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情人眼裡出西施」,通常媽媽看待自己的孩子就如同情人眼裡的西施一般完美」。孩子的一些小問題很難被引起重視,殊不知別人也許只是出於不好意思沒流露出來反感。
孩子的這個壞習慣,看起來是小事兒,但真的該管管,否則招人厭
以下是朋友小娜經歷過的事情,來自小娜口述:
前同事家7歲的女兒總是管我要禮物。小到十來塊錢,大到幾十塊錢,總會讓我給她買禮物,每次出於不好意思也就給她買了。雖然感覺很不舒服,但礙於面子也不好說什麼。
前幾天帶孩子去商場買東西時又遇到了她們,本來想打個招呼就走的,剛巧同事那來個電話,我自然也是巧合地幫她臨時看管一下孩子。
同事剛一出去,那孩子就神神秘秘地跟我說:「阿姨,你過來一下。」原來她又看中了一套樂高,想讓我幫她買下來。看著那套價格幾百元的玩具,這次我決定不買了。
「這個玩具有些貴重了,一會兒你媽媽回來你去和媽媽商量一下吧。」
「媽媽不給我買,說這個太貴!」
這個回答讓我很意外,媽媽不給買的東西就都要找別人要嗎?恰好前同事打完電話回來了,我跟同事講了這個事情,沒想到同事不但沒有教育自己的孩子,反而話裡話外覺得我小氣了。
我當時一衝動就對前同事喊道:「別說這個玩具都要近千元了,就是十塊錢我都不想給你閨女買了。她都7歲了,不能說不懂事了吧?況且她也不是第一次管我要禮物了,以前三十五十的我都給她買了,她又不是我生的,憑什麼張嘴就管我要這麼貴重的禮物?你不給她買的她就找我要,難道以後她還會給我養老嗎?」
這事兒看起來不大,但如果不及時管理,讓人厭煩,也容易讓孩子失去夥伴兒。
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父母對於孩子的行為不懂得約束。當孩子第一次向外人提出這樣的要求時,父母沒有及時制止,並進行教育。這相當於給孩子釋放了一個信號「這麼做是沒有錯的,是被允許的」。孩子是父母眼裡的「小公主「小皇帝」,甚至有的父母不但自己嬌慣孩子,還想當然地認為別人也應該寵著他們的孩子。他們不但自己不會拒絕孩子的要求,同時也會認為所有人都應該滿足孩子的需求,這部分父母常會用「他只是個孩」來解釋所有問題。家庭條件一般的家庭可能會出現這種情況。孩子的一些需求被父母拒絕,同時孩子身邊的朋友又都擁有這件東西,就會刺激孩子對這個事物的渴望。
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引導孩子
父母首先要樹立正確觀念,對於孩子的要求,做到有條件滿足,不嬌慣孩子,對孩子的不當行為及時制止。告訴孩子,這也是一種極其不禮貌的行為,有需求向父母提,不要向別人提出無理要求,別人沒有義務無償贈送禮物給你。如果你需要別人的幫助,你需要用等價的物品來交換。從小給予孩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引導,教導孩子做一個「心有明鏡,志比宏圖」的人。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來到這個世界,本是天使一般的純潔無瑕,之所以每個孩子會出現越來越大的差距,取決於後期的成長環境,受到的心理、生理影響。可以說父母給孩子提供了什麼樣的成長環境,給予了孩子怎樣的引導,這個引導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無心的 ,但一點一滴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
對於孩子的壞習慣,你遇到過哪些?歡迎留言分享,讓我們一起尋找解決的辦法!