子出現意外

很多媽媽生了孩子以後,就把孩子當做是心頭肉,一秒鐘看不到孩子就心慌。所以儘管上廁所只有幾分鐘,但是生怕孩子出現意外,比如孩子看到什麼新奇的事情,自己去嘗試,這個時候媽媽又不在身邊,出現了意外(比如跌倒或者被東西砸到)路人為了避免麻煩,也不會第一時間打120或者伸出援手。

對自己的教育不自信

有絕大多數的媽媽會擔心,萬一孩子出現意外怎麼辦。雖然在平時會竭力囑咐孩子,不要亂跑。「就站著這裡不要亂走,媽媽去上個廁所。」雖然孩子聽懂你的意思了,但是你能保證孩子真的會聽你的話嗎?所以這體現了媽媽對自己的教育不自信,也側面反映了在母愛和教育面前,還是母愛的力量更加偉大。

綜上所述,媽媽帶著孩子進衛生間實際上是媽媽為了保護孩子才出此下策,儘管在別人看來這非常的不禮貌,但是為了孩子的安全還是要讓孩子呆在自己的身邊。那麼寶媽們真的遇到了這種情況該怎麼辦呢?我們舉例來說,可能更為直觀。

第一種:媽媽一個人帶著男孩子,媽媽上廁所

大多數的媽媽會選擇把孩子帶進去,甚至和自己關在一個隔板間,當然畢竟是自己的孩子,也沒有什麼不可以。但是最好的辦法是把孩子放在保安室,或者是讓保安看著點,陪孩子說說話更為穩妥。

第二種:媽媽一個人帶著男孩子,孩子上廁所

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媽媽自然是不能陪著孩子去男廁所。有的媽媽會讓孩子去女廁所,自己也可以進去,這種方法也不是不可以。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孩子在家裡上好廁所,儘量不要在外面上廁所,這樣會避免很多意外的發生,一個好媽媽會把這些小事提前處理好。

第三種:爸爸一個人帶著女孩子,爸爸上廁所

基本上遇到這種情況,爸爸都會憋著。

第四種:爸爸一個人帶著女孩子,孩子上廁所

這種情況也比較常見,很多爸爸會選擇就地解決。雖然孩子當街大小便看起來並不是很嚴重,但畢竟不太雅觀。正確的做法還是在家裡處理好,避免孩子在外上廁所。如果真的憋不住了,那就知道當街解決了,可以給孩子適當的掩飾,畢竟是個孩子,大家也不會說什麼。

俗話說,人有三急,何況還是個孩子呢?所以為了孩子的安全,我們儘量要做好相互理解。畢竟一個人帶著孩子出門本身就不容易。在此也呼籲各位寶媽和寶爸,陪孩子出去逛街,可以一家三口都出動是最好的,一方面感受團聚的氛圍,一方面也好有個照應啊。

(如果是你,你會怎麼辦呢?歡迎留下你的觀點。)

