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8日)上午10時許,上海交通大學電院2017級博士生袁偉,在徐匯校區體育館門口用手機微信掃了掃站點立牌上的二維碼,呼叫校車前來接他。2分鐘後,只見一輛白色車身、墨色玻璃的小巴緩緩駛來,停在袁偉面前自動打開車門。全車8座,都是乘客座位,沒有駕駛座、副駕駛座,也沒有方向盤、油門、剎車等。
「上車後,乘客們可以通過車載觸控螢幕或人工智慧語音交互系統,告訴無車人想去哪兒,大屏幕顯示了徐匯校區現有4站。」上海交大智能車實驗室負責人楊明教授表示,這款無人校巴目前處於試驗階段,行駛區域限定在校園內,「從5月2日試運行至今,運行情況良好,雙休日單車載客量達200人次。」
同期,閔行校區規劃了電院、機動學院、南大門3個站點,「只要給它一份電子地圖,同樣可以投放其他場景,車輛部署只需一兩天完成。」
雷射雷達眼,「雙頭」無需調頭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在現場發現,無人校巴幾乎沒有頭尾差異,兩個「雙頭」的頂端都擁有雷射雷達、攝像頭、GPS等各種傳感裝備,可以雙向行駛,無需調頭。楊明介紹,現有無人車過度依賴GPS進行定位,而在GPS信號較差環境難以正常工作。因此,這臺無人車融合多項制導技術,主要依靠「雷射點雲」進行定位和導航,不僅自主駕駛,還能自動避障。「此外,我們在保險槓下方,還設置了『磁尺』,在雨雪天也能正常工作。」
作為純電動車,無人小巴充電5到6小時,可續航一天。此時此刻,小巴載著袁偉等人,沿著校園道路穩穩行駛,只見前方有個步行過路的同學擋住了小巴去路。「滴滴,滴滴」,無人小巴自動鳴笛提醒,隨後漸漸減速,直到停下,等前面的同學走開,才慢慢恢復正常車速。
據了解,無人小巴採用了交大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碩士生張建林設計的智能算法,能自主處理運行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危險場景,從而保證外部行人及車內乘客安全。對於有意或無意攔車,「車自身會自動觀察環境,識別攔車這個動作,對一些不合交通規則的人和車,無人車也可識別,進行轉向和加減速控制。」楊明說。
車身成本低,比同類降5到10倍
目前試運營階段,最高時速限制在15公裡,正式運營後將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適當提速。同時,現階段車上會配備安全員,大多數情況下安全員不用做任何事,一旦遇到緊急情況,他可按下急停開關,保證安全第一。同時,小巴外部也有急停開關,可由外部人員按下,緊急停止車輛。
除去技術難題,無人駕駛車輛的高成本也讓許多人望而卻步。而這款無人車的一大亮點在於它極大降低了硬體成本,車身比數百萬元的同類車型降低5到10倍成本,使無人巴士能在社會上有更大範圍的推廣與應用。「上海交大一直努力推動產學研有機結合,形成人才培養、科研、產業化的良性循環,此次聯合研發也很好印證了這一點。」學校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黨委書記蘇躍增表示,「合作方青飛智能的核心技術團隊中,就有許多人來自交大電院和機動學院。」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了解到,此次聯合研發主要聚焦在低速園區無人車開發上,未來還將解決更多制約自動駕駛發展的關鍵技術問題,比如團隊近期還專注無人物流系統開發,促進各類園區無人系統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