相關焦點

  • 泉州一女廁所內設男童小便池,媽媽該不該帶男童上女廁所引發熱議
    近日,泉州晉江一餐飲店在女廁所內設置了男童小便池,引發網友熱議。在微博等網絡平臺上,大家就店家該不該在女廁所內設男童小便池,以及媽媽們該不該帶男童上女廁所等話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如果是一個男寶的媽媽,就能理解商家的做法,畢竟沒有每一次孩子爸爸都在,都能由爸爸帶去上廁所,女廁設男便池,這種做法何嘗不好呢?」一些媽媽表示,這樣的舉措很不錯。「你們無法理解當3歲的孩子說媽媽我要去男廁上廁所的尷尬,需要跟他解釋我不能進去,而他又無法獨立去上男廁,所以女廁設置男童小便池我覺得合理。」
  • 一曼有約‖我的媽媽,沒有了……
    陌生的地方沒了他,只有我和嗷嗷待哺的孩子。 我哭著給媽媽打電話。媽媽問清楚情況後,第二天趕到我所在的城市,幫我收拾行李,退掉出租房,帶著我和女兒回家。 爸爸不在家。媽媽說,爸爸出差了,過幾天就回來。我知道爸爸不想看到我,但又不能推我出門,爸爸接受不了我被人拋棄、帶著孩子落魄回家。
  • 孩子在商場尿褲子,兩位媽媽的不同做法,對孩子的教育效果也不同
    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一般孩子在二歲後大多家長就不再給孩子包尿不溼了,但是孩子的忍尿能力又比較弱,時不時會出現出門在外,孩子想拉尿,一時半會找不到廁所,而孩子拉尿拉在褲子上的情況。
  • 女孩上廁所被踹門,並遭「蕩婦羞辱」:真正可怕的並不是那個孩子……
    女孩一直在忍受他們,也沒有多說什麼,她在點完餐之後,就起身去了飯店的衛生間,並且反鎖上了門。誰知沒過多久,衛生間的門突然被一股外力強行推開了,女孩嚇得半死。推門的正是之前在吵鬧的那兩個熊孩子,看到廁所裡有人,兩個熊孩子不但沒有歉意,反而像惡作劇一樣嬉皮笑臉。很明顯,熊孩子就是故意的。
  • 媽媽因一瓶礦泉水打罵孩子:生活再苦,也請善待你的孩子
    當徐女士出現時,小童一下子抱著媽媽說:「媽媽,我把水弄丟了,我錯了!」誰知媽媽一下子狠心把小童推開,嘴裡嚷著:「你一句錯了就行了嗎?」被推開的小童委屈地哭了,在場的記者和楊女士看不下去了,批評徐女士:「孩子都認錯了,你怎麼能這樣對待孩子?」楊女士把孩子摟在身邊,大聲質問徐女士:「我一個外人都看著心疼,你作為他的媽媽你不心疼嗎?你覺得你配做一個母親嗎?!」
  • 媽媽上廁所,13歲兒子絲毫不避諱,親情越界,對孩子危害大
    麗麗去同事家做客,同事去上廁所,恰好兒子滿頭大汗跑回家,立馬飛奔到衛生間,絲毫沒有因為媽媽在上廁所覺得尷尬,也不避諱,還和媽媽閒聊,之後才淡定地走出來。看到這一幕,麗麗被驚到了,孩子已經13歲,上初中了,跟媽媽在一起還是絲毫沒有性別意識,不覺得行為不妥。
  • 1歲女孩遭狠心父母遺棄公廁 哭紅眼睛喊媽媽(圖)
    無名女孩,大約1歲多,剛學會喊爸爸媽媽,走路歪歪倒倒,籍貫不詳。2月27日下午4時,龍頭寺火車站地下廣場3號公廁的女廁所裡,她咿咿呀呀喊著媽媽,試著去推每一扇廁所門。但是半個小時過去了,廁所裡人來人往,那個她喊作媽媽的人,始終沒有出現。
  • 4歲兒子抱著玩具不鬆手,媽媽不打不罵一招就制服,店主也稱讚
    4歲兒子抱著玩具不鬆手,媽媽不打不罵一招就制服,店主也稱讚當了父母以後就知道了,帶娃真的很難,尤其是孩子小時候,總是會有很多讓人頭疼的想法。小孩子都很喜歡玩具,不管是男孩子還是女孩子,都是一樣的,女孩子一般很喜歡那種芭比娃娃或者是毛絨玩具類型的,男孩子一般都喜歡變形金剛、車的模型、玩具槍等等。像這種玩具,一般家庭都有,而且還不會少了,或者是相同類型的玩具也有很多,但是,問題來了,孩子每次逛商場看到的時候,都會吵鬧著要買,孩子對這些玩具的需求真的是無止境的。
  • 家訪意外發現,學生住在公共廁所……老師:這是我見過最乾淨的廁所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沈蒙和如果你是老師,見到從前帶過的學生,會主動打招呼嗎?幾天前,杭州江心島小學老師童瑩瑩途徑某公園時,在公共廁所附近,偶遇曾經的學生雯雯(化名),她選擇了沉默。因為雯雯家就住在公廁,當時童老師身邊恰好還有幾位同事,擔心自己貿貿然上前打招呼,會讓雯雯尷尬。畢竟是高中生了,不再是當年的小豆丁。
  • 《奇葩說》媽媽是超人,真的是對媽媽的讚美嗎?引熱議
    反方詹青雲認為:在養育孩子這個問題上,我們都覺得媽媽你行你上,其實是媽媽不得不上,爸爸去哪兒了?這其實是不願意幫忙的爸爸在甩鍋。其實不管是傅首爾還是詹青雲,在媽媽是超人這個辯題中傳遞給我們的其實都是爸爸責任的缺失,正因為爸爸的參與度過低才成就了一眾的「超人媽媽」。
  • 孩子在幼兒園被欺負,機智媽媽不打不罵,從根源解決問題
    孩子被欺負了,是應該讓他當場"報仇";還是讓他先忍氣吞聲,過後再尋求長輩的幫助?很多父母都無法在這兩個選項中做出取捨。真的沒有完美的辦法,應對孩子被欺負這件事嗎?接著,她從家長群裡加了經常欺負人的那幾個孩子家長的微信,並且選擇了一個合適的時間約大家見了一面。寶媽向幾位家長闡述了自家孩子被欺負這件事,並拿出了錄音作為證據。南南媽媽說:"只有父母才能教育好自家的孩子,我希望各位家長能讓孩子明白這件事的嚴重性,如果以後再發生孩子欺負人的事,這段錄音有可能會出現在網絡上。"
  • 媽媽掉河裡,你先吃冰激凌還是巧克力?男孩女孩的回答,差異很大
    她問兒子這個問題的時候,兒子猶豫了片刻了,然後面帶微笑說:「先吃……巧克力!」於是她又去找玩玩具的女兒,女兒也是猶豫了一下,說了三個字讓寶媽很暖心,女兒說:「救媽媽!」其實那些回答先吃巧克力或者先吃冰激凌的孩子是不愛自己的爸爸/媽媽嗎?當然不是了!只是這個現象會反應出一件事:男孩女孩的思維方式真的不同。
  • 男孩子想玩芭比娃娃,你會如何反應?這位媽媽的做法,值得學習
    大多數家長一定會感到惶恐不安,擔心孩子性別認知有問題,於是會積極幹涉,主動阻攔孩子玩「女孩子的遊戲」,引導孩子玩「男孩子的遊戲」。國外的一位媽媽面對兒子玩娃娃,卻做出了另一種選擇。這位媽媽發現5歲的兒子總是玩姐姐的芭比娃娃,媽媽並沒有對此感到擔憂,反而是拉著兒子的手,帶他去商店買了屬於自己的芭比娃娃。回家的路上,兒子滿臉幸福,還不停地說「謝謝媽媽。」
  • 全職媽媽和職場媽媽帶大的孩子有啥不同?幼兒園老師總結一針見血
    這不單單是一個上不上班的問題,還關乎家庭結構的改變,深遠說受影響最大的是孩子。帶娃去參加了一個親子活動,通過接觸和交流,發現全職媽媽和上班媽媽帶出來的娃,真的是大不一樣。一、在性格上全職媽媽帶大的孩子,非常有安全感,喜歡和他人交流,愛探索,更開朗一些。職場媽媽家的孩子,大多會很任性,還不太會和其他小朋友相處,開始上幼兒園時,更喜歡一個人。
  • 孩子拽壞了進口紅提,被售貨員罵「沒家教」,媽媽的做法堪稱模範
    沒多會兒,只聽一位售貨員在呵斥:別動,誰家孩子這麼沒家教,爹媽幹什麼去了! 王大姐循聲望去,看見售貨員正在訓她兒子:「你爹媽怎麼教育你的啊?好好的進口紅提子,你說揪一個吃,就直接就塞到嘴裡面了?你看你把這一串紅提,拽成什麼樣了,這還能賣了嗎?」
  • 第一天上幼兒園 寶寶手提尿不溼等媽媽接放學
    雖然無奈但是必須離開,因為這也是孩子成長的一部分。近日,山西太原的一位寶媽到幼兒園接第一天上學的兒子回家,寶寶轉身看到媽媽,一下子就打開了眼淚開關,指著媽媽表達自己被拋下的憤怒,然後嚎啕大哭,又生氣又委屈。媽媽看到寶寶哭也覺得很心疼。網友:我也看哭了。 其實每個孩子都要上幼兒園,要離開父母去感受集體生活。
  • 女子被擅闖廁所6歲男童母親罵哭,「想讓家長帶孩子道歉」
    12月10日,有網友報料稱,一名女顧客在飯店上廁所時,兩名男孩將廁所門推開,並站在門外笑,她只好起身關門。女顧客跟男友講述了此事。這對情侶與男孩母親溝通時,被破口大罵,「你這麼大個女的了還怕看」「你是比別人多長了一個嗎」,其間多次爆粗口。
  • 公交車上,一寶媽抱孩子在垃圾桶裡撒尿,被大學生痛批「沒素質」
    文/卡斯媽媽,純優質原創作者媽媽帶自己的孩子外出的時候,不可避免的會經常遇到各種各樣的囧況,特別是孩子臨時要尿尿,讓媽媽們非常頭疼,如果周圍有廁所,倒還好一點,匆匆忙忙的抱過去上個廁所也能解決燃眉之急。
  • 媽媽精緻打扮接孩子放學,反遭嫌棄,寶寶:「同學說你是妖精」
    追求美麗,給孩子撐面子是沒問題,可有的時候,「盛裝」帶來的不僅僅是稱讚,還有他人的詆毀。媽媽去幼兒園接孩子放學,反遭嫌棄,寶寶:同學說你是妖精由於工作上的問題,小吳沒有時間接送孩子,平時都是婆婆負責,那天老人突然身體不舒服,住進了醫院,小吳只能請假去接孩子放學。
  • 幼兒園老師坦言:全職媽媽帶大的孩子,上學後以下優勢很明顯
    而且,媽媽沒有經濟獨立能力,對孩子的三觀和未來規劃也有影響。其實,她是多慮了,因為我家孩子的幼兒園老師坦言:全職媽媽帶大的孩子,上學後以下優勢很明顯。全職媽媽帶大的孩子,交際能力更強通常來說,如果是家裡的老人幫忙帶娃,大多都比較嬌慣孩子。如果孩子一哭鬧,老人立馬就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